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提升

隨着最新數據出爐,金融規模指標放緩的話題再度引發討論。多數市場人士認爲,5月新增貸款接近萬億元,同比有所回落,但從總量上看並不少。同時,社會融資規模總體平穩增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保持穩固。面對龐大的基數,金融存量數據變化不宜以同比多增方式來衡量。

“當月新增貸款回落在預期之內。金融機構信貸投放依然缺乏足夠的需求儲備,加上季度GDP覈算方式優化後,地方政府督導下虛增存貸款的現象有所緩解。在這樣的背景下,5月新增貸款仍然接近萬億元水平,並不算少。”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地方化債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對5月新增貸款也有下拉作用,如果將這部分因素還原後,當月新增貸款實際上是高於上年同期水平的。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質效在提升。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隨着近期持續規範手工補息和資金空轉,部分企業過去“存貸雙增、低貸高存、虛增套利”的模式難以爲繼,金融數據主動擠水分,表面上看增量沒有那麼大,但在排除虛增部分後,金融數據更實、效率更高,反映的是對經濟實實在在的支持,也是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體現。

此外,5月企業和政府債券發行規模明顯增加,同比多增近9000億元,部分企業還在提前還款,對信貸增長也有下拉影響。特別是近期發行的特別國債具備收益率高於存款、流動性較強、風險相對較低等特點,受到機構、個人投資者熱捧。通過購買理財等渠道,居民和企業存款大量流向債市。萬得統計顯示,1月份至5月份,債券型基金資產規模增加了4921億元,而去年同期僅爲732億元。

今年以來,廣義貨幣和人民幣貸款投放總體放緩,中國人民銀行已通過多種渠道發聲表示,當前我國貨幣總量已經足夠多,貨幣信貸高增速難以持續。未來政策調控方向會更加註重盤活存量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應當看到,盤活存量會對經濟注入新動能,但不體現爲貸款增量,客觀上貨幣增速會有所放緩,但並不說明央行主觀上想收緊信貸。

實際上,GDP、消費、投資等經濟指標是流量概念,而廣義貨幣供應量、社會融資規模存量、人民幣貸款餘額等常用金融指標是存量概念,是過去全部累計流量扣除到期量的總和,是淨增量加總的概念。也就是說,金融存量是考慮了金融資源到期續投後的結果,前期的流量資源是滾動使用的,依然在多次反覆發揮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效果,而經濟流量指標統計的是一次性活動,不存在滾動使用的情況,兩者存在明顯區別。若要求金融存量同比多增,實際上是用某一段時期的淨增量再與其他時期淨增量作比較,是在多增基礎上的多增。業內人士表示,央行淡化金融存量同比多增的比較是有必要的,這種比較方式既不容易理解,對金融資源支持成效的衡量也不夠準確。

當前,我國貨幣信貸正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帶來信貸需求“換擋”。傳統高度依賴信貸資金的重工業等行業信貸需求趨於飽和,輕資產服務業佔比持續提升,佔用信貸較少。加總來看,貸款增速自然會有一個換擋減速的過程,未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會依賴信貸規模的高速擴張。

拉長時間維度看,金融規模指標與我國經濟發展的相關性也在逐漸減弱。我國長期高度關注貨幣供應量和信貸等總量金融指標,潛在假定是其與經濟增長高度相關。實際上,隨着金融深化和經濟結構轉型,這種相關性正在減弱。歷史上,主要發達經濟體都曾關注過類似的總量指標,但隨着金融脫媒加劇,又逐步淡化並放棄盯住這些指標。 (經濟日報記者 姚 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