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前蘇聯打擊美航母艦隊的方法「值得學習」
▲中國球迷高舉五星旗。(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解放軍報》日前發表名爲《且看「戰鬥民族」如何打航母》文章,詳細介紹前蘇聯自1960年代以來,制訂各種打擊美國航母艦隊的策略,文章特別強調,當年的做法「仍然值得學習」,並且署名杜嶽杭和高見,劍指「對手」的意味十足。
文章指出,航母編隊是美國海洋霸權的柱石,那些敢於對抗美國霸權的國家,其中又以前蘇聯最具代表性。20世紀60年代起,蘇軍在「紅色馬漢」戈爾什科夫元帥主導下,科學編組空中、水下和水面作戰力量,並以資訊技術爲紐帶,逐步打通航天、航空、水面、水下空間物理阻隔,找到了一條獨具蘇軍特色的反航母制勝途徑。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當年的作法仍有藉鑑價值。
文章還表示,「跨域協同」是美軍新一輪聯合作戰概念的「理論晶片」,儘管此概念是由美軍創造,但其中蘊含的制勝機理和資訊化、網路化作戰理念,早在40多年前就已體現在蘇軍的反航母作戰設計中。1973年美蘇地中海對峙時,實力佔優的美軍第6艦隊也曾被蘇軍地中海分艦隊成功逼退,美軍當時判斷,一旦開戰即使美方艦載機可以摧毀敵方艦隊,但在蘇軍艦艇被擊中之前,數百枚超音速反艦飛彈也將把美軍第6艦隊送入海底,就連時任海軍作戰部長朱姆沃爾特也曾驚呼:「如果美國在1970年以後的任何一年中不得不同蘇聯開戰,我們將輸掉戰爭,因爲美國海軍取勝的機率已經降至35%以下。」足見前蘇聯的「策略」成效驚人。
以下爲《且看「戰鬥民族」如何打航母》全文:
歷史回眸
1973年10月,美蘇地中海對峙,實力佔優的美軍第6艦隊被蘇軍地中海分艦隊成功逼退。美軍當時判斷:一旦美蘇開戰,雖然美艦載機可以摧毀蘇軍艦隊,但在蘇軍艦艇被擊中之前,數百枚超音速反艦飛彈也將把美軍第6艦隊送入海底。面對二戰之後美軍超級航母的首次生存危機,時任美海軍作戰部長朱姆沃爾特驚呼:「如果美國在1970年以後的任何一年中不得不同蘇聯開戰,我們將輸掉戰爭,因爲美國海軍取勝的機率已經降至35%以下。」
衆所周知,航母編隊是美國海洋霸權的柱石,而那些敢於對抗美國霸權的國家,則一刻也沒有停止打擊航母的研究和備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前蘇聯。20世紀60年代起,蘇軍在「紅色馬漢」戈爾什科夫元帥主導下,科學編組空中、水下和水面作戰力量,並以資訊技術爲紐帶,逐步打通航天、航空、水面、水下空間物理阻隔,找到了一條獨具蘇軍特色的反航母制勝途徑。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蘇軍當年的作法仍有重要藉鑑價值。
空天瞰制、跨域協同
打航母首先要解決的是在茫茫大海上找到航母的問題。 20世紀60年代,蘇軍以圖-16RM電子偵察機和圖-95RT遠程雷達搜索飛機爲主體,構建了MRSC-1 Uspekh海上監控系統。該系統作戰半徑完全覆蓋當年蘇聯海軍的活動範圍,並可以在當時美軍F-4艦載機的作戰半徑外緣精準定位航母編隊。進入70年代,蘇聯海軍開始駛向大洋,美軍航母也已裝備F-14戰鬥機和AIM-54遠程空空飛彈,圖-16RM和圖-95RT不僅無法接近航母,更難以覆蓋蘇聯海軍的活動海域。於是蘇聯革命性地研發了一套天基海洋監控系統——MKRC Legenda,該系統由若干US-P電子偵察衛星和US-A雷達偵察衛星組成星座,可在全球海域發現、跟蹤航母編隊。美國中央情報局認爲,1982的馬島戰爭,正是由於MKRC Legenda系統成功跟蹤到英軍航母戰鬥羣,阿根廷空軍才得以重創英國海軍。
跨域協同,是美軍新一輪聯合作戰概念的「理論晶片」。這個詞雖然爲美軍所新造,但其中蘊含的制勝機理和資訊化、網路化作戰理念,早在40多年前就已體現在蘇軍的反航母作戰設計中。 MRSC-1 Uspekh和MKRC Legenda並非孤立的海洋監控系統,其獲取的航母座標不僅可以通過數據鏈即時傳輸到蘇軍的轟炸機羣、潛艇羣和水面艦艇羣,還可以爲遠程反艦飛彈提供中繼制導。由於這一時期美軍尚不具備有效的反衛星手段,蘇軍通過跨域整合空、天、海、潛各域的偵察能力與進攻火力,組成了較爲牢固的一體化「偵察——打擊」系統,構成了對美軍航母編隊「多打一」「快打慢」的「立體跨域圍攻」態勢。
如果說空天瞰制、跨域協同體現的是蘇軍空天資訊技術和技戰術思想的創新,那麼互創條件、聯合攻堅則反映出這個傳統的陸戰強國其實也深諳海上戰役的用兵之道。
20世紀60年代,美軍航母編隊已經是一個融制空、制海、制陸、制電磁空間和反潛作戰「五位一體」功能於一身的戰役集羣。戰時還將得到大量陸基空中力量的支援掩護。如果從單一軍種或單維作戰力量的視角看,即使強大如蘇軍,打航母也存在難度。但從聯合的視角分析,美軍航母編隊則存在難以克服的天然弱點。即,航母編隊在執行防空、反艦和反潛作戰任務時的隊形和航速自相矛盾:防空和反艦作戰,要求整個編隊高速機動,輔助艦艇圍繞航母分散前伸部署,擴大防空區和控制海域;反潛作戰正相反,要求整個編隊低速慢行,輔助艦艇則靠近航母密集部署。正是由於這種難以調和的矛盾,當美軍航母編隊在同時面對來自空中、水下和水面的進攻時,將陷入顧此失彼、防不勝防的窘境。
綜合分析蘇軍戰役理論可以看出,蘇軍針對美軍航母編隊的這一天然弱點,以及對己不利的封閉性海區地理結構,周密設計了一整套通過空海軍「互創條件、互創戰機」的聯合戰役行動,打亂美軍部署,撕開美軍防線,創造突防條件的聯合制勝方法。首先,通過空軍、防空軍的空中進攻和攻勢制空作戰,持續壓制美軍航空反潛、反艦兵力,掩護潛艇和水面艦艇編隊強渡美軍封鎖區,並在作戰海域展開戰鬥隊形,完成戰役佈勢。當蘇軍的航空兵爲潛艇和水面艦艇部隊「打出」作戰條件時,其實也創造了以空制海和聯合制勝的最佳戰機。此時的美軍航母編隊,已很可能在反艦、反潛與防空三類作戰的艱難選擇中進退失據、隊形混亂,而蘇軍則可以根據美軍的具體佈勢,從容確定由空中還是水下主攻。一旦統帥部下令突擊,蘇軍的轟炸機、潛艇、水面艦艇部隊將密切配合,聯合發起多方向、多批次的飽和攻擊。
遠距高速、飽和攻擊
「超音速遠程反艦飛彈飽和攻擊」是前蘇軍獵殺美軍航母在戰術和戰法層面的標誌性特徵。 20世紀70~80年代,蘇軍陸續列裝圖-22M「逆火」超音速轟炸機,基洛夫級巡洋艦、光榮級巡洋艦,奧斯卡級核潛艇等被西方稱爲「航母殺手」的大型作戰平臺,其基輔級和庫茲涅佐夫級航母上也裝備了數量不等的遠程反艦飛彈。與之對應,蘇軍的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射程連續邁過300公里、550公里、650公里三道門檻,並通過「彈間鏈」實現了「大編隊飽和攻擊」的突防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空射型的AS-6「王魚」和潛/艦射型的SS-N-19「花崗岩」飛彈。
AS-6「王魚」高空射程700公里(3馬赫),超低空射程350公里(1.2馬赫),裝備圖-22M「逆火」超音速轟炸機,按照飽和攻擊的模式,一個團的「逆火」就可以發射70枚AS-6。1975年,美國聖迭戈海軍研究中心認爲,蘇聯發動海空聯合攻擊的轟炸機和爲之護航的戰鬥機可以在作戰空域聚集400個目標,航母戰鬥羣將立刻遭受飽和飛彈攻擊。
SS-N-19「花崗岩」,射程550公里,巡航速度2.5馬赫、衝刺速度3.5馬赫,裝備基洛夫級巡洋艦、奧斯卡級核潛艇和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SS-N-19具有智能組合突防模式,可6枚1組共24枚齊射,每組各有1枚領彈開啓雷達高空飛行,其他飛彈無線電靜默低空掠海突防,領彈通過「彈間鏈」爲低空飛行的飛彈中繼制導,如領彈被擊落,1枚低空飛彈自動爬升擔任領彈,各組領彈除指揮自己的僚彈外,也可彼此協調攻擊戰術。由於低空的飛彈在逼近航母時纔會被發現,將使美軍長時間意識不到已遭飽和攻擊,從而大幅提高突擊隱蔽性和突然性。 6艘奧斯卡級核潛艇的編組,一次可以向美軍航母編隊傾瀉144枚SS-N-19,即使不能讓對手全軍覆沒,也足以癱瘓整個艦隊,而成本尚不足當時美軍航母編隊的一半。
20世紀70年代後期,美國海軍對蘇軍的飽和攻擊已束手無策,即使後來裝備了提康德羅加、阿利伯克兩型「宙斯盾」艦,面對當時蘇軍的攻擊能力,美軍航母編隊也很難全身而退。美國正是從這時起對保持龐大航母編隊是否物有所值產生疑問。而就在這一當口,蘇聯轟然倒塌,美軍航母的海上霸主地位得以延續。應該說這是美軍航母之幸,蘇軍命運之殤。
編後
戰爭是攻與防的矛盾運動。從人類進入航母時代以來,「打航母」與「保航母」之間的攻防競賽就一刻也沒有停止也不會停止。隨着人類進入21世紀,各國航母編隊逐步升級換代,應用了不少先進技術,自身作戰能力有了長足發展。與此同時,反艦彈道飛彈異軍突起,空天快速打擊系統、新型水下打擊兵器、蜂羣無人機等全新概念武器呼之欲出。顯然,如果能夠汲取前蘇聯反航母作戰設計所揭示的跨域協同理念、聯合制勝機理、飽和攻擊原則,把這些先進戰術思想與今天已經擁有的和即將問世的反航母裝備有機融合起來,世人就會發現「超級大國」的海上「巨無霸」並不像他們展示的那麼強悍。昨天蘇軍能夠做到的事,今天的人們應更加有信心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
▼解放軍新型國產726型(舷號3332)的野馬氣墊登陸艇,號稱「奪島神器」。(圖/翻攝央視)
▼大陸火箭軍官兵拜年,後方6枚豎起的東風-15近程彈道導彈,被視爲解放軍攻臺武器之一,被喻爲「臺海快遞」。(圖/翻攝央視)
▼解放軍海軍遼寧號航母編隊。(圖/翻攝自人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