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一農民到湖南省政府大廳,指着毛主席畫像說:那是我的兵

1951年一個穿着樸素的農民來到湖南省政府大門前,他這是第一次來省城,這次來是爲了找一個人,農民向門衛打聽程星齡的辦公室怎麼走,門衛一聽皺起了眉頭,上下打量着老農民:“你和副省長什麼關係,預約了嗎?”

衣着樸素的老農民

老農民從懷裡掏出一封信遞給門衛,門衛看到信上的落款急急忙忙地進去通報,老農民信步來到湖南省政府的大廳。

他指着大廳上懸掛的毛主席相片說道:“他是我的兵。”

在場的工作人員聽到老農民這麼說,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

這個老農民究竟是什麼來頭?

信上寫了什麼內容?

門衛急匆匆地向程星齡彙報有個老農民要見他,還自稱毛主席曾經當過他手下的兵,程星齡聽到這話也是一臉的愕然,他從來沒有聽說過毛主席還有這樣的一段往事,爲弄清楚事實究竟,程星齡親自下樓去看看。

老農民看到迎頭走過來的人像是一個領導,就主動走上前去,程星齡率先開口:“老先生,您找我有什麼事嗎?”

農民將懷中的信拿出來遞給了程星齡,說道:“程先生,我這次來是有事情要向您彙報。”

程星齡看了看手中的信,上面確實是毛主席的落款,那是毛主席的親筆信,程星齡把農民請到了辦公室。

經過一番暢談,老農民纔將多年前的往事說了出來。

程星齡先生

這個農民名叫彭友勝,湖南省衡山人,從小家裡都是貧農,過着一貧如洗的生活,1907年,國內烽煙四起,老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23歲的彭友勝沒有能養活自的手藝,也是靠着種地勉強維持生計,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走投無路的彭友勝就萌生了參軍的想法,一來上部隊裡不愁吃穿,另外打仗立下大功加官進爵就不在話下了,那以後是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有這樣的想法也完全是骨子裡的封建思想在作祟。

就這樣彭友勝如願加入了部隊,跟隨着部隊南征北戰和侵略者作鬥爭,別看彭友勝是一個粗人,沒有什麼文化,在軍隊裡可稱得上是驍勇善戰,長期的軍旅生活也比平時的農耕生活辛苦的多。

能吃苦耐勞的彭友勝也很快擔任了副班長的職位。

那天彭友勝和戰友們正在休息,只見領導帶着一個高高瘦瘦,白白淨淨的年輕人來到了軍營,和軍營裡其他的人不一樣,這個新來的年輕人一看就知道是個讀書人,不像是爲了討生活纔來到這種地方的。

正在彭友勝疑惑的時候,領導已經把年輕人領到了他面前,對他說道:“這是你們班兒上新來的兵,你這個副班長可要好好的帶。”

領導說完就轉身離開了,彭友勝看着眼前的年輕人就覺得非常親切,願意跟他多接觸,他平時很少接觸文化人,彭友勝對着眼前的人先來了個自我介紹,又問道年輕人叫什麼名字。

這個年輕人就是毛澤東,他微笑着向彭友勝介紹自己的名字,謙遜有禮,這讓彭友勝感受到了尊重,不自覺地更想和這個年輕人靠近。

年輕時期的毛澤東

彭友勝平時是個話癆,好不容易見着一個投緣的年輕人,就想多瞭解一些他身上的事情,彭友勝也非常好奇,到底是怎樣的經歷才讓毛澤東選擇了從軍這條路呢,畢竟他看着毛澤東也不像是一個和他一樣家境貧寒的農民。

當時軍營裡也沒有要緊的事情,於是彭友勝拉着毛澤東在一邊聊起了天。

從談話中彭友勝得知毛澤東才18歲是湖南湘潭人,來軍隊之前還在學校裡讀書,這讓彭友勝有點兒意外的驚喜,他沒想到兩個人竟然還是老鄉,這層老鄉的關係,就讓彭友勝更加和毛澤東親近了。

毛澤東對彭友勝的印象也非常好,這個熱心腸又善良的副班長,毛澤東也願意把自己的經歷講給他聽。

1911年,毛澤東在長沙上學的時候,就接觸到了許多先進思想和先進書籍,那些革命的種子在毛澤東的心裡生了根發了芽,他平時最愛看書讀報。

有一次,在報紙上毛澤東看到了一篇關於廣州起義的新聞,對這次起義的領導者黃興非常佩服,也被他起義背後的故事深深打動着,不久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也打響了革命的第一槍。

得知這一消息的毛澤東,心情激動得不能自已,腐敗的清王朝也該走到生命的盡頭了,受到辛亥革命的影響,毛澤東下定決心棄筆從戎,也加入到革命的大軍中,他的想法遭到了父親的反對。

父親一直想讓毛澤東經商,不願意他去鬧革命,他的同學也勸說他,還是繼續上學讀書比較好,參加革命是一條艱辛的路,毛澤東深知父親和同學都是在設身處地的爲他考慮,可是毛澤東已經下定了決心,不管前路有多麼的困難,他也要堅定不移的踏上這條革命的道路。

廣州起義指黃花崗起義,圖爲黃花崗起義烈士碑

在毛澤東看來,參加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新中國是需要一支優秀的軍隊的,更要具備優秀的軍事作戰作戰的能力。

他雖然讀過很多的書,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毛澤東要親自到軍隊上切身體驗一下,才能真正地將書本上的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當時也正好碰上了湖南新軍在招兵買馬,毛澤東也就報名加入到湖南新軍。

聽了毛澤東棄筆從戎的經歷,彭友勝對他佩服不已,他覺得眼前的少年不一般,是一個有着雄心壯志的年輕人,將來也一定會有一番作爲。

影視作品中的毛澤東

軍旅生活是非常辛苦的,毛澤東也是能吃苦的人,彭友勝比毛澤東大上好幾歲,在他眼裡,毛澤東既是他班上的人,也是他的弟弟,所以他對毛澤東的生活也非常的照顧,有好東西也會想着和毛澤東分享。

即便是從軍生活再辛苦,毛澤東看書讀報的習慣從來沒有變過,每天他都會抽出來時間,安靜的讀書看報,這在一羣大老粗裡邊格外的顯眼。

那時候,軍隊上給的補貼不是很多,士兵們拿着這些錢大多都用在了生活費上,偶爾有點兒多餘的閒錢,纔會拿出來娛樂娛樂,但是毛澤東卻不一樣,他一個月的補貼基本上都用來買報紙了,剩下的錢用來生活也是很勉強。

他經常還不到發補貼的時候,身上的錢都用光了,他寧願餓着獨自,也要讀報看書,彭友勝得知毛澤東的難處,有時候會把節省下來的錢,給毛澤東買些吃的,這讓毛澤東趕感激不盡。

毛主席一直保持讀書看報的習慣

時間久了,大家夥兒看到毛澤東經常在那讀書看報,也都非常好奇,紛紛湊過去看他到底在讀什麼,然而當毛澤東把報紙和書給他們看的時候,他們大多數也都不認識上面寫着是麼事情。

彭友勝也很喜歡聽毛澤東講一些他們不知道的事情,慢慢地他們所在的隊伍形成的一個規矩,只要毛澤東拿起書和報紙,士兵們都不約而同的圍坐過來,聽毛澤東讀書、讀報。

爲了不影響毛澤東讀書,他還給士兵們下了命令,在毛澤東讀書的時候,誰都不能去打擾,都要保持安靜,等他讀完才能發表議論,士兵們也都很聽話,自從彭友勝下了命令,只要毛澤東讀書的時候,大家都在安靜的聽講。

彭友勝在毛澤東的影響下也認得了不少字,有一次,他在報紙上看到“社會主義”這個詞就感覺非常的新奇,從來沒有聽說過,他還特意拿着報紙去問毛澤東這個詞的意思。

毛澤東的解釋和彭友勝想到的相去甚遠,兩人還就此引發了一場辯論,周圍還有不少的圍觀人羣,在兩人都爭執不下的時候,彭友勝找來了裁判,來裁定這場辯論最後的輸贏。

時間飛逝,轉眼間毛澤東在湖南新軍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年,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毛澤東和彭友勝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誼,身邊的戰友們也都非常喜歡毛澤東,對他很信任,每當家裡寄來了信,戰友們都會讓毛澤東幫他們讀信,毛澤東還會幫他們寫信寄回家裡。

1912年的春天,毛澤東告訴彭友勝他即將離開部隊了,突然聽到這個消息的彭友勝有些愕然,他沒想到毛澤東會離開的這麼快這麼突然,他捨不得讓毛澤東離開,極力挽留毛澤東繼續留下來。

毛澤東告訴彭友勝,辛亥革命已經勝利,清王朝不復存在了,孫中山也建立了中華民國,沒有繼續打仗的必要了,他不再繼續留在部隊了,要回到學校去繼續學習,見毛澤東這麼說,彭友勝也不好再挽留了。

彭友勝帶着士兵們,把毛澤東送出了軍營,士兵都離開以後,彭友勝繼續送毛澤東走了很遠的路,他實在是捨不得,毛澤東緊緊握住彭友勝的手說道:“彭兄不必在送,有緣日後我們還會再相見,多多保重。”

彭友勝回道:“潤之兄,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相見,你要好好的平平安安的啊!”

說完,彭友勝從口袋裡拿出兩枚銀元塞進毛澤東的手裡,他知道毛澤東的錢都用來買報紙和書籍了,這兩枚銀元是他這個月剩下來的,本想着給毛澤東買些吃的,得知他要離開,這兩銀元就當做是他回去求學的路費了。

毛澤東不肯收下這些錢,彭友勝不依,毛澤東推脫不掉就把銀元給收下了,他再次緊緊握住彭友勝的手說:“你是個好班長,一定要多珍重,我們後會有期!”

彭友勝看着毛澤東大步離開的背影,站在原地目送他離開,直到毛澤東的身影徹底消失,彭友勝又看了好久才轉身回到軍營。

兩人這一分別就是14年之久,毛澤東在廣東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彭友勝也恰巧在廣東,他參加了國民革命軍,他受到毛澤東的影響頗深,自從毛澤東離開後,彭友勝也喜歡上了看報紙。

他認識的字不多,大多數也是讓識字的文化人念給他聽,偶然的一次機會他在報紙上看到了毛澤東在廣東創辦講習所的事情,這讓彭友勝一陣激動,他立馬動身去講習所找毛澤東。

時隔多年,兩人之間的友情還是一如既往地深厚,一見面都有聊不完的話題。

從廣東分別以後,彭友勝跟隨部隊參加了北伐戰爭,還當上了副連長,毛澤東也在他堅持的革命道路上大放異彩。

彭友勝56歲就退役了,1947年以後就繼續回鄉種地。

農民運動講習所

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成爲了國家主席,彭友勝激動不已,1951年土地改革,那時候彭友勝已經六十多歲了,看到國家變得越來越好日新月異,彭友勝鼓起勇氣讓同村的教書先生代筆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反映了農村土地改革的情況,自從他們在廣州見面之後,這都過去了幾十年。

彭友勝不知道毛澤東還記不記得他,也沒有期待着毛澤東會給他回信。

只是讓他帶着信去找到程星齡問問能否給予生活上的幫助,實在不行就另想它法。

彭友勝很高興時隔多年,毛主席還記得自己,彭友勝拿着信去找到了程星齡,並且把他和毛主席的那段過往都講述了一遍,程星齡給彭友勝安排了一個適合他的崗位,每個月都有一定的補貼,大大減輕了程德勝的生活負擔。

彭友勝的恩情,毛主席一直沒有忘記,身爲主席他一直都是以身作則,不會利用自己的身份去搞特殊,毛主席一輩子也幫助過很多人,那些經濟上的援助,也都是毛主席從自己的稿費中劃撥出來的錢,給困難的人解決問題。

毛主席一輩子都在爲國爲民鞠躬盡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