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通報“肖戰糊了”事件,重申教師職業倫理邊界

4月19日,教育部曝光8起違反教師職業準則案例寧夏永寧縣教師吳某因辱罵網名爲“肖戰糊了”的學生遭到處理一事,也在其中。

媒體報道當地對此迴應稱,目前吳某教學違規事件已經調查、處理完畢,教育部公佈該案例,也是對處理結果的認可。

嚴格說來,這事跟藝人肖戰並無直接關係,他只是被動“捲入”。

事件緣起於,去年4月,永寧縣一學生以“肖戰糊了”爲網名登錄網課課堂,教師吳某看見後,稱自己非常欣賞肖戰,並質問該學生在自己面前還這樣“是不想混了”。

其實,真粉黑粉之間產生糾紛,早已不是什麼新聞。可此事中,涉事雙方現實中的角色分別是老師和學生。對教師而言,因爲學生的網名對自己的偶像有所冒犯,便對其進行批評,確有濫用教師權力之嫌。

此次教育部把此事當做典型案例通報,也重申了一些道理: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該有最基本師德觀念,要秉持最基本的職業倫理,莫把私生活與工作混在一起。

就事論事地看,雖說涉事學生的網名並不符合事實,也具有些許攻擊性,但談不上違背公序良俗,更沒到違法地步。身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行爲向善,但不能以飯圈心態去綁架作爲受教育者孩子

當然,這不是說教師不能有追星的愛好。教師作爲個體時,未嘗不可追星。但作爲教師時,絕不能將其帶入工作中,尤其是帶到課堂上——畢竟,他們要面對的,是一羣三觀還不成熟的未成年人。

若只因爲私人愛好不一樣,就憑恃教師身份對其進行批評,甚至在課堂上發飆,那無疑違背了基本的職業倫理。

教育部在通報中就明確列出,教師吳某的行爲違反了《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爲十項準則》第四項規定。而通報本身也是在借個案去啓示大衆——公私邊界不可混淆。

廈門一女教師網課上鼓勵學生喜歡肖戰,教育局:已停課處理。

現實中,類似事件並不罕見。此前,某小學教師組織學生跳舞爲偶像應援一事,就殷鑑在前。彼時,該校對當事教師作出了停職處理,當地教育局也對該校校長進行了誡勉談話

這些行爲本質上都逾越了公私界限。到頭來,教師將飯圈做法帶到教學場,突破了職業規範邊界;而其進行所謂“維護偶像名聲”的行爲,也惹得一些“路人”轉成了“黑粉”,取得了相反的輿論效果,可謂得不償失。

教師可以追星,但必須止於私域,不能將其帶到課堂上。要知道,有些底線不可破,有些原則不可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