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正日記今發表 功過未蓋棺論定

國史館今日將舉行首批出版的《蔣中正日記(1948-1954)》新書發表會。(國史館提供/崔慈悌臺北傳真)

歷經10年跨海爭訟,今年9月由美國運抵回臺,國史館今(31)日將舉行首批出版的《蔣中正日記(1948-1954)》新書發表會,館長陳儀深認爲,二二八事件,蔣應負最大的責任,但八二三砲戰,蔣預判準確且有所準備。而各界對蔣中正功過得失,存在相當對立與矛盾的詮釋,離所謂「蓋棺論定」,可能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

出版《蔣中正日記》的民國曆史文化學社社長呂芳上指出,蔣中正應該是同一時代世界重量級人物中,唯一真正留有55年個人日記的領導人,其重要性不可忽視。

蔣中正使用的「日記本」有固定格式,以毛筆書寫,除每日記事外,還會檢討上週、上月的施政或個人行事,並思考未來預定的工作,年終也會對全年的治安、外交、黨務、軍事等工作進行分項檢討。

1925年6月沙基慘案後,蔣痛恨英帝國主義者慘殺無辜中國軍民,日記稱英國爲「陰番」以泄憤,並每日立下格言、標語誓滅「英夷」,時間長達1年又2個半月。

1928年「五三慘案」發生後,有感於國難深重,自身責任重大,蔣在5月10日記道:「以後每日看書十頁,每日六時起牀,紀念國恥。」此後,每天日記前必記「雪恥」一項,以志不忘國恥。1949年來到臺灣,日記中雪恥一欄仍不間斷,因爲「新恥」未止。

呂芳上說,從蔣的日記可看出作爲一個從「平凡人」到「領導者」的心路歷程,無需刻意神聖化,也不必妖魔化。許多人都知道蔣是用度非常節儉的人,他補破衣、不挑食,一口假牙,吃東西十分簡單,生活也很是平淡。

蔣也自承脾氣暴躁,日記中常爲自己的錯誤「記大過」,也常懺悔,雖然一直想剋制自己,但個性不易改變。1960年11月,蔣對第九十九師師長鄧親民所制小冊內容不當,大動肝火,聲嘶力竭叱責,以致喉裂聲啞,半年之久,元氣才告恢復。

呂芳上指出,日記中顯示蔣知道自己學養不足,常師法先賢、勤讀宋明理學。1930年代當了領袖,還禮邀學者「講課」,甚至不斷向「敵人」學習,有他堅持與成功的一面。但長時期以來,部分西方媒體和他的政敵一直視他爲「失敗者」,多從負面來理解。

陳儀深則表示,蔣中正在臺灣,人們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可說是譭譽參半,但相信藉由日記的出版,必定有助於呈現一個有血有肉、在感情上常常天人交戰、在理性上屢屢自我挑戰、在政治上功過參半的政治人物,也就是更真實的蔣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