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大運河與武清的傳奇故事 六集紀錄片《清・運》開播

5月30日,由中共天津市武清區委和天津海河傳媒中心聯合推出的6集紀錄片《清・運—講述北運河的故事》在天津市武清區舉辦新聞發佈活動。

該片將於6月3日至6月8日在天津衛視頻道18:20播出,每天1集,每集8分鐘。

《清・運—講述北運河的故事》由海河傳媒中心李家森工作室承製,分集題目分別是《導流濟運》《碼頭風雲》《水蘊風華》《俗世奇人》《此食此刻》《福運未來》。

該片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利用紀錄片形式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以大視野、高站位、巧構思、真情感、廣內涵的視聽效果,將運河水、運河景、運河人、運河事、運河情、運河味交融交錯,將歷史之厚重和未來之無限、河流之永恆與家園之溫暖、景象之精美和風情之動人交相輝映,使廣大羣衆更加全面認識和了解大運河,提升廣大羣衆對大運河遺產的保護意識,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運河是武清的母親河。悠悠千載,武清依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早在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就曾在此開鑿泉州渠。自元代起,京杭大運河流經武清,自北而南縱貫全境約62.3公里。

據主創團隊介紹,該片自2023年初開始策劃、開展專家論證和實地調研,從2023年8月16日火熱開機,在天津廣播電視臺、武清區委宣傳部和武清區融媒體中心深度合作下,攝製組從盛夏三伏拍到寒冬三九,記錄到武清北運河畔的陽光雨霧、冰封瑞雪,再到今年運河春天的繁花盛景。在近50次的拍攝中,積累了數千分鐘的素材,走遍了北運河畔的重要點位,用腳步和攝像機丈量了北運河武清段62.3公里的波瀾壯闊。

該片以運河爲經,以武清文化歷史爲緯,選取十幾組鮮活的“小人物”與“大運河”的故事,利用創新的表現手法解讀文物、古籍、檔案史料與歷史遺存,通過融合古今的多元講述和多維空間的敘事結構,運用生動藝術的鏡頭語言和3D動畫、情景再現等技術手段,將專家學者的權威講述自然融入片中場景,溯源運河歷史,挖掘文化基因,真實呈現大運河武清段的滄桑鉅變,呈現大運河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和時代價值。

據瞭解,該紀錄片採訪了包括北京大學、天津社科院在內的國內知名學者,以及武清本地優秀學者、民俗專家,採集多幅大運河古圖真跡、明清文人繪畫,通過巧妙的包裝,讓文物散發活力。

第一集《導流濟運》以武清古六景中的“潞水帆牆”爲切入點,展現導流濟運碑、筐兒港水利樞紐工程的宏大敘事和悠悠運河號子的樸素情懷。導流濟運,治理的是延伸於大地的空間之河;鉤沉索隱,疏浚的是穿越古今的時間之河。大運河流淌千年,運河畔新的故事與古老的血脈交融,終將穿越我們、向前奔涌。

第二集《碼頭風雲》從十三衙門的微縮景觀切入,從海運講到河運,立體展現鈔關河西務、十四倉遺址曾經見證的繁華勝景,講述運河水如何爲天津注入活力。河西務功成身退,成就一段不朽傳奇。碼頭風雲漸止,時代浪潮不歇。且看那犁鏵翻開的土地,正如同河流的波浪,正在奔向新的季節。

第三集《水蘊風華》聚焦運河邊享譽全球的曹子裡絹花、佔全國地毯出口四成的崔黃口地毯、武清獨有的楊村彩色剪紙等非遺絕技,用非遺技藝重現非遺故事。同時,《劉小官雌雄兄弟》展現運河百姓的守望相助。運河文化靜水流深,隱於尋常,歷經滄桑,不曾中斷。這是藝術的張力,更是水的力量。

第四集《俗世奇人》創新使用李派快板書引出國家級非遺永良飛叉的故事,之後引出登上春晚復興國潮的花絲鑲嵌,講述運河邊的奇人如何傳承老手藝、復興新國潮的故事。

第五集《此食此刻》展現貼餑餑熬小魚、楊村糕乾、金邊扣燜、東馬房豆腐絲等北運河畔的人間至味。節目組邀請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專家、美食家趙永強先生和本地專家共同開創性設計一桌色香味俱全、可推廣複製的運河宴,展現在城市中奔忙行進,回過頭還是一河星輝、一桌飯菜,況味無窮。北運河畔,古老而鮮活的味道,潛行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常,耕耘着此刻的記憶以及未來的風景。

第六集《福運未來》講述新時代北運河畔經濟騰飛:高鐵、購物中心、京津產業新城、高村科技創新園,還有小猴摘摘、小兔拔拔、小熊掰掰、小鵲登枝等。北運河畔,古老的使命已經完成,傳奇故事寫出新篇。一灣襟抱,萬象奔涌,連接過去與未來,展現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在運河載來的這座城市,鑑往知來,方興未艾。

據瞭解,該片中所用的3D建模耗費數月,驚豔再現了武清古六景、十四倉遺址、津門首驛河西務、十三衙門磚雕微縮盛景,導流濟運碑、筐兒港水利樞紐工程、老米店村等重要運河歷史點位。同時,片頭設計使用了清代大運河古圖,字幕包裝融入了大運河元素。

來源:武清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