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文彬X黃𬀩婷 合奏《旅人之歌》
指揮家簡文彬近期與作家黃𬀩婷合作,推出自傳書《旅人之歌》。 (郭吉銓攝)
作家黃𬀩婷表示,她寫簡文彬的自傳書《旅人之歌》給了自己幾個寫作原則:不寫流水帳,不寫感情事,不歌功頌德,以及沒有虛構。(黃𬀩婷提供)
《旅人之歌》書寫國家文藝獎得主、享譽國際的指揮家簡文彬一路走來的心境變化。(時報出版提供)
1997年簡文彬的指揮神情。(本報資料照片)
2017年簡文彬返國指揮國臺交演出。(國臺交提供/本報資料照片)
國家交響樂團曾歷經妾身未明的黑機關陣痛期,交響樂團引入評鑑制度合理嗎?簡文彬放棄德國萊茵歌劇院的終身職,回來擔任衛武營有限期的藝術總監,是否曾感到後悔?原來鋼琴家陳冠宇是簡文彬的表哥,他們是在長大後才因爲一件事而相認。
這些確有其人的真人真事、影響深遠的事件,寫來很不容易,曾獲多項文學獎的作家黃𬀩婷近期出版《旅人之歌》一書,首度挑戰非虛構書寫,寫下國家文藝獎得主、享譽國際的指揮家簡文彬一路走來的心境變化,剖析事件背後的轉折。
不寫流水帳 不寫感情事
黃𬀩婷表示,她和簡文彬兩人有巨大的差異,包括性別、年紀、世代和個性都不同,專業領域大不相同,思考方式也截然不同,爲此,完全沒古典音樂背景的她,前後累積了40萬字逐字稿、3萬字個人筆記,自掏腰包欣賞多場音樂會,感受音樂廳的氛圍,瞭解古典與當代音樂會的屬性,閱讀大量國內外報導及多部經典的人物傳記,以一種「努力成爲簡文彬」的狀態,才完成這部作品。
「我本來是立志寫小說的人。這次的非虛構書寫,不能隨心所欲表達,要有憑有據,要配合受訪者時間取材,在談過幾次之後,我給了自己幾個寫作原則:不寫流水帳,不寫感情事,不歌功頌德,以及沒有虛構。」
黃𬀩婷表示,她選擇以第一人稱口吻書寫,是因爲感受到簡文彬受訪時的真誠迴應,這樣的寫法,讓讀者讀來有臨場感,像是聽簡文彬本人說話,如同他平常在音樂會前的導聆般親切。
除了第一人稱,全書提到的特別事件人名也以代稱敘事,如:匈牙利指揮家、知名男高音等。黃𬀩婷表示,這樣的選擇除了是還原受訪者的敘述觀點,也是在意讀者和事件人物各自不同立場的考量。
旅人之心 力求平衡
黃𬀩婷的非虛構書寫,謹慎安排架構和節奏,製造吸引人的鉤子,讓讀者一篇篇地讀下去,從簡文彬誤打誤撞學音樂,鋼琴家魏樂富帶給簡文彬人生至關重要的啓發,指揮家陳秋盛如何打開簡文彬的指揮視野。
1995年,簡文彬在以色列拿下首屆伯恩斯坦指揮大賽的特別獎,但這場比賽他根本沒報名,而是受邀參賽,在頒獎典禮上,一度收到中華民國國旗不能在場上出現的要求,典型的外交困境,但後來國旗仍是順利飄揚。維也納對簡文彬的影響這麼深遠,而在歐洲前後待了28年的他,爲什麼願意回國工作,都在黃𬀩婷的筆下呈現。
書裡簡文彬的人生,停在他決定要回國擔任衛武營藝術總監的那一刻,當時的他想着,曾在歐洲待了28年的他,在臺灣也要待28年,天秤座如他,力求平衡與優雅,兩邊的時間得一樣,旅人之心纔會平衡過來。今年簡文彬56歲,在臺灣與歐洲的時間待得一樣長了,現在的他,狀態更爲自在。
他表示,疫後曾經回去德國杜賽朵夫萊茵歌劇院一趟,回到熟悉的地方,見了許多老朋友,回到熟悉的住處,找到許多資料,作爲自傳書的輔助依據,也如常地到超市買牛奶和咖啡,但他很明確地感受到疫後的改變,局面大不相同,曾經在那裡的他已經徹底過去了。
簡文彬透露,因他和萊茵歌劇院的合作關係良好,在辭去終身職之後,劇院仍聘任他爲客席指揮,「但在疫情間封城的時候,我的聘書沒能即時收到,收到時已經過期了。加上近期回去,更加感受到劇院內部的變動,關係都在,只是我很清楚知道,那個階段的我過去了。」
做足準備 全力以赴
人生翻頁了,是真實人生的另一章。當年放棄終身職,大家都說簡文彬太瘋狂,但現在的他表示,人會改變,會有不同的想法出現,例如,以前的他堅持不使用指揮棒,但現在會使用衛生筷指揮,「有次還不小心掉出去,樂手還以爲是自己演得不好,讓觀衆丟筷子上來。」
黃𬀩婷觀察,簡文彬從小到大從不在意是否能獲得外界肯定,「他總是做足準備、沉浸其中,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對自己的專業有絕對自信,有天分、有才華,還有很強的貴人運。」
簡文彬表示,他確實在關鍵時刻總會遇上好運,「總會有一些人出現,把我帶到一個地方,開啓一件新的事情。」簡文彬表示,從小到大,他的父親、母親對他的人生沒有預設立場,只希望他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全力以赴,這或許也是好運的原因。
現在的簡文彬,在行政工作之外,也全力以赴挑戰過去從未指揮過的劇目,如剛演完的韋伯《魔彈射手》和即將要在年底演出的威爾第《安魂曲》等,都是簡文彬沒指揮過的作品。一曲旅人之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