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警示!均勝電子併購式增長背後的危與機

《投資者網》王健凡

在全球市場風雲變幻的當下,中國汽車行業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一舉超越日本,榮登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的寶座。

在這一宏觀背景下,均勝電子,作爲國內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領頭羊,無疑成爲了這場變革的重要參與者和受益者。

2023年,均勝電子實現了營收557.28億元,較上年增長11.92%;歸母淨利潤達10.83億元,同比激增174.79%。進入2024年,公司的發展保持平穩,一季度歸母淨利潤3.07億元,同比增長53.11%。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儘管公司業績持續向好,均勝電子在二級市場表現始終差強人意。自2020年以來,其股價已從高點的32元/股跌至當前約15元/股的區間徘徊。

表面欣欣向榮的背後,其股價的遲滯可能揭示出市場對其未來前景及潛在風險的深刻擔憂。

監管出手,股價震盪

6月21日晚,均勝電子公佈接收到中國證監會寧波監管局的警示函。

寧波監管局對均勝電子、公司時任董事長王劍峰、時任副總裁兼財務總監李俊彧、時任董秘俞朝輝採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並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同一晚,上交所也向均勝電子發出監管工作函,涉及上市公司及其中介機構和相關人員,強調必須嚴肅自查並要求保薦機構切實履行職責。

根據監管層的公告,均勝電子本次違規行爲與之前的定增事項有關,涉及其在募集資金使用中的數次明顯違規。

這些違規行爲不僅暴露了公司在內部控制方面的不足,也反映出管理層在資金使用上存在的重大疏漏。受此消息影響,6月24日,公司股價開盤後即出現震盪,盤中一度跌幅超過9%。最新截止7月4日,公司收盤股價報14.51元/股。

“買買買”造就巔峰

此次違規事件無疑爲投資者敲響了警鐘,映射出均勝電子自2004年創立以來的飛速發展及其背後的潛在風險。公司的快速崛起,離不開激進的併購戰略。

從2009年起,均勝電子通過系列併購顯著擴展了業務範圍和市場影響力。例如,收購上海華德塑料製品廠使公司迅速躋身汽車零部件行業的主要企業。此後,均勝電子又繼續收購了德國普瑞、IMA和Quin等公司,這些企業在人機交互系統、智能車聯技術、新能源系統及高端汽車內飾功能領域均有突出表現。

到2016年,通過進一步併購德國TS道恩、美國KSS及EVANA,均勝電子加固了在汽車信息和安全業務、工業自動化系統的市場地位。特別是2018年收購遭遇安全問題困擾的日本高田部分業務,以及2019年併購延鋒百利得的部分資產,均勝電子在汽車安全系統領域的地位也進一步得到加強。

通過一連串的併購不僅帶來了業務的多元化,也顯著增加了公司的訂單量和營收。2016年,均勝電子的營收突破了百億大關,達到了185.52億元,並在2019年達到了616.99億元的高峰。

儘管均勝電子通過併購策略在市場上取得了一定的競爭優勢,但頻繁的資本運作也暴露了公司在財務和運營管理上的薄弱環節。

收購“雙刃劍”,盈利疲軟、商譽高懸

營收規模急速擴張的同時,公司的盈利能力卻並不亮眼。

自2015年以來,公司的毛利率持續走低,從21.65%降至2022年的11.96%,儘管2023年有所回升至15.09,但整體趨勢仍顯疲軟。這種盈利壓力在公司汽車安全業務領域尤爲顯著,此部門佔公司營收約70%,其毛利率的下降直接影響了公司整體的盈利表現。

進一步分析,不難看出,公司大筆收購的“雙刃劍”特性一直存在。

汽車安全業務的盈利困境部分源於對KSS和高田的併購。儘管早期的收購意在擴大市場份額和積累核心技術,KSS和高田的加入卻未能立即轉化爲盈利。反而因爲高昂的整合成本,其毛利率從2020年的11.2%下降至2021年的慘淡的8.49%,雖然到2023年有所改善,達到12.77%,但仍未達到預期的盈利水平。

這些收購活動不僅未能即時提升盈利,還爲公司積累了巨大的商譽負擔。2016年收購KSS和2018年收購高田的交易,大幅增加了公司的商譽,分別帶來了近60億元和超過80億元的商譽。這些高額商譽不但加大了商譽減值的風險,還在市場上引發了對公司盈利穩定性的擔憂。

前車之鑑,在2021年,KSS業務的不佳表現導致20.2億元的商譽減值損失,直接導致當年公司鉅額虧損。目前來看,截至2024年一季度,公司賬面商譽爲55.35億元,雖然較之前幾年有所下降,但對均勝電子來說無疑仍是一個風險因素。

此外,公司的高資產負債率也暴露了其財務的脆弱性。持續的併購行爲導致了高企的財務費用,近年來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一直維持在高達60%的水平,2024年一季度仍然高達66.34%。

能否破局?

總的來說,均勝電子自成立以來,通過一系列戰略併購,從一個簡單的汽車塑料配件商蛻變爲覆蓋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駕駛、新能源管理及汽車安全系統等多個領域的研發、製造與服務的龍頭企業。

這一過程中,公司業務範圍的持續拓展助力其營收規模迅速擴張,成就了在傳統汽車、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領域的廣泛覆蓋。

然而,均勝電子的快速擴張背後,頻繁的併購活動也積累了鉅額的管理費用、財務費用以及商譽減值的壓力,形成了一系列財務和管理上的挑戰。而這些歷史遺留問題亦導致市場對其盈利持續性和穩定性持保留態度,加劇了公司市值與營收規模的背離。

展望未來,汽車電子行業隨着全球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和互聯化的轉型,呈現廣闊的投資機遇。均勝電子作爲在多個關鍵技術領域深入佈局的行業領導者,面對行業的快速演進和內部整合的複雜挑戰,其未來發展充滿變數但也充滿機遇。(思維財經出品)■

均勝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