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是爲了教育,教育不是爲了減負
不應因一些質疑聲音就去動搖教育減負大方向,但家長們的聲音也提了個醒:減負應該是個系統工程,須全面考慮、認真謀劃、穩步推進。
網絡熱傳的《南京家長已瘋》有了下文。新京報報道,針對近期引起熱議的南京市“減負=製造學渣”話題,南京市教育局迴應稱,是由於存在對督察工作理解不準確、執行規定簡單化的現象,引起了社會和部分家長的誤解。此外,南京市教育局還指出,要規範執行上級要求,防止和糾正執行簡單化、形式化、機械化現象,持續推進規範化辦學。
面對輿論爭議,南京市教育部門迅速回應,承認可能存在的“執行規定簡單化”的問題,並承諾糾偏,這種積極反思的態度和主動作爲的行爲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此次南京減負風波與之前浙江減負方案引發的議論,在輿論的反應上有一些共性,值得認真思考。最重要的一點是,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公衆開始關注減負的副作用,“減負=製造學渣”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聲音。
而回應中提到的“符合教學規律的作業、考試、教育評價應繼續堅持,並不斷提高其針對性、有效性”、“要在把不合理的課業負擔減下去的同時,加強教學研究,提高教學質量”,無疑就是針對“減負=製造學渣”的民衆焦慮,進一步提出的建設性解決方案,如果能有效落實,能在相當程度上擊退輿論場上空瀰漫的焦慮情緒。
其實,人們除了擔心減負過度影響教學質量之外,也擔心教育不公平。具體而言,校內教學內容壓縮之後,校外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的財力。經濟條件不好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無形中被拉開差距,這種聲音雖然有時候表達得較爲極端,但家長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當然不應因爲這些質疑的聲音,就去動搖教育減負的大方向,但家長們的聲音也提了個醒:減負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全面考慮、認真謀劃、穩步推進。在減負的過程中,教育部門、學校與家長之間要密切溝通,提前做好溝通,將會減少許多無端的猜測與擔憂。
首先,各方應該達成一個共識:減負是爲了教育,教育不是爲了減負。減負是爲了消除應試教育中那些違揹人性、浪費時間的弊端,“倒洗澡水”的同時,“孩子”肯定是要留下來的。所以各地在制定減負方案的時候,理應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爲前提。
那些合理的作業、考試,不能以減負之名取消,否則就有掩耳盜鈴的嫌疑。對於已經制定的減負方案,如果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不適應的狀況,也應及時調整改進。
在減少文化課壓力的同時,體育課、藝術課這些課程也要開足、開好。尤其對於農村和偏遠地區學校來說,師資、設備必須保障到位,不能把素質課變成“放羊課”。
對於家長遇到的一些現實的問題,也要提前做好預案,防止家長認爲減負是學校將責任甩給家長。比如雙職工家庭普遍會遇到孩子放學太早無處可去的問題。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把課後服務提上了日程。浙江中小學生“減負33條”裡也有一條,全面實施小學放學後校內託管服務。
教育是人生大事,家庭大事,一舉一動都會牽動億萬人心。各方充分交流,廣泛討論,才能消除偏見、解決分歧。所有努力都是爲了孩子,只要這個出發點不動搖,改革過程中的障礙必定能夠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