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協同育人視域下教育共同體構建的實踐探索
劉翠娥
武漢市光谷第二十九小學秉持辦老百姓家門口的優質教育辦學目標,建構並踐行“讓每一個生命共同成長”的共生教育理念。新的時代激勵學校在改革中砥礪前行,新的時代也推動學校聚焦教育痛點和難點,在新賽道奮進拓新,積極建構了家校社協同育人視域下教育共同體的新樣態。
一、機制賦能,構建協同育人新體系
1.構建三維協同架構
縱向貫通:學校建立了班級、年級和校級三級家長委員,爲家校合作搭建了一個穩固的金字塔結構。184名班級家委作爲最基層的力量,能夠深入瞭解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及時反饋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在班級活動組織、學生日常管理等工作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是家校溝通的基礎環節。
18名年級家委從班級家委中產生,負責協調、研究年級內的家校事務;9名校級家委經過嚴格的申請和考覈程序產生,他們站在更高的層面,參與學校重大決策的討論和制定如警校家工作、研學和校服徵訂等工作,確保家長的聲音能夠在學校管理中得到充分體現,三級家委各司其職,共同推動家校合作的深入開展。
橫向聯動:學校積極與左嶺街道政府部門聯繫,取得支持;聘請左嶺地區交通、城管、派出所、消防等部門負責人擔任交通副校長、城管副校長、法治副校長和消防副校長,建立警校家護學崗,聯動協同共治,共建平安校園。
立體輻射:學校聚光黨支部聯合周邊高校、服務的社區簽訂合作協議,打造“三公里教育圈”。學校充分利用社區的資源,如社區活動中心、科技館、圖書館等,爲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學習場所,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拓展學生的視野。
2.完善制度保障體系
學校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家校社協同育人建設制度,爲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武漢市光谷第二十九小學家長委員會制度》明確了家委會的職責、權利和義務,規範了家委會的工作流程和運行機制,使家委會的工作有章可循,更加規範化、科學化。
《武漢市光谷第二十九小學家長委員條件》對家委的選拔標準做出了明確規定,確保家委具備良好的素質和能力;《武漢市光谷第二十九小學“五好家長”評比標準》激勵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從好好說話、好好傾聽、好好陪伴、好好運動和好好工作五個方面,引導家長成爲孩子成長路上的優秀引路人;《家長鬚知》手冊則成爲家校溝通的橋樑,幫助家長更好地瞭解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學安排和學生管理規定,促進家校在教育理念上達成共識,這些制度從不同方面保障了協同育人機制的有效運行。
二、共情爲基,架設雙向奔赴連心橋
與家長共情,學校以情潤心,精準施策,譜寫了家校協同育人的溫暖旋律。
1.尊重爲先,追求家校雙向奔赴的心理效應:學校開發了《學會說話》師訓教材,指導青年教師在具體問題中學會共情,講究溝通的話術。現在遇到比較難處理的問題,大家會學習利用deepseek尋求合適的溝通方法,助力老師提高溝通藝術,“把話說到家長的心坎裡”,以達到家校雙向奔赴的心理效應。
2.精準傾聽,因果溯源。學校每學期不定期開展問卷調查和評價,廣泛收集家長對學校工作意見和建議。根據家長的反饋,學校積極完善辦學行爲,使教育教學工作更貼合學生和家長的需求。學校繪製家庭結構圖譜,建立單親家庭、留守家庭、二孩及多孩家庭等特殊羣體檔案,通過家庭形態鏡像,給予教育者爲跨越代際,真正理解家長和學生提供了參考和啓示,而且爲班主任教育研究拓展了寬度。如關於轉化單親家庭問題學生的教育成果《我的“六脈神劍”》在學校應用研究成效突出。
3.迴應關切,真誠響應。
安全關切:學校“四長”每學期初研究學校安全工作,街道每學期入校指導安全工作,警校家聯動,青年老師組成的護校隊每天上崗,構築校門口安全網。不遺餘力做到餐飲食安:落實每週菜譜在家長羣公佈行動,每天清晨學校幹部輪流查驗食材質量,每天中餐邀請一名家長入校和校級幹部共同陪餐,每學期定期邀請家長參觀食堂。對於家長關切的碗具問題採取邀請家長參與實地調研的方式打消顧慮;每學期公告飲水機濾芯更換質檢結果。以上行爲全年覆蓋。
關切費用繳納和清退:校服工作在家校委員會工作下公開透明。餐費、延時服務繳費和退費做到讓每個家長清清楚楚。今年全市實行數字食堂管理,後期我們會邀請家長參觀。
其他方面,如班級主要學科老師變動,會提前與家委溝通,尊重家長知情權和建議權;校園季節性消殺、季節性電扇空調清洗等也會以圖片形式在家長羣及時告知,既是傳遞學校管理從學生出發的思想,更是讓家長放心,安心。學生心理健康方面通過家庭學生共同完成問卷以建立檔案;突出問題學生一方面請家長到校個別交流,另一方面定期做家庭回訪;心理諮詢室每天輔導舒心一小時,同時班級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和活動,助學生向光向陽成長。
共情家長,纔會換來理解和信任,才能實現家校爲愛雙向奔赴。
三、多點發力,打造全員育人新範式。
家校社協同育人,五育並舉,多遠共生,形成了有合力和張力的教育共同體。
1.全員家訪,精心護“芽”。
每學期學期中和學期末,書記校長爲首帶領全體教師實施全員育人行動之全員家訪,形成了傳遞溫暖和力量的家訪案例集《我們的家訪日記》。
2.培訓家長,科學育子。
一是設計問卷瞭解孩子對父母的希望,家長會上,根據年齡特點,分年級開展家庭教育主題培訓,如針對一二三年級舉辦《陪伴式成長——和孩子一起成爲更好的自己》主題培訓;針對四五六年級學生處於青春期萌芽時期的教育,爲家長舉辦《做孩子的隊友》主題培訓。
二是結合學生家庭教育實際,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定期舉辦“家長大課堂”,指導開展定家規樹家風活動。
三是樹立“五育並舉”的家庭教育思想。學校倡導家庭教育將德育融於勞育,如根據節日或節氣特點,推出《四時耕耘》家庭勞動任務單,培養學生家庭責任感和親情力。每年5月勞動節則舉行各年級學生家庭勞動實踐評價,爲學生提供勞動技能秀的平臺。
學校引導家庭關注學生體質健康和視力健康。每學期兩次學生體測,形成學生體質健康成長檔案;每學期初進行視力檢測,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視力保健檔案。學校還將社團選擇權力交給家長和學生髮展興趣。
3.開放辦學,溫暖陪伴。
學校實行每月月底教學開放日,每班每次5-6名學生家長,實現一個學年全班學生家長都有機會到校與孩子共度半天校園生活。建設家長智慧屋課程,鼓勵家長做“大先生”。每學期有40餘名家長走進校園,爲學生增添了豐富的課程。
4.多維度評價,評出好家長標杆。如師生共同評出“五好家長”,新時代好爸爸,校園樹立“請向我看齊”價值觀,評選最美教師,最美學生,開通家長智慧平臺獎勵小紅花功能,引導家長參與評價。多維度評價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走深走實。
5.教育活動圈,形成生態架構。
引進資源:在“我們的節氣”裡,六個服務社區的志願者帶課程入校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高校志願者定期入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家長志願者和大學生志願者經常應邀參加學校重大活動,如視力測查志願服務,運動會裁判員,引進大量的社會教育資源創造了校園教育的活力。“習慣大講堂”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走向社會:我們與社區聯動,帶領學生進社區開展“追鋒”行動、春節書寫對聯贈送居民活動,走進高新區法院體驗小法官生活,深入湖北第二師範學院研學;學校利用社區科技館、運動空間,豐富學校的教育場館。
6.課題研究,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深化創新。我校承擔了湖北省教科研規劃課題《共生理論視域下家校社協同育人校本實踐研究》,家校社協同育人下教育共同體構建實踐不僅有方略更落地。
多措並舉,多點發力,打出了一組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組合拳,爲學生全面發展奏響了鏗鏘的交響曲。
四、持續優化,擘畫協同育人新圖景。
當A1與教育相遇,家校社協同育人視域下教育共同體在數智賦能下將書寫新的篇章。
1.智能賦能,提升家校育人藝術-
學校將利用生成式智能軟件優化家校溝通,增強親子與師生互動,打造個性化教育方案。
2.樹立標杆,弘揚家規家風
推廣“家校直通車”,宣傳優秀家規家風案例,評選“五好家長”和“新時代好爸爸”,並將最美家庭、教師、學生評選納入學期常態評價體系。
3.資源共享,拓展教育空間
繼續發揮“三公里”教育生態圈的影響,並將“家長大講堂”從校內延伸至社區,引入校外“大先生”參與學生“習慣大課堂”,培養校內“小先生”,讓學生成爲習慣宣傳的先鋒。
4.學分互通,構建全域育人體系
探索家庭教育學分銀行,與學校“五育”積分評價體系互通,形成全域育人的長效機制,促進家庭與學校的深度融合。
家校社協同育人視域下教育共同體實踐探索之路任重道遠,但是隻要心懷夢想,篤行創新,每一次的努力都不會辜負,每一次嘗試都是寶貴的積澱和成長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