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補足醫護服務短板,多地政府工作報告瞄向“一老一小”
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今年,各地將加快補足“一老一小”醫療衛生服務短板。
近日,地方兩會密集召開,敲定今年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的重點任務。在多省發佈的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強“一老一小”服務保障,均被列爲今年民生工作的重點內容。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自去年年底以來,國家衛健委等有關部門已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老年人、兒童、育齡婦女等羣體健康的綱領性文件。這些重要文件爲地方推進相關工作提供參考和依據。與往年相比,今年多地部署普惠養老和生育支持政策時,突出強調了多部門協同和社會資本引入,深化醫療衛生機構與社會資源的對接、整合,推動老年人權益保障等領域立法。
與此同時,“一老一小”對於醫療和護理存在特殊的需求,這些醫療服務需求不僅體現在軀體疾病上,也體現在心理精神疾病上。在今年多地政府工作報告中,事關兒童和失能失智老人的精神心理專科能力建設也被擺在了與兒科、康復護理等學科同等重要的位置。
發展“嵌入式”養老,保障認知障礙老人法律權益
2019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將“到2030年,65歲及以上人羣老年期癡呆患病率增速下降”設爲結果性指標之一。
爲落實這一規劃目標,2025年伊始,國家衛健委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了《應對老年期癡呆國家行動計劃(2024~2030年)》。根據該五年行動計劃,到2030年,疑似認知障礙人羣就診率≥50%,癡呆老年人照護人員培養數量累計達到1500萬人次,100張牀位以上且具備相關服務能力的養老服務機構癡呆老年人照護專區(單元)設置率達到50%,老年期癡呆預防、篩查、診療、康復、照護綜合連續防控體系基本建立。
近期,發展普惠養老、增設認知障礙老人照護牀位、發展老年醫學等內容,被多地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比如,北京提出,今年將加強精神心理、康復護理等專科建設;繼續加強社會保障,在“老老人”數量較多的區域新建50個養老服務中心,老樓加裝電梯完工600部,新建2000張家庭養老牀位、200個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持續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
所謂“老老人”,即指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包括高齡失能失智和高齡自理老年人。
上海、廣東、福建、山東、海南、湖北等省份同樣着眼於養老基礎設施建設。
除了優化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面對失能失智老年羣體逐漸增多的趨勢,多地均不約而同地將建設重點投向“嵌入式養老”上,鼓勵養老機構優先與周邊的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醫療衛生機構協議合作,增強醫療衛生機構老年醫學科、康復醫學科等專科能力。
比如,上海提出,2025年將新增3000張養老牀位,改建3000張認知障礙照護牀位;同時加強養老與醫護牀位聯動銜接、資源共享。
湖北提出,90%以上的綜合性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成老年友善醫療機構,95%以上的二級以上公立綜合性醫院設置老年醫學科。
福建提出,今年省會城市福州要新建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2個。
去年底,國家衛健委、民政部等部委聯合發佈《關於深化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協議合作的通知》,其中提出,鼓勵發展嵌入式服務。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延伸服務,有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可在協議合作的養老機構內部設立醫療服務站點,依法依規提供嵌入式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可在協議合作的養老機構內部設立家庭醫生工作室,爲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服務。
不過,武漢大學大健康法制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圍對第一財經記者提示說,對於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合作開展的新型“嵌入式”養老業務,在資質合規、跨域展業、財務和稅務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和責任界定問題。接下來,在地方試點探索中,有關部門一方面要加強資質審覈,並詳細約定託管範圍、責任劃分、風險承擔、違約責任等內容,避免因約定不明引發糾紛;另一方面,還應建立監督機制,相關主體應嚴格遵循《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規定的範圍開展服務,避免超範圍執業。
爲切實保障癡呆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應對老年期癡呆國家行動計劃(2024~2030年)》提出,完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律法規,落實監護制度。
今年,地方層面將加快相關制度性建設。比如,北京和上海兩地今年將分別從“推動養老服務等領域立法”和“擴大長護險服務供給”方面,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
針對失能失智老人的監護問題,周圍介紹說,當前,《民法典》已爲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的監護,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
“但在實踐中仍有一些需要補充完善的內容。”周圍表示,第一,要明確意定監護協議的法律屬性,細化意定監護協議的法律適用,明確協議的性質和效力,以落實針對失能失智老人監護的意定監護制度;第二,要完善家庭內部監督機制,優化監護人資格認定和變更程序,以明確家庭成員在監護失能失智老人方面的權利和義務;第三,要發展專業的社會監護組織,制定相關服務標準和監管機制,確保第三方社會監護服務的專業性和穩定性。
“建議探索建立老年人監護專項法規,構建以家庭監護爲基礎、社會監護爲補充、國家監護爲兜底的多層次監護體系。”周圍說。
加強兒科、精神心理等專科建設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佈了2025年八項“爲民服務實事”,這是衛生健康系統第一次向社會公開承諾開展服務的內容,其中三項涉及兒科和托育。
根據該規劃目標,到今年年底前,千人口託位數達到4.5個,全國新增普惠性託位66萬個;全國二、三級公立綜合醫院都能夠提供兒科服務的目標;每個地市至少有一家醫院提供心理門診、睡眠門診服務。
國家衛健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1月20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雖然從全國的層面來看,兒科的醫療資源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並且醫療服務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當前兒童的醫療服務供給和人民羣衆的需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突出表現有三點:一是目前全國超過90%的二、三級公立綜合醫院都能夠提供兒科服務,但仍有少數的綜合醫院還不能提供兒科服務,它們中的絕大多數爲二級公立綜合醫院;二是到了兒童的季節性疾病高發期,部分醫院的就診等候時間還比較長;三是還有一些地方兒童的疾病診斷和治療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北京市人大代表、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主任倪鑫也注意到了類似問題。他認爲,兒科人手不足是一個現實問題。今年國家衛健委提出“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都要開設兒科”的要求,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一個兒科醫生需要長時間的投入,短期人手問題難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