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保扶、老鼠藥成毒鳥禍首 引發生態失衡

加保扶鳥類毒性特別強,農民稻穀玉米參入加保扶爲誘餌讓鳥吃,直接或間接吃的鳥都被毒死農地現場常見到大批死鳥,慘不忍睹。(洪孝宇提供/潘建志屏東傳真)

二代老鼠藥是抗凝血劑,屬慢性毒,老鼠吃了會慢慢內出血,5到7天死亡,以老鼠或鼠屍爲食的猛禽也跟着中毒。(洪孝宇提供/潘建志屏東傳真)

《2020臺灣國家鳥類報告》出爐,其中「鳥類中毒危機章節由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研究員洪孝宇負責撰寫。毒害鳥類最嚴重的爲農藥加保扶及二代老鼠藥,雖然防制農田鳥害鼠害,卻也造成生態失衡。

《2020臺灣國家鳥類報告》內容涵蓋臺灣鳥類保育和研究的重要議題,參與撰寫的作者近50名,經5年多的規畫、撰寫、編輯終於完成,是臺灣鳥界重要的里程碑,其中「鳥類中毒危機」章節統整2012年來,鳥類受毒害的研究結果

洪孝宇說,加保扶引進在1980年前後,剛好就是臺灣黑鳶大量消失時間點。加保扶對鳥類毒性強,農民將其參入稻穀、玉米爲誘餌,造成麻雀斑鳩等「害鳥」死亡,食腐類猛禽如黑鳶吃了鳥屍後也被毒死。

社羣網站「農地毒鳥報社」統計,2014至2018年共有250筆毒案例,中毒死鳥有26科51種5957只。加保扶的毒是立即性,現場常能見到大批死鳥,慘不忍睹。防檢局雖於2017年禁用高濃度加保扶,但未禁的低濃度仍會造成鳥類死亡。

二代老鼠藥是抗凝血劑,屬慢性毒,老鼠吃了會慢慢內出血,5到7天死亡,以老鼠或鼠屍爲食的猛禽也跟着中毒。據統計,2010至2018年21種221只臺灣猛禽死亡樣本中,有10種136只在肝臟中驗殺鼠劑殘留。

其中主食鼠類的黑翅鳶檢出率高達89.2%居冠,平均殘留濃度也最高,腐食性的黑鳶75%第二,領角鴞、鳳頭蒼鷹等也有。另外主食爲蛇類的大冠鷲雖檢出率41.7%不高,但平均殘留濃度居次,顯示蛇類也成爲殺鼠劑在食物鏈中傳遞的重要環節,顯然比農藥更容易在食物鏈中累積和傳遞。

洪孝宇提出4點建議,包括對野生動物風險的農藥逐步退場、加強殺鼠劑的販售和使用限制、投入友善防鳥鼠害的研究、擴大慢性危害農藥和其他環境污染物對鳥類健康風險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