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絲菇」易與毒菇榜首混淆 專家傳授9字訣輕鬆辨別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指出,「雞肉絲菇」是與白蟻絕對共生的可食用菇菌,褐色菌傘中央尖硬突起,民衆常於野外採食,卻將毒菇榜首「綠褶菇」與其混淆誤認,但比較二者形態特徵,綠褶菇白色菌傘平展,表面具有褐色鱗片,菌褶灰綠色,而雞肉絲菇則是觀似斗笠,菌褶白色,菌柄基部有假根延伸與地下白蟻巢上的菌圃相連。
▲白蟻巢菌圃小菌球。
特生中心表示,要正確辨識雞肉絲菇,其實有簡易9字口訣「頭兒尖尖,腳踏白蟻窩。」,就能輕鬆辨別。 特生中心說明,雞肉絲菇又被稱爲「雷公菇」或「雞㙡菌」,是老一輩臺灣人夏秋季雨後鄉野間常採食的食用野菇。雞肉絲菇學術上的名稱爲蟻巢菌,故名思義爲白蟻栽培的食用菇菌,白蟻與雞肉絲菇二者間爲絕對共生關係,親密如同農民與其所栽種的農作物間共生共榮。
特生中心指出,全世界只有大白蟻亞科的330種白蟻,會栽培雞肉絲菇,目前在臺灣僅發現1種白蟻,會栽培雞肉絲菇,即俗稱大水蟻的臺灣土白蟻。
▲▼白蟻巢菌圃(上圖)。雞肉絲菇與地下白蟻巢相連(下圖)。
雖然雞肉絲菇具可食用性,特生中心特別呼籲,路邊野菇別亂採,以避免誤食毒菇,若要確認是否爲雞肉絲菇,則須把握辨識兩大特徵,特徵一,褐色菌傘中央斗笠狀尖突。特徵二,延菌柄基部向地下挖,一定可挖到白蟻窩,再配合易記的「頭兒尖尖,腳踏白蟻窩」9字口訣,絕對能輕鬆辨識雞肉絲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