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競爭下 汽車行業如何踐行“長期主義”
近日,某車企要求供應商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降價 10% 的郵件被曝光,在行業內激起千層浪,衆多供應商對此表示強烈不滿。
相關現象已經在產業鏈上下游顯現。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上游汽車主機廠在“價格戰”的影響下,會要求下游供應商低價供應。在此背景下,供應商將通過一系列降低成本的方式尋求企業存續;另一方面,在我國銷量持續上漲的當下,卻是4S店大規模退網,給流通體系帶來深度壓力。
從商業策略來看,車企近年來通過成本壓縮實現了規模化擴張。其在國際市場採用 “cutthroat pricing(殘酷定價)” 策略,這種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依賴透支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韌性以及國內供應商的生存能力。在這種層層壓榨模式下,國內供應商陷入了一種兩難困境,形成 “要麼卷死,要麼餓死” 的惡性循環。這種情況如果持續發展,有可能導致部分優秀的供應商企業陷入經營危機,進而影響整個行業的生態,使行業趨向於低端競爭格局。
中國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汽車行業利潤3758億元,同比降3.2%。其中,10月汽車行業收入9727億元,同比增1%,利潤399億元,同比降17.3%;當月汽車行業利潤率4.1%。相對於下游工業企業利潤率6.1%的平均水平,汽車行業仍然偏低。
以價換量,僅僅是市場競爭的初級形式,一個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應該以技術創新,提升供給水平,滿足不同消費羣體的出行新需求。以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爲例,當前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期,需要高強度要素投入,以破解核心關鍵技術。但“價格戰”會影響行業整體利潤,進而制約企業再生產與研發投入的積極性,導致市場出現低端產品結構性供給過剩,而創新性產品相對缺乏的結構性問題。
中國新能源汽車能夠實現快速發展,不僅體現在衆多造車勢力的競爭突破上,更在於背後複雜又完善的供應鏈關係支撐。一款汽車的組裝過程中涉及衆多供應商、製造商、物流商和銷售商,只有保持緊密的合作,才能確保汽車從設計到交付的每一個環節都能高效、準確地完成。
車企以及供應商想要挺過行業轉型“陣痛期”,需要在應對短期“內卷”與立足長期發展之間保持平衡,考驗的更是企業在這場長週期變革中的速度和節奏。
業內人士表示,隨着技術進步、產業鏈整合和規模化生產效應的顯現,曾經依賴政策補貼生存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脫胎換骨,具備了與傳統燃油車在成本上正面較量的實力,這可能纔是這次“價格戰”真正的核心。如今,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邁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從最初的政策導向逐步轉向市場主導,行業內部的競爭邏輯已發生了根本變化。這意味着企業不僅要關注產品技術研發和品質提升,更要強化品牌建設、完善服務體系,並且要在供應鏈管理、產能佈局等方面具備足夠的戰略眼光和執行力。車企只有緊跟市場需求,不斷創新升級,才能在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來源:環球網,本文內容爲轉載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私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