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合併!本田、日產重大官宣→

爲了在電動車時代扭轉頹勢,本田和日產計劃進行合併,重塑汽車行業的格局。

12月23日,日本汽車製造商本田汽車公司(簡稱“本田”)和日產汽車公司(簡稱“日產”)在東京共同宣佈,雙方已就合併事宜簽署諒解備忘錄,將正式開啓合併談判。

從合併形式來看,雙方將以共同出資成立一家新的控股公司,本田和日產將作爲這家控股公司的子公司被納入旗下,以此種形式完成合並。合併完成後,本田將佔據主導地位,擁有新的控股公司的過半的董事會席位和過半股份。

據瞭解,雙方計劃在2025年6月達成最終協議,新的控股公司將在2026年8月上市,而本田和日產將退市。與日產組成企業聯盟的三菱汽車也有望加入這場合並,將於2025年年初判斷是否加入。

合併或爲應對中國車企崛起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汽車製造商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本田和日產之間的合併談判就是其他車企嘗試應對這一競爭威脅的最新例證。

此外,日本《產經新聞》報道稱,本田和日產兩大公司業務合併的目的是通過此舉來分擔開發下一代汽車的鉅額投資,以提高競爭力,進而對抗在電動汽車領域不斷崛起的美國電動汽車廠商特斯拉以及其他車企。

本田和日產合併之後,日本汽車行業將形成兩大陣營:一方是豐田集團,一方是本田、日產以及有望加入合併的三菱組成的全新汽車集團。Statistia網站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本田、日產和三菱汽車合計銷量超過400萬輛,但低於同期豐田集團的銷量(560萬輛)。

從2023年銷量來看,據中汽研數據,本田和日產2023年在全球累計銷量分別爲398萬輛和337萬輛,兩家車企總銷量達735萬輛。一旦合併成功,有望超越現代起亞集團,成爲僅次於豐田集團和大衆汽車集團的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

從銷量來看,日系車普遍受到中國市場銷量下滑的影響。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以下簡稱“乘聯分會”)數據顯示,2024年前11個月日系乘用車在華銷量爲278.25萬輛,同比下滑15.6%。從市場份額來看,2024年前11個月日系車份額進一步縮水至12.3%。

從業績來看,日系車在今年普遍出現利潤下滑。2024年上半財年(2024年4月至9月),日產淨利潤僅19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8.9億元),同比下滑94%;本田淨利潤爲494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30.3億元),同比下滑19.7%;豐田淨利潤約1.91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890億元),同比下滑26.4%。

跨國車企陷入裁員、關廠困境

在經營壓力增大的背景下,許多跨國車企出現了裁員、關廠的情況。

當地時間12月20日,大衆汽車集團宣佈,從現在起到2030年將在德國裁減超3.5萬個工作崗位,佔到公司兩成以上的員工總數。同時,大衆將減少在德國的產能,但避免關閉工廠。這意味着,大衆汽車集團與工會就大幅削減成本的計劃達成了協議,旨在避免大規模罷工。據歐洲供應商遊說團體CLEPA的數據,自2020年以來,歐洲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已經削減了超8.6萬個職位。

2024年11月,日產方面表示,由於在關鍵市場面臨挑戰,公司正在採取緊急措施扭轉業績,包括將降低20%的全球產能,並在全球範圍內裁員9000人。對此,日產汽車社長內田誠表示:“市場環境極爲嚴峻,我們的核心車型銷量未達到預期。”他自願減薪50%,以承擔公司業績惡化的責任,其他執行委員會成員也自願相應減薪。

2024年7月,本田中國宣佈實行產能優化,加速電動化轉型,具體舉措爲:10月關閉廣汽本田年產能爲5萬輛的第四生產線;11月東風本田年產能爲24萬輛的第二生產線停產休業。調整完成後,本田在中國的汽車總產能從149萬輛減少到了120萬輛。

不過在這一背景下,跨國車企也在加大與中國企業的合作。12月23日,廣汽本田開發區新能源工廠正式投產,該工廠設計產能爲12萬輛一年,將集合多項先進的技術,實現“投產即零碳”。

11月27日,上汽集團與大衆汽車集團共同宣佈深化長期合作關係,雙方合資續約至2040年,並將在產品、生產、碳減排三大領域全面發力。

2024年10月,東風本田新能源工廠在武漢正式投產,這是本田在全球的首個新能源工廠,它的投產標誌着東風本田“電動化、智能化”轉型邁出了跨越性一步。

2024年2月,大衆中國發布消息稱,大衆汽車與小鵬汽車簽署技術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快速開發兩款智能電動車型。據瞭解,大衆汽車與小鵬合作開發的大衆汽車品牌新車型將於2026年在合肥投產。

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表示,目前看到的情況是,更多的跨國汽車品牌主動與中國企業尋求包括技術、產品、渠道和市場等多方面的合作,正應了那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中國自主品牌在技術創新、品牌形象、產品質量和個性化多樣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逐漸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同時,合資車也在不斷通過技術引進、輸出和合作,實現強強聯合,未來,中國自主品牌和合資車都有機會在中國市場繼續發展壯大。”張新原說。

責編:李丹

校對:呂久彪

版權聲明

" Type="normal"@@-->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