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敗耐克阿迪,國內運動一哥的逆襲與突圍!

憑藉上半年296.5億元人民幣營收,安踏再次坐穩了中國運動鞋服市場的頭把交椅,不但再度戰勝老對手耐克中國,甚至還超過了阿迪達斯中國和李寧的業績總和,真正揚眉吐氣了一把。

更難得可貴的是,在疫後消費承壓,鞋服行業增速整體放緩的大背景下,安踏還是跑出了新速度,23年上半年營收逼近300億元大關,相較2019年同期大漲100.2%,幾乎翻了一番,淨利潤達到了52.6億元,同比更是大漲39.8%。

分品牌來看,上半年,安踏營收達到了141.7億元,同比增長6.1%,顯示出了較好的增長韌性;FILA則達到了122.3億元,同比大漲13.5%,相較2022年整體的-1.4%大大加快,徹底打消了市場對於FILA營收失速的擔憂;包括DESCENTE、KOLON SPORT在內的其他品牌儘管合計營收只有32.5億元,佔比也只有10.9%,但相較去年同比大漲77.6%,新品牌取得了驕人的業績,越來越成爲集團業績向上突破的新生增長動力。

作爲晉江系鞋企中的的領頭羊,安踏可謂國產品牌中的“草根代表”,不僅比不上阿迪達斯、耐克等已經傳承近百年的國際豪門,即使與有“體操王子”光環加成的李寧相比,似乎也要少了幾分底氣。那麼,安踏是如何戰勝一衆對手,穩坐國內運動品牌一哥呢?

多品牌協作,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打造自己的“高端品牌”一直是國產品牌的終極夢想,然而,高端化之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畢竟品牌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用戶對於品牌認知的提升也需要時間,而國產品牌卻太過年輕了,即使是李寧、安踏這樣的頭部品牌到現在也不過成立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很多消費者對國貨的印象也停留在中低端的層面。

急於打造高端品牌的“國貨們”也分道揚鑣,李寧選擇了“單品牌”,定位高端的中國李寧、LINING 1990都帶有鮮明的李寧標籤,而安踏則選擇了買買買,通過直接併購國際知名運動品牌來補全自己的短板,實現衆星捧月的佈局。主品牌安踏還是走大衆路線,FILA、DESCENTE、KOLON SPORT則堅守高端定位,通過打造多品類、多檔次的品牌陣容,充分覆蓋專業運動、時尚運動、戶外運動三大領域,將所有不同用戶的所有運動需求一網打盡。

通過直接收購高端品牌、垂類品牌,安踏不僅可以進一步延申產業鏈佈局,增強在滑雪、登山、高爾夫、露營等細分市場的影響力和深入度,把品牌做大做細,更關鍵是,安踏還可以充分利用併購品牌舊有的產品力、品牌力和渠道力,實現公司、產品從草根到高端的躍遷,直接觸達高層次市場,更好地將高端產品賣給高位客戶。

對於消費者而言,相對於花高價買漲價的升級品牌,購買名門望族出身的FILA、DESCENTE、KOLON SPORT顯然更容易讓人接受。反映到業績上,安踏秉承的“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戰略大獲成功,FILA、DESCENTE、KOLON SPORT、Amer Sports都已經成爲了安踏增長的重要一極,其中,FILA甚至都已經撐起了安踏集團的半壁江山,23年中報顯示,FILA營收佔比達到了41.3%,淨利潤佔比則進一步上升至47.72%。DESCENTE、KOLON SPORT憑藉滑雪、戶外等細分賽道的高景氣,增速亮眼,佔集團營收佔比自2022年的7%上升至10.9%,經營溢價率達到了30.3%,遠高於安踏主品牌的21%,都已經成長爲推動集團流水上升、盈利增長的新生力量。

刻在骨子裡的“零售基因”

在過去,安踏、李寧等國貨品牌主要採取品牌批發模式,某種意義上,這是迎合時事的正確選擇,同樣也是品牌方的無奈之舉。

一方面,彼時的安踏、李寧還處於草創階段,人力、物力、財力都嫌不足,即使想採取“零售模式”,也是有心無力;另一方面,對於初創期的品牌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計較一分一毫的毛利,而是在要在尚處於藍海的運動鞋服市場抓緊擴張,儘可能吃下更大的市場份額。

不過,這一招兒延續到2011年卻失靈了,由於金融危機和奧運退潮的影響,本來處於高速擴張期的運動鞋服行業大幅失速,衆多品牌深陷庫存危機。不過,很多企業也藉此機會開始嘗試由批發向零售轉型,安踏就是其中轉型力度最大、轉型結果最爲成功的明星企業。

在前所未有的系統性危機面前,安踏積極推動渠道變革,取消批發時代的大區制,開始將銷售重心從批發端轉向終端的經銷商零售店。此次的零售改革助力安踏實現了率先復甦,營收、盈利等關鍵指標快速恢復,2013年公司營收、淨利潤同比增速大漲9.72cpt、18.24pct,2014年增速更進一步上升26.80pct、32.54pct,基本恢復至危機前水平;更關鍵是,這次大考爲集團建立了零售導向思維,爲後續進一步開展零售改革奠定了基礎。

2020年,安踏更進一步,進行DTC(Direct To Customer)模式改革,主要是通過“直營門店”+“平臺電商”+“私域電商”三大場域直面消費者,這意味着公司在未來將繞過中間商,要以更近距離地接近消費者,直接觸達客戶終端需求。這不但可以大幅提高生產經營效率,提高精細化運營和庫存管理能力,也可以使得公司更爲靈活,可以快速地對產品、營銷和消費體驗進行調整,從而更好地應對消費需求在新時代下多樣化、個性化、差異化的發展趨勢。

目前,安踏所推行的DTC改革已經取得了良好的進展,以主品牌安踏爲例,在總計5500家門店中,約有43%爲安踏直營,其餘的57%則由加盟商按展安踏標準運營。安踏通過利用差異化的店鋪形象匹配不同商圈,大大提升了門店效率、產品效率和盈利能力,單店收入自2020年的154萬元增長至2022年的292萬元,單店稅前淨利潤從44.3萬元增長至62.3萬元;上升至品牌層面,在DTC模式持續深入的利好下,安踏主品牌毛利率也從2020年的44.7%上升8.9pct至2022年的53.6%,這在鞋服行業表現非常突出,遠遠超出同業競爭對手。

安踏還要怎麼贏?

儘管已經成功登頂中國市場第一,安踏也遠遠沒到可以高枕無憂的地步,李寧、耐克、阿迪達斯都是不可小覷的對手,更遑論相較於耐克、阿迪達斯在全球市場中龐大體量,安踏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安踏要向下,守住主品牌在大衆市場的優勢。很多國貨品牌在嘗試讓品牌向上走的過程中,簡單地將“品牌升級”等價爲“產品漲價”,然而,這顯然並不符合後疫情時代新消費追求“性價比”的特徵。安踏主品牌已經宣言要重新找回“大衆定位”的初心,不再簡單追求提價,而是另闢蹊徑,通過更高的性價比來贏取消費者的青睞,要“升五破八”,也就是成交數量要提高5%,客單價突破800元,通過更高的連帶率、客單價爲公司注入不竭的發展動力。

安踏要向前,拓展新品牌在細分市場的份額。運動鞋服一向是長坡厚雪的優質賽道,並且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行業整體還在高速擴張。不過,行業同樣也呈現出行業集中度下降、需求小衆細分的特徵,這主要是源於富裕起來的民衆運動需求向細分化、專業化趨勢發展。安踏增長的另一大關鍵便是充分發揮DESCENTE、KOLON SPORT、MAIA ACTIVE等垂類品牌在細分市場中相對優勢,積極卡位滑雪、登山、高爾夫、露營、女子瑜伽等新興高景氣賽道,靈活應對不同消費圈層、細分場景、專業需求,積小爲大,積少爲多。

安踏要向外,持續推進品牌的全球化佈局。相對於在已經成爲紅海的國內消費市場博弈,出海已經成爲中國品牌最爲動聽的故事,收購Amer sports便是安踏佈局海外市場的重要一步。作爲世界頂級體育用品集團,Amer sports旗下擁有始祖鳥、薩洛蒙、威爾遜等著名品牌,其中始祖鳥在超高端戶外服裝全球排名第二,薩洛蒙、威爾遜則在越野跑及裝備、球類細分市場高居第一。安踏已經提出了雄心勃勃的“5個10億歐元”計劃,始祖鳥、薩洛蒙、威爾遜正在穩步向“收入10億歐元”的目標邁進,安踏也距離世界領先品牌的目標越來越近。

從“晉江草根”到“中國第一”,安踏的成功絕非偶然。深究其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安踏總能在關鍵節點做出正確的選擇,相信未來它也可以爲我們創造更多的驚喜!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爲觀點交流,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註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爲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武澤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