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價格戰 新能源產業的下一張牌是什麼?
中國財富網訊 (呂天玲)在跨越式增長與結構性陣痛的交織下,新能源產業迎來了有史以來最關鍵的節點。
2024年我國清潔能源發電佔比近1/3,提前六年完成12.06億千瓦風光裝機總量目標。然而,在無數個企業狂奔之時,低價競爭、產能過剩等挑戰也隨之出現。這些挑戰不僅蠶食了企業的利潤空間,也限制了其進一步的創新發展。
2025年,正值“十四五”收官之年,新能源產業如何從低價競爭的漩渦中走出,從規模狂奔轉向價值深耕?
躍遷路上的挑戰
12億千瓦的輝煌背後,新能源產業爲何依然躊躇?
2024年12月15日,2025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國家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宏志在會議上表示,2025年和“十五五”時期是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安全的關鍵時期。
國家能源局當日發佈的數據也顯示,新型能源產業已經在快車道上。2013年以來,風電裝機增長6倍,年均增長約20%;光伏裝機增長180多倍,年均增長約60%,年度新增裝機全球佔比均在40%以上。不僅如此,截至2024年底,我國風電裝機約5.1億千瓦、光伏裝機約8.4億千瓦,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
年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跑步健兒”在新能源賽道上狂奔。過度競爭帶來的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使得轉型升級的陣痛不可避免。2024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格外引人注目。
不僅如此,在2025年各個地方的兩會上,“內卷式”惡性競爭已成爲討論的焦點議題之一。1月21日,在四川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聯組會上,四川省政協委員、中自科技董事長陳啓章提出“遏制‘惡性內卷',促進市場主體健康發展”的提案。
作爲環保催化劑行業的先進技術企業,中自科技近年來持續擴展其在光伏和工商業儲能領域的投資佈局。
爲了深入瞭解新能源產業的現狀,陳啓章在接受中國財富專訪時表示,一年多來,他利用各種機會深入行業一線,訪談了多家新能源領域的領先企業、行業專家以及相關政府部門。
在進行實地考察與調研的過程中,他了解到新能源產業當前所面臨的挑戰遠超預期。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僅導致產品以低價銷售,企業利潤顯著減少。更令人憂慮的是,一些企業走上了扭曲的發展路徑:以犧牲產品質量和性能爲代價降低成本,追求所謂的“剩者爲王”。
寒冬中尋求破局之道
過去一年,光伏和儲能行業的“價格戰”引來了全社會的關注。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2024年1月至11月期間,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及組件的價格分別下降了超過35%、45%、25%。尤其是組件價格,從2024年初的1元/瓦降至年末的0.65元/瓦,低於平均成本線。
價格戰同時在儲能領域上演。2023年儲能系統設備價格是1.2元/Wh,到2024年年初,降到了接近0.5元/Wh,2024年年底,出現了低於0.4元/Wh的報價。
爲何曾經風光無限的行業會陷入無序的低價競爭?
中國光伏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道出了其中緣由,“地方政府推波助瀾,金融機構趨之若鶩,跨界企業無序涌入,最終導致產業供需失衡。”
“加量不加價”不斷吞噬着企業利潤。從上市公司公佈的2024年業績預告中可以尋得端倪。截至2025年1月20日,通威股份、隆基綠能、大全能源等14家企業預計累計虧損332.8億至379.8億元。即便晶科能源和石英股份仍保持盈利狀態,但淨利潤也出現了顯著的下滑。
光伏企業的負債率同樣受到關注。截至2024年6月末,共有29家光伏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超過70%,相較於2023年底增加了6家。其中,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資產負債率分別達到了74.73%、73.17%和70.95%。
沒有利潤迫使一些中小規模的企業開始裁員,甚至有企業開始在項目上偷工減料。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調研顯示,2024年工商儲系統平均質保期從10年縮短至6-8年。
有業內人士透露,某2MWh項目中標價較理論成本低40%,系統循環壽命卻從6000次驟降至3000次。甚至有浙江某儲能企業爲搶訂單,竟將消防系統從氣溶膠改爲七氟丙烷,爲的是每度電成本節省0.03元,但是這樣一來,火災風險指數卻飆升7倍。
限價令背後的市場博弈
產業還能繼續卷下去嗎?
2024年10月13日,隆基綠能、天合光能、通威股份等七位光伏領域的企業家首次在央視集體亮相,共同探討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在節目的最後,七位企業家共用一支筆,共同書寫了“合”字,他們希望這個字寓意着未來的合作與創新。
對於“合”的希冀不僅出現在光伏領域。三天後,北京風能展期間12家風電整機商聯合簽訂了《中國風電行業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環境自律公約》。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也在2024年底組織召開了新型儲能行業防止內卷式競爭閉門研討會,討論儲能領域的合作。
光伏龍頭企業第一個合作動作就是推出了最低價。10月18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公開表示,0.68元/瓦的成本是當前光伏行業在保證產品質量前提下的最低成本,並強調“低於成本投標中標涉嫌違法”。
然而,最低價很快就被現實打破。12月9日,中國電建51GW的招標中,一家三線企業提出了0.67元/W“臨界價”;更爲戲劇性的轉折發生在新疆戈壁灘——國電電力巴州項目的中標價爲0.625元/W。兩個報價都突破了此前光伏協會公佈的0.68元/W成本線。
“這不僅僅是價格的簡單博弈,而是新舊勢力之間的權力重構。”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發電集團採購負責人告訴中國財富,“我們(央企)既要完成裝機考覈,又要控制負債率。”在他看來,低價中標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消耗過剩產能,又能倒逼行業洗牌。
創新驅動下的升級與重生
光伏行業的0.68元/W最低限價,雖然未能完全遏制價格戰,但卻爲行業注入了新的思考。造成“內卷”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通過激發企業創新意願,讓企業自己從低效競爭的困境中走出?
陳啓章將自己一年多來的走訪和調研進行整理,發現行業“惡性內卷”的根源可以歸結爲三點:一是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二是不公平競爭依然存在,三是某些行業協會商會監管缺位。上述問題的疊加,使得一些企業陷入了“低價競爭—利潤壓縮—創新停滯”的惡性循環。
一個案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川金象賽瑞,這家全球最大的三聚氰胺生產商,爲保護核心技術,歷經十年訴訟、50餘次庭審,最終獲賠6.58億元。然而,這樣的勝利背後是巨大的時間與資源消耗。
金象賽瑞的困境在光伏行業也十分普遍。2023年,隆基綠能的HPBC電池技術遭遇侵權,儘管獲賠1.5億元,但兩年訴訟期內,侵權企業通過低價傾銷拉低了全行業利潤率。數據顯示,2024年光伏組件平均毛利率已降至8.5%,較2022年的15%近乎腰斬。
針對知識產權挑戰,陳啓章建議,開闢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綠色通道。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等重點中小企業的相關知識產權予以重點保護。通過建立調解、仲裁、訴訟等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提高知識產權案件的審理速度。
除了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之外,不平等競爭亦是導致行業過度競爭的關鍵因素之一。某些規模較大的央企和國企在進行項目或成套設備的招標採購時,僅採用單一的評分標準(即以最低報價作爲中標依據)。
陳啓章在接受專訪時表示,以壓低價格爲手段,雖然表面上看似爲業主節省了成本,實際上卻是一種短視行爲。“過度壓價不僅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還可能導致產品品質下降。”上述一些中小企業在項目中的偷工減料就是一些招標單位單純看價格給自己帶來的不良後果。
幸運的是,行業參與者已逐漸意識到從“價格競爭”向“技術競爭”轉變。2024年10月底,國家電投、華潤等央企率先修改了評標規則,採用“非最低價中標”原則進行招標。
行業激烈的低價競爭形式有所緩和,部分項目的招採中,招標、中標價格已有所回升。據瞭解,目前,國電投開標報價比之前行業平均報價高出約15%。
破局之道,正在產業鏈的縫隙中悄然生長。
“未來的競爭不可能是企業單打獨鬥,而是生態體系的較量。”陳啓章告訴中國財富,和上下游企業負責人座談時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企業間共生關係正成爲新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驅動力。2025年1月17日,中自科技與通威光伏簽署戰略協議,通過“光伏+儲能”的結合推動產業鏈的延伸和完善。
寧德時代與陽光電源的合作是新能源產業共生模式的典型案例。通過開放BMS接口,雙方實現了硬件與軟件的深度融合。寧德時代的長壽命酸鐵電池與陽光電源的高效逆變器形成完美匹配,使得系統故障率降低40%,運維成本下降25%。這種深度協同不僅提升了產品性能,更重塑了市場格局。
共生不僅體現在技術協同與資源共享上,更在於通過深度合作,構建起一個互利共贏的產業生態。在江蘇常州,天合光能與鵬輝能源共同打造的零碳產業園,正在構建一個全新的產業生態。通過硅料與電芯的高效匹配,材料循環率高達95%,數據交互頻率達到每小時37次。在綠電滲透率80%的基礎上,V2G(車輛到電網)系統的引入,爲電動車充放電與電網峰谷套利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讓度電成本下降曲線陡峭了18%。
調研中,陳啓章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從單點突破轉向生態共建,企業間的深度合作已從單純的技術共享升級爲產業鏈的全面協同。
在低價競爭的陣痛後,企業間的共生模式逐漸成型,並悄然重塑着行業格局。這一轉變正推動新能源產業從“各自爲戰”邁向“合作共贏”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