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變林海 河北「塞罕壩」成爲生態文明建設範例

▲位於河北省的塞罕壩林場成爲生態文明建設範例。(圖/CFP)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每年夏季月份是河北塞罕壩林場最美的時節,但很少人知道這片翠綠大地曾經是一片荒漠,但現在卻成爲百萬畝人工林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提出指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而「塞罕壩精神」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習近平強調,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着一代幹,馳而不息,久久爲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爲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學習宣傳河北塞罕壩林場生態文明建設範例座談會28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的重要指示並表示,塞罕壩林場建設實踐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的生動體現,也要總結推廣塞罕壩林場建設的成功經驗,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推動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生活方式

塞罕壩位於河北省北部,原名爲「河北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後來更名爲「河北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這裡曾經是茫茫荒原,但經過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奮鬥,林場工作人員堅持植樹造林,建設了百萬畝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壩每年爲京津地區輸送淨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成爲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

版權聲明:圖片爲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NEWS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全部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