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竣民/「黑熊戰車」再現曙光?

黃竣民/「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專頁主編

從去年國軍啓動的「獵豹專案」,計劃研製搭載105mm的「戰砲甲車」(後經正名爲「105公釐輪型戰車」),雖然此案並不是新鮮的作戰載具,早在民國97年國防部軍備局就研製出使用第一代「雲豹」甲車爲載臺,配備105mm砲塔的「輪型戰車」,可惜當時卻沒受到裝甲兵監的青睞。

▲早在十餘年前,軍備局就出現過所謂突擊砲版本的雲豹裝甲車款,可惜相關的測評並不盡人意。(圖/中廣)

輪/履帶式發展路線之爭

時間又經過了十餘年,這一個所謂輪型火力載具研製案的重啓,是否就代表着新契機,還是在漫長的研發過程當中還有重重變數,或許已經變得不是那麼重要。

國內軍界長期以來就存在着輪/履帶式發展路線之爭,但長年以來在陸軍裝甲兵科心目中的建軍首選,都是以獲得履帶式的主力戰車爲目標,而隨着採購美軍M1「艾布蘭」(Abrams)式主力戰車過程中的一波三折,在此同時也流逝了很多寶貴的時間,以致於讓現有龐大數量的M60A3、CM11、M41…等各系列戰車,只能「掛數量、拆拼修」,苟延殘喘地在各裝甲部隊中繼續承擔重任。

但這樣濫竽充數、浮誇妥善率的作法,難道各部隊中操作這些戰車的官兵們,會不知道這一大堆車輛的戰鬥現況

但是,即便是長年在外各地征戰的美軍,對於這樣的地面火力載具;也就是所謂的M1128「機動火砲系統」(Mobile Gun System),也已經正式提出退出現役的要求。

▲日前,美國陸軍正式宣佈將自明年起全面汰除現有的機動砲系統。(圖/美國陸軍)

所以在2022財年起,這一批以「史崔克」(Stryker)8輪裝甲車爲底盤所衍生的突擊砲車款,即便它們在伊拉克、阿富汗戰場上的戰績不俗,但隨着高昂的自動裝填系統維保費用、落伍車體設計、難以升級的空間、車組人員的不適…,已經讓它也不得不正式走入歷史!

▲雖然機動砲系統的戰場表現不差,然而過時的設計與昂貴的自動裝填系統維護費用等原因,最終還是不受青睞。(圖/翻攝自DVIDS)

史崔克裝甲車

想當初美國陸軍爲了兵力投射的輕量化需求,在本世紀初期提出所謂「中型部隊」的概念,組建多個新型的戰鬥旅;而爲打造這一支既要能壓制步兵、又能對抗重裝部隊爲目標的「史崔克」旅,美軍挹助超過40億美金採購了2,000多輛的各型「史崔克」裝甲車。

以這種編裝的戰鬥單位,透過戰略運輸機的空運機制,達到號稱可以在96小時內投送至全球各地,並且可以立即作戰的高機動性武力。但以色列軍隊先前曾經評估過「史崔克」裝甲車,並直接不諱言地批評它是「垃圾」(piece of junk)!

由於這一款裝甲車車重的限制,雖然搭配了一門105mm砲,但事實上該門105mm的M68A1E4型火砲,先前可是要安裝在履帶式M8「比福德」(Buford)的「裝甲火砲系統」(Armored Gun System, AGS)上,主要功能是提供快速的直射火力,以支援步兵掃除障礙。

但是移裝到輪型車上整體的防護力可是差了一截,而爲了提升防護力外掛的裝甲,又逐漸降低了機動性。在官兵性命越形受到重視的現代戰場上,防護力的不足可是先進國家軍隊中武器裝備的大忌

▲國產裝甲車的動力系統,一直都是難以提升的軟肋,如果車重不斷提升勢必影響機動性。(圖/軍備局)

就一個軍事基礎工業尚不足以研製出主件引擎、火砲…)的國家而言,雖然採購M1A2T主力戰車的案子似乎露出曙光,但採購的數量與剩餘的舊型戰車卻遠遠不成比例。因此,如何保有大批裝甲部隊所需要的機動火力,就會是一項迫切的地面作戰需求。

但我國在研製「105mm輪型戰車」上,先前已經吃過許多虧,如何克服這一些動力系統、射控裝置、火砲裝載…技術上的難關,雖然還不算是極度尖端的考驗,卻已經讓研發單位有苦難言。

回想第一代「雲豹」裝甲車高聳的車身,根本無法承受這一門戰車所使用高膛壓線膛砲的射擊後座力,而我國在火砲裝藥與制退裝置的技術上,並沒有先進到足以克服這樣的窘境,因此不得不選擇與二代「雲豹」M2的樣車爲基礎,作爲測試載臺再姑且一試,以免有承受不住後座力而產生翻車的疑慮。

▲由於第一代的雲豹裝甲車高大的車體,並不適合搭載高膛壓的戰車主砲,因此未來將以二代雲豹的車體進行相關的測試。(圖/軍備局)

黑熊戰車有未來嗎?

再者,我國本身並未有自制主力戰車火砲的相關技術,不論是鋼材或者是鍛造的技術都存有疑慮,先前還稱想授權生產120mm的戰車滑膛砲,而這次也向美採購全新的M68A2型105mm低後座力戰車砲,希望能與中科院的射控系統做整合。儘管如此,如果二代「雲豹」的心臟(引擎)無法強化,那以往遭人詬病的動力系統表現,恐怕還是會遺傳下去。

這一些技術上的問題依舊是軍工人員要去設法攻克,但是裝備定位與運用上的戰術問題,則是兵監單位要去頭疼的項目,未來如果這一輛軍迷期待的「黑熊戰車」能推出,究竟操作、督導它的單位會是隸屬裝甲兵、裝甲步兵,還是砲兵?

隨着陸軍「聯兵營」雨後春筍般的泛濫組建程度,陸軍在地面作戰依舊存有直射火力的需求,但這樣的路線究竟要如何走,在國內還得端看後續的發展,究竟在相關的技術上能否有重大突破,又或者只是編案騙錢的老伎倆,就牽動着爾後「國車國造」的美夢能否延續。

如果美軍都要汰除,而國軍才正要開始搞的輪型戰車,未來是否能有新的活路

熱門點閱》

► 黃竣民/青年從軍竟落得「認賠殺出」 國軍改革在哪兒

► 黃竣民/後備軍士官缺人 但「速成」軍、士官挑得起後備大梁

► 黃竣民/編「宮廟義勇軍」成抗中新戰力

► 黃竣民/國軍提升聯合作戰也得靠正名?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