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央行、外匯局發聲,事關貨幣政策、降準降息、五篇大文章、外匯領域改革開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邊萬莉杭州報道9月5日,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會上,央行副行長陸磊、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李紅燕,以及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信貸市場司司長彭立峰、國家外匯管理局資本項目管理司司長肖勝介紹了相關情況,並對貨幣政策取向、降準降息空間、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外匯運行形勢等市場關心的熱點話題做出了迴應。

1、央行今年重點做了四項工作

陸磊介紹,一是按照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準有效的要求,在2月、5月、7月三次做了比較大的貨幣政策調整,在總量、價格、結構和傳導等方面綜合施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推動社會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二是全力做好科技、綠色、普惠、養老和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是不斷健全風險防範處置機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目前,高風險中小銀行數量較峰值壓降近半。

四是持續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與合作。截至7月末,境外投資者持有我國債券4.5萬億元,創歷史新高。人民幣在全球貿易融資中的佔比爲6%,排名第二位。繼續加強與國際金融組織、主要經濟體貨幣當局的溝通合作,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

2、貨幣政策着眼於總量、價格、結構

對於下一步的政策取向,陸磊表示,“央行將繼續堅持支持性的貨幣政策,加快落實好已出臺的政策舉措,更加有力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還是要着眼於總量、利率和結構。”

在總量上,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銀行增強貸款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保持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的預期目標相匹配。在利率上,發揮好近期政策利率和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行的帶動作用,以此推動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穩中有降。在結構上,加大已有工具的實施力度,推動新設立工具落地生效,主要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

對於貨幣政策框架的完善,鄒瀾介紹了五個方面的思路:一是要考慮優化貨幣政策調控的中間變量;二是要改革利率調控機制;三是要不斷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四是要進一步暢通貨幣政策傳導。

3、降息降準還需要觀察經濟走勢

總的看,穩健的貨幣政策爲經濟恢復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總量上,貨幣信貸合理增長,社會融資規模和人民幣貸款增速高於名義GDP增速;結構上,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加大,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價格上,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下降。

“降準降息等政策調整還需要觀察經濟走勢。”鄒瀾表示,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我們供給長期流動性的一項工具。與之相比,7天逆回購和中期借貸便利是對應中短期流動性波動的工具,今年又增加了國債買賣工具。綜合運用這些工具,目標是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年初降準的政策效果還在持續顯現,目前金融機構的平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大約爲7%,還有一定的空間。

在利率方面,央行持續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今年以來,1年期和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分別累計下降了0.1和0.35個百分點,帶動了平均貸款利率持續下行。同時也要看到,受銀行存款向資管產品分流的速度、銀行淨息差收窄的幅度等因素影響,存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行還面臨一定的約束。央行將密切觀察政策效果,根據經濟恢復情況、目標實現情況和宏觀經濟運行面臨的具體問題,合理把握貨幣政策調控的力度和節奏。

4、發展普惠金融的兩大支柱:政策取向+金融機構服務

在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關於普惠金融的提問時,陸磊表示,普惠金融是中國特色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普惠金融特別是數字普惠,在全球保持着領跑地位。多年來,人民銀行多措並舉,大力支持普惠金融發展,支持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推進鄉村振興,更好服務社會民生。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達到32.1萬億元,同比增長17%;授信戶數達到6239萬戶,已覆蓋超三分之一經營主體。全國涉農貸款餘額50.47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1.6%;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國創業擔保貸款餘額2933億元,助學貸款餘額2085億元。

陸磊總結說,“政策取向+金融機構服務”是發展普惠金融的兩大支柱,一方面要有政策,另一方面還要有金融機構的服務,缺一不可。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統籌好增量擴面和商業可持續,加快構建激勵相容的普惠金融發展長效機制。此外,我們還將藉助G20、“一帶一路”等平臺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深度參與普惠金融的國際治理。

5、點面結合,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等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是第一篇大文章,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近年來,人民銀行與科技等部門緊密協作,持續加強對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的資金支持和全鏈條的金融服務,取得了積極成效。過去5年,我們國家科技型企業貸款的年均增速是20%,是貸款平均增速的近2倍。另外,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的年均增速是25%,高於科技型企業貸款的平均增速;“專精特新”企業貸款的年均增速18%,遠高於各項貸款的平均增速。除了貸款之外,還有債券方面的融資,科技票據累計發行了8600億元。

彭立峰表示,下一步,我們將錨定建設科技強國目標,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在思路上,堅持點面結合的思路,在點上着力做好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融資服務;在面上,做好科技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服務,更加聚焦初創期、成長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需求。

他進一步補充說,還將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提升3個“比重”:提升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中的比重;提升股權融資中投早、投小的比重;提升科技創新貸款在各項貸款中的比重。

6、綠色金融發展的有效途徑:兩個立足、三個要素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綠色金融是綠色發展在金融領域所形成的新型供求關係。陸磊指出,圍繞綠色金融,央行堅持“先立後破”的原則,支持更多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等領域加速聚集。經過前一個階段的工作,我們總結探索出了綠色金融發展的有效途徑。

“就是兩個立足、三個要素。”他解釋說,“兩個立足”,既要立足綠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更要立足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三個要素”是貨幣信貸政策要有力,金融市場工具要管用,部門協同要有效,這就構成了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即,完善政策體系、豐富金融市場工具、加強部門協同等。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綠色貸款餘額是34.76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8.5%,其中碳減排支持工具累計撬動了碳減排貸款超過了1.1萬億元;綠色債券餘額1.99萬億元,累計發行超過了3.7萬億元。

7、持續推進外匯領域改革開放

李紅燕表示,外匯局深入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持續推進外匯領域改革開放,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資本項目高質量開放穩步推進;外匯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持續拓展;外匯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中國特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更加健全。

關於資本項目開放的問題,肖勝表示,下一步,國家外匯局還會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不斷深化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改革,持續提升資本項目開放的質量。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發力:科學把握資本項目開放的時度效;以點帶面深化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改革;支持重點區域開放發展;構建並完善全過程、全週期、全鏈條的資本項目開放與風險防控體系,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當前,我國外匯市場可交易貨幣已經超過40種,交易品種涵蓋了國際主流外匯產品。今年前7個月,我國外匯市場總成交規模接近2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8.7%;同期,首次辦理匯率避險的商戶超過2萬家,幫助更多企業利用外匯衍生產品,更好地管理匯率風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未來,外匯局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加強外匯便利化政策的供給;二是要堅持以開放促改革,穩步擴大外匯領域高水平制度型開放;三是要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維護外匯市場穩定和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8、國際收支呈現規模提升、結構優化和基本平衡的發展格局

國際收支狀況是反映經濟內外部均衡的非常重要指標,市場廣泛關注。李紅燕介紹,總的來看,我國國際收支有這麼幾個特點:經常賬戶順差合理均衡,跨境投資更加活躍,國際收支自主平衡,外匯儲備穩居全球第一。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經常賬戶的收支規模超過7.3萬億美元,與2012年相比增長了60%;近年來我國經常賬戶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也保持在2%左右的合理區間。2023年末,跨境證券投資佔我國對外資產負債總規模的比例爲17%,和2012年相比提高8個百分點。

李紅燕表示,往前看,我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結構持續轉型升級,外匯市場韌性不斷增強,這些有利因素都提供了比較好的支撐,我國國際收支將會繼續呈現規模提升、結構優化和基本平衡的發展格局。同時,我們將密切關注形勢變化,完善風險預警和響應機制,防範跨境資金異常流動風險,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