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搭橋東西方異文化

報社

掃描QR code 參與線上討論

迪士尼動畫真人版電影花木蘭》同時在兩岸上映。這部由民間故事改編的電影可謂命途多舛,先受新冠疫情影響而延宕上映,在部分地區改以串流媒體熒幕播出,好不容易疫情稍緩在電影院上映,卻遇上政治風波

先是主角劉亦菲去年在香港反《逃犯條例》抗爭時公開發文挺港警,遭到一些人排斥,#Boycott Mulan(#抵制花木蘭)的標籤開始在海外社交媒體流傳。香港、印度、臺灣、泰國的奶茶聯盟也持續在網路上呼籲抵制。該片片尾的鳴謝文中,迪士尼感謝了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和吐魯番市公安局,電影製作設計師透露,他的團隊大陸西北省分新疆及其周邊地區拍攝了幾個月。此舉遭到了美國一些政治人物的質疑,結合新疆人權議題對大陸發難。

陸美角力大背景下,《花木蘭》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美國一些媒體認爲此片是迪士尼、好萊塢向大陸討好之作,認爲這個故事是現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神話,更有評論認爲《花木蘭》是好萊塢成爲大陸宣傳工廠的最新證明。

一部動畫改編的真人版電影發酵瞭如此多的議題、承受了如此之重恐怕是迪士尼始料未及的。這部電影也成爲泛政治化時代背景下的一個映射,照出了背後的利益博弈和政治偏見。

放下偏見來看這幾個議題:電影片尾感謝當地政府在拍攝期間給予的便利和幫助,是人之常情,從一個側面似乎還反映了新疆當地政府的開放。大陸外交部近日也明確表示,中方已同意安排歐盟及成員國駐華使節訪問新疆,去了解真實的新疆。而主角關於港警的言論也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可以得到理解。至於一些評論認爲此片是美國電影業向大陸「磕頭」,恐怕是低估了美國電影業的獨立意識,也高估了大陸對美國電影業的影響力,背後折射的還是複雜的對抗心態。

抵制的效果可能還未完全顯現,相關資料顯示,截至13日,《花木蘭》於全球17個市場共取得3760萬美元票房成績。未來票房走向如何,也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電影本身的製作水準、疫情市場、同期電影競爭等等。

拋開這些外部因素,最值得關注的是,爲何《花木蘭》這個古老的故事,在現代社會仍有市場,從動畫版到真人版在全球各地都有人願意去看。也許花木蘭跳脫固有偏見、對自我的探尋纔是故事深層次的吸引力所在。在這一層面,中美、東西方社會都有共識點。

在泛政治化的今天,從疫苗文藝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但優質的疫苗需要回歸科學屬性,優質的文藝作品也需要回歸藝術屬性。各國各地區人文之間的交流、連結,遠遠要比政治歧見重要和廣泛。

東西方之間無論歷史、政治有多大的區別,仍然有許多的共性:對夢想的追求、對家庭的責任、對自我的發現等等。先後創辦PayPal、特斯拉、Space X等傳奇企業的矽谷創業家馬斯克,他的母親梅耶.馬斯克(Maye Musk)最近出版傳記《人生由我》(A Woman Makes A Plan),在大陸賣得很火。梅耶.馬斯克的經歷所傳遞的勇敢女性力量,契合了大陸當代女權意識的覺醒,讀者感到了共鳴,在網路平臺給出了9.5分的高分。四川美食博主李子柒,其所製作的美食視頻和其中傳遞的親情田園意境,在海外獲得了大量的粉絲,YouTube粉絲量突破千萬,許多海外網友對中華美食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心生嚮往。這些現象都說明了東西方社會之間擁有更多的「同」而非「異」。

就電影而言,《花木蘭》所呈現的中國味雖不夠完美和道地,但它是東西方電影業合作、融合的產物。創作團隊對華人文化、繪畫、歷史和戰爭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嘗試,這本身值得肯定和正面看待。

人類需要更多的交流與融合,不應該害怕接觸如《花木蘭》這樣的異文化電影,而應發掘更多源於世界各地、具有共同特質和時代意義的素材,發展成爲電影、小說、戲曲。疫情帶來的封閉與泛政治化帶來的對立之下,尤其需要文藝作品打開相互交流、理解的窗戶,共覓更多打動人心的力量。臺灣多元、底蘊厚實的文化,更應該成爲東西方交流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