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小米供校園 延續部落文化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向8位在花東種植有機友善小米的部落農友採購小米,供應給校園及文化健康站。(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臺灣小米品系豐富,種原卻隨現代農業發展瀕臨消失,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去年透過農糧署計劃,向花東8位有機友善種植小米的部落農友,採購560公斤小米並供應12所學校、幼兒園及2處文化健康站,廣獲好評,今年預計採購1.4噸供應花東51所校園及5處文健站,期待延續部落傳統文化內涵,守護臺灣農作物的多樣性。
臺灣小米在紀錄上曾高達200多種的品系,卻隨現代農業發展,小米種植多已被其他作物取代,在原住民族部落的主食地位也逐漸下降,種原瀕臨消失,慈心基金會團隊於是透過農糧署「強化花東地區原鄉保種及覆育計劃」,與部落農友合作將面臨流失的種原種回土地。
慈心基金會表示,小米具節水耐旱、耐貧瘠的特性,可堪受極端氣候,爲未來面對氣候變遷的糧食解方之一,同時小米也是擔任原民部落祭祀文化的重要角色,種原保存與覆育有助傳承部落文化,也能作爲文化導覽的體驗主題,向外推廣原民傳統文化。
慈心基金會去年透過計劃向花東8位部落農友採購560公斤有機友善小米,同年3月起每週四提供臺東偏鄉12所國中小、幼兒園師生及2處文健站長者,作爲午餐主食及點心,同時邀請保種農民進入校園擔任老師,分享友善小米耕作的經驗,強化種植小米的價值感。
慈心基金會坦言,部落面臨耆老年邁與小米主食地位下降等困境,懂得種植小米的長者逐漸減少,部落傳統糧食知識快速流失,部落孩童則因外來飲食習慣影響,味蕾和傳統文化連結產生斷鏈,所以盼透過計劃,讓小米成爲不同世代共享的味覺記憶。
參與計劃的花蓮馬太鞍部落保種農友柯春伎說,今年將繼續精進小米種植技術,並發展遊程與餐桌體驗,推广部落文化,另有感部落青年人口因部落缺乏工作機會流失,希望在家鄉建立小米產業,提供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