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雕的極地夢想清單之[大沙漠]:首次無後援全程徒步穿越塔克拉瑪干
驢行沙漠八百里
-------首次無後援全程徒步穿越塔克拉瑪干
1、主要看點--------
塔克拉瑪干排名世界第二,是我國境內最大的沙漠;
有中國最難到達的鄉------達裡雅布依鄉;
拜訪大沙漠深處的原住居民——克里雅人;
途中百年不遇的沙漠深處大雪景色。
2、成行人員--------
隊長兼隊員、攝影兼攝像及GPS導航員:戶外攝影愛好者花雕;
3、攝影器材--------
數碼單反:尼康D80(1000萬像素)一架、
尼康AF24-120VR防抖鏡頭一個、
適馬AF18--50 2.8EX D鏡頭一個、
電池(1380mA)4塊、SD卡16G(2G×7、1G×2)。
4、具體收穫--------
日記一本,錄像帶一盤六十分鐘,相關二次攝影記錄十五個G,
共拍攝千萬像素級照片四千五百張。
5、徒步情況--------
從於田縣到沙雅縣頭尾十八天,其中挖水半天,徒步十四天半,是人數最少的橫穿隊伍
和最快的徒步穿越(日均徒步二十七點六公里,最後一天強力徒步近四十五公里)。
出發點:于田縣 36°51.438N 81°39.768E 海拔1421M
目標點:沙雅縣 41°13.697N 82°46.508E 海拔0964M
于田縣至沙雅縣路程約六百五十公里『直線距離爲四百九十公里』,徒步起點爲達裡雅布依鄉,
徒步終點爲塔南三大隊(塔里木河南邊),全程徒步路程約爲四百公里『直線距離爲三百公里』。
6、裝備贊助--------
本次穿越活動得到了Kolumb(哥侖步)戶外運動品牌的支持,一行人裝備Kolumb產品。
7、專輯說明--------
本次活動籌備期有半年多,歷經五次過沙漠公路、四回前往于田、二到和田、二進達裡雅布依、一去阿克蘇、一探沙雅......。前後兩次去新疆,包括鍛鍊適應、諮詢探路、活動準備及後期休整等階段,總共呆了三個多月。所見所聞雜亂的拍攝了八千多張照片,準備整理成小專輯,重點放在十八天沙漠徒步上。依次包括穿越十八天(按天分輯),大本營、沙漠公路、和田挖玉、于田掠影、克里雅河、達裡雅布依鄉、克里雅人、胡楊公園、白哈巴六天徒步和夏特古道六天徒步等專輯,預計彙總發片五百張。
8、GPS主要定位點採樣數據:
(1)于田縣出發點<1.08> 36°51.438N 81°39.768E 海拔1421M
(2)達裡雅布依鄉<1.08-09> 38°21.553N 81°51.910E 海拔1178M
(3)第三天午飯點<1.10> 38°27.110N 81°55.769E 海拔1163M
(4)第三天營地點 38°30.810N 81°58.459E 海拔1153M
(5)第四天午飯點<1.11> 38°33.728N 82°02.413E 海拔1148M
(6)第四天營地點 38°38.630N 82°07.846E 海拔1133M
(7)第五天午飯點<1.12> 38°43.508N 82°11.618E 海拔1130M
(8)第五天營地點 38°49.238N 82°13.949E 海拔1126M
(9)第六天午飯點<1.13> 38°55.863N 82°16.363E 海拔1109M
(10)第六天營地點 39°01.299N 82°18.988E 海拔1106M
(11)第七天午飯點<1.14> 39°06.431N 82°20.640E 海拔1097M
(12)第七天營地點 39°13.124N 82°22.876E 海拔1077M
(13)第八天午飯點<1.15> 39°16.672N 82°25.557E 海拔1078M
(14)第八天營地點 39°21.958N 82°28.381E 海拔1066M
(15)第九天午飯點<1.16> 39°26.379N 82°31.132E 海拔1056M
(16)第九天營地點 39°27.218N 82°31.878E 海拔1057M
(17)第十天午飯點<1.17> 39°31.703N 82°33.494E 海拔1045M
(18)第十天營地點 39°36.892N 82°37.651E 海拔1036M
(19)第十一天午飯點<1.18> 39°40.842N 82°40.617E 海拔1034M
(20)第十一天營地點 39°47.242N 82°43.821E 海拔1014M
(21)第十二天午飯點<1.19> 39°51.791N 82°45.446E 海拔1003M
(22)第十二天營地點 39°56.887N 82°44.855E 海拔 995M
(23)第十三天午飯點<1.20> 40°01.398N 82°45.819E 海拔 994M
(24)第十三天營地點 40°08.113N 82°48.518E 海拔 981M
(25)第十四天午飯點<1.21> 40°12.598N 82°50.575E 海拔 978M
(26)第十四天營地點 40°18.024N 82°49.595E 海拔 970M
(27)第十五天午飯點<1.22> 40°22.242N 82°50.738E 海拔 960M
(28)第十五天營地點 40°27.943N 82°49.288E 海拔 958M
(29)第十六天午飯點<1.23> 40°33.532N 82°50.209E 海拔 948M
(30)第十六天營地點 40°39.547N 82°49.810E 海拔 954M
(31)第十七天午飯點<1.24> 40°45.583N 82°51.493E 海拔 952M
(32)塔南大隊營地點 40°55.917N 82°53.149E 海拔 950M
(33)沙雅縣目標點 <1.25> 41°13.697N 82°46.508E 海拔 964M
9、花雕戶外經歷
2004年6月 瀘沽湖至亞丁八天徒步;
2004年10月四川四姑娘二峰5276米登頂;
2005年2月雲南哈巴雪山5396米登頂;
2005年2月雲南大理點蒼山4000米登頂(冬季單人夜行);
2005年5月西藏唐拉昂曲峰6330米登頂;
2005年7月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登頂;
2005年10月 四川雀兒山6168米登頂;
2006年5月西藏寧金抗沙西山脊線路登至5915米;
2006年5月西藏寧金抗沙東山脊線路登至6374米;
2006年6月雲南哈巴雪山,全國首個
家庭登山隊領隊,全體隊員5396米登頂;
2006年10月西藏卓奧友峰8201米登頂;
2007年2月冬季穿越三江並流徒步八天;
2007年4月首次全程雅魯藏布大峽谷徒步穿越四十天;
2007年9月新疆白哈巴重裝徒步六天;
2007年10月新疆夏特古道重裝徒步六天;
2008年1月首次無後援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徒步八百里。
10、線路示意圖:<2P>
第一天(08年1月8日)<發圖12P>
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準備和諸多曲折之後,天剛放亮的九點三十分,我們從新疆于田縣出發了(GPS定位36°51.438N 81°39.768E 海拔1421M)。兩輛豐田越野皮卡,滿載着兩噸多的水、食物和裝備。沿着冰封的克里雅河,二百二十公里的路程走了十一個小時,已是相當順利了。深入沙漠,穿過大小沙丘、蘆葦灘和胡楊林。晚上八點三十分終於抵達號稱最難到的鄉-----達裡雅布依鄉(GPS定位38°21.553N 81°51.910E 海拔1178M)。在鄉里巧遇以前的山友劉小奇、王秋楊和陳俊池,蹭了一頓好吃的。
附註:
1、于田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距首府1300公里,距和田180公里,全縣總面積4.032萬平方公里,轄13個鄉、2個鎮、3場、1個老城區辦事處,175個行政村。總人口21萬人,其中維吾爾族20萬人,佔總人口的98.3%,漢族人口3562人,佔1.68%,其他還有回、哈、柯、滿等民族。農業人口18.4萬餘人,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爲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縣境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爲崑崙山,北部爲塔克拉瑪干沙漠。克里雅河從崑崙山麓流出,自南向北流貫縣境。氣候乾旱少雨、溫差大。農作物有大麥、小麥、玉米、棉花、水稻、胡麻、油菜,果品有葡萄、西瓜、石榴、杏等。畜產以羊爲主。工業有農機、電力、煤炭、印刷、軋花、畜產品加工、玉石加工、手工編織等。
于田縣歷史古老,西漢時期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扜彌國,是絲綢之路南道入口和佛教初傳之地,也是兵力最盛的綠洲古國,東漢時已經衰落,後來被于闐國所並,其後它的歷史一直是個謎。明代稱克列牙,清代稱克里雅。和闐六城之一。《西域圖志》作克勒底雅:“在齊爾拉東二百里,西距額裡齊城四百三十里,有城垣居,六城之一。東傍克勒底雅郭勒。”據《回疆志》載,克里雅城周約二里九分餘,東西南北各有一門。西漢爲扌於彌國地,隸西域都護府。兩漢後屬於闐。《唐書·西域傳》:“于闐東三百里有建德力河,河之東有汗彌居建德力城,亦曰拘彌城即寧彌故城。”寧彌、拘彌、汗彌即《漢書·西域傳》之扌於彌:“扌於彌國,王治扌於彌城。”建德力河即克里雅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置四品阿奇木伯克,隸和闐辦事大臣。光緒八年(1882年)置於闐縣,縣治初設在喀拉喀什。克里雅爲驛站,稱凱揚驛。光緒十一年(1885年)縣治遷至克里雅,即今木尕拉鎮所在地,隸和闐直隸州。1920年隸和闐道。1950年屬和闐專區。1959年縣名簡寫爲于田。1977年屬和田地區。
于田縣旅遊業極具發展優勢,境內有喀拉敦遺址、烏依勒克遺址、加賣清真寺、喀孜納克古廟、原始胡楊林等景點。地處沙漠深處的達裡雅布依鄉萬畝原生態胡楊林,雄偉壯觀,古樸秀美,每年吸引着國內外衆多遊客參觀、探險。據考證,道學家派創始人老子曾在達裡雅布依閉門修學3年,現已引起日本、東南亞等國考古專家的高度重視。
2、克里雅河----維吾爾語即“漂移不定”的意思,該河位於于田縣境內,起源於喀喇崑崙山脈海拔6920米高度的5Y636號冰峰和遠古冰川,河水主要由雪水融匯而成,經常因季節性洪水改道而得名。克里雅河全長約340公里,聚水面積7358千平方公里,年正常水流量7億100萬立方米。克里雅河水資源較豐富,河流上游是豐盛,美麗的牧場,中游是富饒的綠洲,下游是塔克拉瑪干腹地,是對固定沙漠具有巨大意義。河牀有着豐富的黃金資源。是于田縣境內最大河流。從於田縣北流約200公里後消逝在浩瀚沙漠之中。克里雅河兩岸生長有大面積的胡楊、紅柳和蘆葦等荒漠植被,形成了一條東西寬9-15公里,南北長340公里的綠色長廊,河尾處3.2萬平方公里的綠色三角洲就是達裡雅布依綠洲,這是世界上罕見的綠色長廊和沙漠綠洲,共有胡楊林、紅柳林約57.5萬畝。這裡氣候乾燥,風沙頻繁,年均降水量14毫米,蒸發量3000毫米。克里雅河流域除了有着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資源,還有着美妙奇特的自然景觀:一條條蜿蜒起伏的沙樑,一座座比肩而立的新月型、魚鱗型、金字塔型等千姿百態的沙丘;高低不等的紅柳沙包,似羣山漫舞;早晨,紅日穿透沙霧,金光四射,朝霞滿天;克里雅河象一條玉帶環繞着達裡雅布依綠色長廊,蜿蜒曲折,河道兩岸茂密的胡楊林,樹型奇異,滄桑古樸。區域內有野駱駝,野豬、以及馬鹿、額喉羚、塔里木兔、沙鼠、蜥蜴野生動物,鳥類有啄木鳥、大杜鵑、百靈、喜鵲等。
這條經于田縣向北流進塔克拉瑪干沙漠二百多公里的河流,不僅養育了位於沙漠深處的一片綠洲和生活在這裡與世隔絕的克里雅人,而且孕育了獨特的克里雅文化。克里雅河下游曾有的古老文明是從1896年開始被發現的。在古老的克里雅老河牀附近,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當年發現了丹丹烏里克和喀拉墩兩處遺址。自1993年以來,中法聯合考古隊於1994、1996、2001、2005年前後5次進行沙漠田野考察,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說:“我們最大的成功就是1994年發現的園沙古城遺址以及今年在園沙古城以北取得的新發現,這次的新發現採集了一批包括陶、石、玉、鐵、銅、琉璃器等在內的遺物。” “沿着克里雅河北上,重要的遺址依次有唐代的丹丹烏里克、漢晉時期的喀拉墩、西漢時期的園沙古城,以及目前發現的時代可能更早的新遺址,越深入沙漠,遺址的年代越爲久遠,深藏的歷史也更爲古老。”伊弟利斯這樣概括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克里雅河書寫的古代文明。
配圖說明:
108-1 這位師傅掃了我沙漠之行的GPS出發原點---于田縣客運站停車場中心
108-2 衝這緣分,有了這張收費肖像
108-3 僅收一元且執意拿在手裡拍照
108-4 于田至達裡雅布依的途中休息
108-5 維語翻譯-艾力
108-6 冬天的克里雅河
108-7 途中分些藥品給老鄉
108-8 克里雅河流域中的胡楊樹
108-9 終於到了鄉里,吃到熱呼呼的拌麪
108-10 駝工頭-買提庫爾班
108-11 與老鄉的合影
108-12 在鄉里巧遇以前的山友劉小奇、王秋楊和陳俊池
第二天(08年1月9日)<發圖25P>
在鄉里整理物資裝備,殺了兩隻羊帶着。全隊七人,就我一個是漢族人,另外六人都是維吾爾族人(其中五人是克里雅人)。駝工頭叫買提庫爾班.阿不都拉,36歲,是老鄉長的兒子,有一定組織管理能力。另外四個駝工都是他的親戚。維語翻譯叫艾力買買提.吐爾遜,27歲,學過英語。這行程看來只能是我去適應維族人的生活習慣了。這個“大漠村莊”叫達裡雅布依鄉,號稱中國最難到的鄉,也是新疆最後一個通電的鄉。我是第二次到鄉里,去年十月中探路呆了有一星期,到處是金黃的,當時就拍了許多照片。這裡的原住老鄉也被稱爲克里雅人。
附註:
1、達裡雅布依鄉----1896年1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沿着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克里雅河追尋到它在沙漠的盡頭。他想知道,克里雅河的盡頭到底在哪裡……。斯文·赫定沿着古木參天的河岸,一直向塔克拉瑪干深處走去,他發現這裡不僅有成羣的野駱駝在奔跑,而且也是大批野豬的樂園,更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竟有一個牧民羣落在這裡繁衍生息。這個風景如畫的沙漠綠洲就是達裡雅布依。
上世紀80年代的某一天,一支石油勘探隊正在塔克拉瑪干距邊緣250公里的沙漠中間進行野外作業,他們是首批進入這一區域進行勘察的人員。當沙漠車翻過一座沙山,眼前的景象令車裡的人都驚呆了——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央,竟然有一個村莊,一座座簡陋的木房子後是驚恐向他們張望的村民,他們發動沙漠車,衝下沙山,準備看個究竟,剎時間,村民們被嚇得四散奔逃…… 。隨後,很多報刊都報道了相關的內容: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央,發現有原始部落……
筆者不敢肯定達裡雅布依鄉的面積是不是全國鄉鎮之最,但它南北距離竟達500多公里,如果從南到北發出一個通知,至少半個多月以後才能到達。在政府管轄還沒有觸及這裡的時候,牧民們全靠駱駝和毛驢來運輸他們所需的生活用品。現在他們可以坐車到縣城去趕集,賣掉柴禾和羊皮,換回珍貴的茶和鹽。
達裡雅布依地域遼闊,面積約324平方公里。有胡楊林、紅柳灌叢草場116萬畝。距于田縣城216公里。儘管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但水草豐富,景色宜人。不同的季節裡,蔥綠和金黃交替的蘆葦和胡楊,千姿百態,自生自滅;疏密有秩的紅柳,燦若雲霞,錯落有致的雜色灌木於胡楊和紅柳相依相伴,白黃色的羅布麻花,恍若仙境。
達裡雅布依周圍有很多古代人類活動遺址。著名的有喀拉墩、馬堅裡克、丹丹烏里克和圓沙古城等。漢唐時“絲綢之路”的南道就是由此通行,盛極一時。然而,隨着風沙不斷南侵和河水的不斷改道或斷流,昔日的繁榮變成了茫茫沙海。
達裡雅布依之所以能夠在沙漠深處存在下來,是因爲它有獨特的自然環境,每年夏季,克里雅河水流經這裡,即使在冬季枯水期,距河牀底部約2米的地方仍有豐富的地下水。大片的胡楊林是牲畜的天然牧場,也爲達裡雅布依人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能祖祖輩輩在這裡繁衍生息。
達裡雅布依鄉可能是全國最難到達的鄉,不通公路,216公里除20多公里是柏油路外,剩餘的路全部都是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裡的沙丘和沙山上穿行。共有9個巨大的沙山平均高度有40-50米,這讓許多最高檔的越野車紛紛敗下陣來。這裡的交通主要是靠毛驢、駱駝和馬,2006年初自治區交通廳特批讓達裡雅布依鄉里訂製的一輛東風沙漠運輸車,成爲鄉里的交通和運送生活物資的唯一工具。
2、克里雅人---- 克里雅河孕育了克里雅綠洲,其標誌就是自於田縣城以下中游的草灘和下游廣袤繁盛的胡楊林,以及在這片綠色沙海中繁衍生息的克里雅人。最早將克里雅記載於文字的是兩個外國人:一個是瑞典人斯文·赫定,另一個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藉着這兩位大名鼎鼎的探險家、考古學家的不朽著作,克里雅早在上個世紀初就已名揚海外。但是,歷史並未因斯文·赫定的記述而在這裡喧囂起來。克里雅人始終離羣索居,被人們稱作沙漠裡的“原始部落”。關於沙漠深處克里雅人的來歷,一種說法是克里雅人爲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後裔,爲逃避戰亂翻越崑崙山進入了這片綠洲;另一說法是克里雅人原來就是這裡的沙漠土著民族;第三種說法最有傳奇色彩,即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神秘消失的古樓蘭人的一支。現在他們雖屬於維吾爾族的分支,但有許多生活習慣與維吾爾族不同。當克里雅河的水流變得越來越少直至消失時,就到達了大河沿村——鄉政府所在地,這裡集中了一二十戶人家。據鄉長說,如今,有263戶、1290位克里雅人分散居住在克里雅河下游的110多萬畝胡楊紅柳叢林裡。
克里雅人的風俗習慣與維吾爾人接近,但是爲了適應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生存環境,他們也形成了非常獨特的風俗。他們住的房子是把木頭豎立,再捆綁而成,屋頂蓋的是樹枝和樹葉,留着天窗。在冬天來臨時,爲保暖,在牆上和屋頂上抹上泥巴;夏天,則把泥巴揭去,以便通風,使房子變得涼爽。房門大多是半根空心的胡楊木作成,沒有鎖門的習慣,外出時插上根木栓,或者抹上泥。廚房與冬季臥室連成一體,築有一個長約1.5米,寬約0.5米的火塘,以便取暖。一般一家人都蓋有2、3處住房,以便放牧轉場時居住。原來的達裡雅布依以肉食爲主,沒有吃蔬菜的習慣,他們說“哪個嘛,羊吃的。”
他們用麪粉做大餅,他們把這種餅叫“庫麥其”,這是他們現在的主食。這種餅厚五釐米左右,不用爐竈,是把沙子燒熱後把餅埋在沙子裡烤出來的。人少烤小餅,人多烤大餅。即使家裡來了好多客人,也只烤一個餅,這張餅可能比鍋蓋還要大。他們至今仍很少用鍋。他們的羊肉一般是在饢坑裡烤,或是用紅柳枝串起來在火上烤。他們很少吃蔬菜,但茯茶是每頓都不能少的。
{摘自《克里雅人 大漠深處的部落(圖)》(中華民族報)
鏈接http://www.lotour.com/snapshot/2007-4-17/snapshot_62338_1.shtml}
{摘自《幽幽的溯源克里雅河--從玉石之路到桃花源》,鏈接http://outdoor.travel.sohu.com/20070319/n248824142.shtml}
配圖說明:
109-1 大漠深處的部落---達裡雅布依
109-2 準備卸貨
109-3 沙漠、胡楊和炊煙
109-4 鄉里王書記
109-5 鄉里的太陽能光伏電站
109-6 據說以前發個結婚帖要用15天---千把人口住的很分散
109-7 大漠腹地的官員---買鄉長
109-8 鄉政府和電視發射塔
109-9 克里雅酷姐妹
109-10 鴿子與籬笆牆
109-11 克里雅人主要從事放牧---自然清閒
109-12 拉麪好便宜才五元---我常去的一個小餐館
109-13 2006年初新疆自治區交通廳特批讓達裡雅布依鄉里特別訂製的一輛東風沙漠運輸車,成爲鄉里的交通和運送生活物資的唯一工具
109-14 我在嘗試-----手抓飯
109-15 歲月伴侶
109-16 第一次見“汗馬”-----懂得它牛,卻不知如何來表達
109-17 大漠深處的陽光
109-18 沙漠精靈
109-19 傳說中的克里雅人
109-20 克里雅的 "七大怪" 之一"木骨泥牆"-----駝工頭買提庫爾班家的房子
109-21 這瓜不錯!
109-22 鄉里電視廣播綜合發射塔-----去年十月去探路時用超廣角鏡頭拍的
109-23 中國石油的高級沙漠車
109-24 胡楊人家(07.10)
109-25 此行多爲胡楊贊(07.10)
第三天(08年1月10日)<發圖31P>
早上9點30分起牀(新疆天還沒全亮),十點多開始給駱駝裝穿越物資,也稱捆駱駝,算是技術活,加上幫忙的有十多人,忙了有二個小時。光生活用水就帶了二十五大桶,每桶五十升,共1250升。每隻水桶都要先用鐵絲加固,再分別放入麻袋裡(防止被凍裂)。12點30分天色灰濛濛,我跟着駝隊出發了。想想籌備半年來許許多多的變故與彎路,實在是讓人感慨萬千------邁出這一步真的難!帶着嘗試的念頭,還有八分的不確定,抱着走到那算那走不通就回頭的想法,向沙漠深處走去........,這一刻讓我有些激動。順着幹沽的克里雅河牀走,中午14點半休息吃午飯(GPS定位:38°27.110N 81°55.769E 海拔1163M),下午6點30分到宿營地(GPS定位:38°30.810N 81°58.459E 海拔1153M)。生平頭回走沙漠,到處軟軟的,很是興奮沿途忙着拍照,一拐一拐地最後一個到營地。脫下徒步鞋一看,右腳已磨出好幾個水泡。行程25公里多。晚餐是“庫馬其”和羊肉湯。
附註:
1、沙漠傳說-----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在漢代以前,周圍有許多城廓小國,但千百年來由於自然和人爲等各方面的綜合影響,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化進一步加劇,沙漠邊緣的許多絲路古城被沙漠湮沒,晉代高僧法顯在《佛國記》中描述說:沙河中多有惡魔熱風,遇者皆死,無一餘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19世紀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率探險隊橫穿沙漠時,差一點全軍覆沒。當他回憶起當時探險經歷時說道:“這不是生物所能插足的地方,而是可怕的”死亡之海“。因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埋藏着衆多古城遺址和不解之謎,在以後的一百年裡,還有不少英國、德國、瑞典、俄國、日本等探險家,穿梭與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探幽、訪古、尋寶。
“塔克拉瑪干”在維吾爾語中是兇險恐怖的意思。它大約表述了三個意思,第一:進去出不來,又稱“死亡之海”。第二:過去的家園。第三:埋藏寶藏的地方。後兩者有一個美麗神話般的傳說,爲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1959年克里雅布依爲世人所發現,其聲名大噪緣於一個現代"白毛男"的故事。60年代文革期間,一名廣東籍男子爲避難逃進克里雅布依,成爲那裡唯一的漢人並在那裡娶妻生子。幾十年的原始生涯,使其生出滿頭白髮,後被媒體發現廣爲流傳,成爲現代的傳奇故事。
2、庫麥其-----克里雅人用麪粉做大餅,他們把這種餅叫“庫麥其”,這是他們現在的主食。這種餅厚五釐米左右,不用爐竈,是把沙子燒熱後把餅埋在沙子裡烤出來的。人少烤小餅,人多烤大餅。即使家裡來了好多客人,也只烤一個餅,這張餅可能比鍋蓋還要大。他們至今仍很少用鍋。他們的羊肉一般是在饢坑裡烤,或是用紅柳枝串起來在火上烤。他們很少吃蔬菜,但茯茶是每頓都不能少的。
傳克里雅有七怪,其中第四怪是“饢中帶餡” 吃過饢,也吃過肉夾饃,“肉夾饢”聽起來就很陌生了。 午餐,庫爾班給我們端來了他特製烘烤的饢———庫麥其。從外觀看上去,庫麥其比普通的饢要厚,面積也大,直徑40釐米的盤子剛好盛一個大饢。 當庫爾班拿刀切開這個特製的大饢時,一股鮮香撲面而來,只見饢的中層夾着鮮嫩的碎羊肉塊,和着胡椒粉和洋蔥末,香氣頓時溢滿整個房間。
庫麥其烘烤較特別,先是將面和好後用手壓成3釐米厚、直徑幾十釐米的大饢,然後在饢中塞進切好的羊肉塊,最後把大饢埋在燒紅的沙子裡烤。大約一刻鐘,香噴噴的庫麥其就出爐了。
配圖說明:
110-1 駱隊集中
110-2 來!照張相
110-3 叫你臥倒呢!
110-4 夥伴
110-5 捆駱駝-----裝貨
110-6 克里雅第一任老鄉長,當了十幾年,是駝工頭的父親
110-7 要帶的東西真是多!
110-8 進入沙漠-----邁出這一步真的難!
110-9 小歇一會
110-10 駝工庫爾班和頭-----買提庫爾班
110-11 我特意帶的三腳架,沒想到的是-----後來的八百里行程,竟一次未用過!全部手持機
110-12 大沙漠的沙子細如粉
110-13 幹沽的克里雅河牀
110-14 唯一見到的大漠水井
110-15 有七米多深
110-16 沙漠兒童
110-17 沙漠深處有人家
110-18 憧
110-19 屋
110-20 克里雅人
110-21 克里雅人
110-22 每天要做5次禮拜
110-23 另一戶的女主人
110-24 要請我們喝茶
110-25 遠去的駝隊和胡楊林
110-26 千年不倒
110-27 克里雅人的家園
110-28 有着極其獨特外形的“斷頭胡楊”
110-29 夕陽下
110-30 我爬上了一個大沙丘,遠望胡楊林
110-31 篝火晚餐
第四天(08年1月11日)<發圖33P>
捆駱駝用了一個半小時,12點出發。依舊順着古河牀,比較好走,還是一瘸一瘸的走在最後,仍未能適應在沙漠裡徒步。駝工頭買提庫爾班見狀給我下了個預言:他說我明天就會哭着喊着叫他安排駱駝騎,我聽後笑笑沒應他,我心裡是希望能徒步走下去,卻也沒什麼把握。大沙漠給我的印象,是從早到晚到處都是霧茫茫的,光線不好,色彩一片灰濛濛,出不了片,只是做些所見所聞的原始記錄。幾天來已拍了3個G的照片,小有收穫。每天的午餐標準化------早上泡的粗磚茶灌進開水壺,配幹饢,點一小堆火取暖。駝工們喜歡將饢泡在茶裡吃,而我覺得把饢用火烤烤更香。中午休息點(GPS定位:38°33.728N 82°02.413E 海拔1148M),6點30分到營地,約有三十公里路程。晚餐是標準的維族拌麪吃個精光。營地(GPS定位:38°38.630N 82°07.846E 海拔1133M)。
附註:
1、饢-----“拼音 (nang) 25畫”,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愛的主要麪食之一。“可以一日無菜,但決不可以一日無饢。”足以證明饢在維吾爾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烤饢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考古學者曾在古墓出土過古代的饢。饢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饢、油饢、窩窩饢、芝麻饢、片饢、希爾曼饢,等等。 據考證,“饢”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細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
饢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在麪粉(或精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爲油饢;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未等佐料拌餡烤制的乃爲肉饢;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饢,等等,皆因和麪和添加劑成分、麪餅形狀、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饢的名稱也就相應而別。 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便是饢,是饢幫助他走完充滿艱辛的旅途。通過這個美好的傳說,各族人民把饢看做日常生活必備的食品。 饢含水分少,久儲不壞,便於攜帶,適宜於新疆乾燥的氣候;加之烤饢製作精細,用料講究,吃起來香酥可口,富有營養,各族人民喜愛烤饢就不足爲怪了。
2、饢與神靈------“饢就是生命”、“饢就是信仰”,這就是維吾爾人對饢的認識和理解,也是他們崇饢觀念的直接表現.“誰有饢,誰就有生命”,饢在維吾爾人的思想觀念當中是生命的象徵。他們認爲:有了饢,人的生命纔會有保障,纔會有生命的存在。沒有它,則表示人的生命的終結。維吾爾人日常生活觀念中,對那些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的東西均給予了相當特殊的關照,饢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由於對饢的神化和崇敬觀念的影響,也就形成了一套有關饢的禁忌。有人在和麪做饢,或者是在用饢坑烤饢時,是絕對禁止有人來爲饢數數,或是在一旁盯着饢看。他們認爲人的目光具有一種邪惡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如果家裡心愛的器物,乃至弱小的兒童觸及到這種目光,就可能導致種種意想不到的厄運。饢也會因此目光的影響還沒有熟就掉進火灰裡,或者根本就做不熟.他們還絕對禁止把饢亂堆、亂放,甚至連饢渣也不允許擻落在人能夠踩着的地方。一般對那些已經無法食用、黴變或弄污了的饢,要收拾起來放在人們無法涉足的地方存儲,或者直接給牛羊等家畜食用。自家剩餘的饢都要用乾淨的餐布包好,或用籃子盛着置於高處。維吾爾人絕對禁止浪費食物,尤其禁止踐踏食物,禁止在有饢渣、食物殘餘的地方潑污水,大小便,認爲這樣會招致來自神靈方面的報應,或是長瘡,或是生病瞎眼。
維吾爾人的崇饢觀念還表現在他們的相互交往和倫理道德之中。維吾爾人有一條諺語說:“如果沒有白麪饋給人吃,希望有白麪饢一樣的語言”這條諺語意思是,即使沒有好的東西給予別人,或招待客人,但希望有好的話、美好的語言來代之,這使人感覺到高興和滿足,就如同吃到了美味佳餚一樣使人興奮。
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你雖然拿不出實物來解除對方的困難,但也應有好的話語給人以安慰和理解.還有一條諺語,“吃了人家的饢,還往人家的頭上拉屎拉尿”,是遣責那些忘思負義的人和事。
這種源於食物的宗教崇拜,也就是人們對自己賴於生存的自然和時空所表現的一種謝意,是對生命規律的理解和認識。珍惜食物的本身,就是對生命的愛惜,也就是爲生命的延續所做出的一種保障。對原始人而言,食物的多少就是自己生命的係數,食物多了,生命就會相對持久,創造食物的機會也相應地增長.食物被越來越多地創造,生命在其有限的時間內距死亡自然就越遠.有了豐富的食物,“人才有高瞻遠矚的可能,纔會超過日常的焦慮,而關心文明的精神方面”,難怪乎,人們把食物,即饢和植物種粒、動物一起埋於逝者的墓穴之中,是在指望這些東西再一次喚醒逝者,或者讓逝者在另一個世界同樣得到生命的永存。珍惜饢,崇拜饢,就是對生命的珍惜和崇拜。維吾爾人的饢文化表現了他們對自然,對人生的理解,對自然與人二者關係的認識。自古以來,他們以愛惜與生命相關的自然爲目的,在茫茫沙海中的點點綠洲上創造了諸多的奇蹟,在今後,他們仍然能在傳承饢文化的同時,創造出更爲輝煌,更爲燦爛奪目的飲食文化成就。因爲,生命畢竟不會離開食物而存在。
(轉載自《饢與神靈》中國廣播網http://www.cnr.cn/xjfw/xjmlxj/cykx/200701/t20070110_504373382.html)
配圖說明:
111-1 饢-----去年第一次到克里雅探路時我帶的部分食物
111-2 捆完駱駝就出發
111-3 途中
111-4 第一次當駝工,有點興奮
111-5 摩托車輪印說明前方還有人家
111-6 每個駝工要照顧五匹駱駝
111-7 主人遠遠的就出來迎接我們
111-8 大漠深處遇故人
111-9 克里雅風格的屋子
111-10 沙漠中的生命痕跡------野兔挖的洞
111-11 偶爾見到冬天不掉葉子的胡楊樹
111-12 發現一處人類遺蹟叫“土窩子”
111-13 我關注的一個問題:古代克里雅河的走向-----這是河牀碎片
111-14 每天的午餐標準化------早上泡的粗磚茶灌進開水壺,配幹饢,點一小堆火取暖
111-15 駝工之一:馬合木提江,19歲,做過屠羊,駝工頭的小舅子,經驗少些
111-16 駝工之一:依不拉音,23歲,昨天那羣羊就是他的,很能幹
111-17 駝工之一:買託合提,25歲,做事勤奮,爲人踏實
111-18 艾力,27歲,維語翻譯,鑑別和田玉有一套
111-19 駝工頭買提庫爾班,37歲,和駝工庫爾班,45歲
111-20 一對胡楊樹
111-21 林子
111-22 艾力怕我出事,經常留在後面等我------上千年的古胡楊
111-23 沙漠中的尋寶人
111-24 那老鄉抓過機子也拍了張我的形狀
111-25 與尋寶人結伴同行
111-26 尋寶人可帶了不少東西
111-27 抵達營地
111-28 主人出門了,我們就在外面紮營了
111-29 點起火堆,開始做飯
111-30 帶了個最小號的發電機
111-31 補褲子、打水、刷鍋、切羊肉
111-32 艾力做新疆拌麪手藝一流
111-33 天黑了,說個故事......
第五天(08年1月12日)<發圖34P>
早上氣溫有零下15度左右,早餐是煮方便麪,11點30分出發最快一次。走了六小時路程大約有27公里,終於學會了用GPS測量直線距離是21公里。徒步三天來已走路程大概75公里,直線距離爲60公里。依舊是順着克里雅河流域行進,沿途都是一望無際的原生態胡楊林,歷史上曾是多麼的茂密和鬱鬱蔥蔥,由於河道早已斷流,許多胡楊樹都枯死了。有點開始適應沙漠徒步的一件事:下午我自告奮勇走在駝隊前頭牽駱駝,帶路行走一直到紮營地。晚餐是正統新疆抓飯,好吃。無論走峽谷還是走沙漠,我的小竅門是能喝的死命喝,能吃的死命吃------要不哪能有體力熬出去呢!中午休息點(GPS定位:38°43.508N 82°11.618E 海拔1130M),宿營地(GPS定位:38°49.238N 82°13.949E 海拔1126M)。
附註:
1、GPS-----全球定位系統(GPS)是本世紀70年代由美國陸海空三軍聯合研製的新一代空間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其主要目的是爲陸、海、空三大領域提供實時、 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導航服務,並用於情報收集、核爆監測和應急通訊等一些軍事目的,是美國獨霸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經過20餘年的研究實驗,耗資300億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蓋率高達98%的24顆GPS衛星星座己佈設完成。
在兩萬公里高空的GPS衛星,當地球對恆星來說自轉一週時,它們繞地球運行二週,即繞地球一週的時間爲12恆星時。這樣,對於地面觀測者來說,每天將提前4分鐘見到同一顆GPS衛星。位於地平線以上的衛星顆數隨着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不同,最少可見到4顆,最多可見到11顆。在用GPS信號導航定位時,爲了結算測站的三維座標,必須觀測4顆GPS衛星,稱爲定位星座。這4顆衛星在觀測過程中的幾何位置分佈對定位精度有一定的影響。對於某地某時,甚至不能測得精確的點位座標,這種時間段叫做“間隙段”。但這種時間間隙段是很短暫的,並不影響全球絕大多數地方的全天候、高精度、連續實時的導航定位測量。
2、新疆抓飯-----抓飯,維吾爾語稱“波勞”,是新疆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人民喜愛的一種飯食,多淨手掇食,故漢語稱爲“抓飯”。抓飯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蘿蔔、葡萄乾、洋蔥和清油。用它們混合燜製出來的飯,油亮生輝,香氣四溢,味道可口,甚受歡迎。維吾爾人的家裡常做抓飯,特別是在婚喪嫁娶的日子裡,總要做出大鍋的抓飯來招待親朋戚友。抓飯營養豐富。從它的原料看,羊肉性熱,含大量蛋白質、脂肪和氨基酸,具有壯陽益腎補血之功;胡蘿蔔是含維生素豐富的蔬菜,俗稱“小人蔘”,具有補氣生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作用;洋蔥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維生素c、鈣、鎂和鐵等多種成分,還含有揮發油,其中主要成分爲蒜辣素,也叫蔥蒜殺菌素,只要把洋蔥放到嘴裡嚼三分鐘,就可把嘴裡的細菌消滅乾淨。另外,大米和植物油也都爲人體所必需的食品。把這些東西混合在一起製作,當然是一種富有營養、別具風味的飯食了。難怪有人給抓飯起了個外號,叫“十全大補飯”。新疆的抓飯,種類、花樣較多。所用原料基本相同,間或有些變化。如用油方面,除了用清油(胡麻油、瓜籽油、棉籽油、菜籽油)外,還有采用骨髓油、酥油、羊油或紅花油做抓飯的。在用肉方面,除了羊肉外,還有選用雪雞、野雞、雞、鴨、鵝和牛肉來做抓飯的。此外,也可選用葡萄乾、杏乾等乾果代替畜肉禽肉來做抓飯,稱爲甜抓飯或素抓飯。
配圖說明:
112-01 穿越沙漠"四法寶"------1.6元的直尺+5元的指南針+8元的《新疆公路旅遊圖冊》+1380元的探險家210普通型GPS
112-02 冰鬍子
112-03 擋住它------活動沙丘
112-04 沙漠之家
112-05 喝茶的壺與洗手的的壺
112-06 老江湖的新憂慮------沙海險惡呀
112-07 駱駝又找回來了
112-08 著名沙漠煙鬼------再苦再累每天一包
112-09 我剛拍完一段錄像
112-10 你咋不想走了呢
112-11 夥計,要出發了
112-12 沙漠之舟
112-13 每天早上都要捆駱駝,晚上再卸下來
112-14 好不容易纔有個藍天
112-15 欄杆
112-16 頑強的胡楊
112-17 大漠精靈
112-18 這遺址有年頭了
112-19 歲月滄桑
112-20 千年才倒
112-21 屋
112-22 並行
112-23 原始胡楊林
112-24 頑強
112-25 曾經有人煙
112-26 鐵骨錚錚的樹幹
112-27 見到這破鐵捅讓我覺得好親切
112-28 龍盤虎踞
112-29 生命力
112-30 午休吃饢二十分鐘
112-31 駝餐
112-32 駝工依不拉音蓋的小屋,夏季放牧最遠的地方
112-33 回頭是岸
112-34 唯一的“腐敗”宿營地
第六天(08年1月13日)<發圖30P>
今天出發最早,11點05分就開始走了。中午休息點(GPS定位:38°55.863N 82°16.363E 海拔1109M),下午5點15分左右跨過北緯39度線,到營地快6點,近7小時徒步三十公里路程(直線23公里)。宿營地(GPS定位:39°01.299N 82°18.988E 海拔1106M)。最值得高興的事,是在營地北面500米處找到一個3米X6米的大水坑,據說是中國石油勘探隊遺留下來的。那坑裡水結冰有30多公分厚,抱着極大希望,趕忙鑿開冰面把所有駱駝牽過去喝水。沒想到那水太鹹了,含有大量鹽鹼成分,駱駝只少許喝了點就回來了。天黑巡查時發現有幾匹駱駝不見了,都去尋找致使晚餐的羊肉湯都煮糊了。找回駱駝大家依舊把帶有焦味的湯喝光了。
附註:
1、沙漠地下水------塔克拉瑪干沙漠,系暖溫帶乾旱沙漠,酷暑最高溫度達67.2℃,晝夜溫差達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過80毫米,最底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發量高達2500-3400毫米。全年有三分之一是風沙日,大風風速每秒達300米。由於整個沙漠受西北和南北兩個盛行風向的交叉影響,風沙活動十分頻繁而劇烈,流動沙丘佔80%以上。據測算低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動約20米,近一千年來,整個沙漠向南伸延了約100公里。絲路古道南道的精絕、小宛、戎盧、圩彌、渠樂、樓蘭等古代城鎮和許多村落都被流沙所湮沒。沙漠地區地下水的成因:1.幹早沙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是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在很早以前就形成的。如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在遠古曾經經歷過降水豐沛、氣候溼潤的時期。雨水、河水的下滲形成了豐富的地下水。我國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在一億年以前曾經是淡水湖泊,往後隨着氣候的變遷,湖水開始乾涸,進而形成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但在地下形成了豐富的地下水資源。2.在乾旱的氣候條件下,沙漠地區的地下水,由沙面的緩慢蒸發和沙生植物根系的吸收而不斷有所消耗。再通過地面流水(來自山區冰雪融化、山區降水)、當地降水(爲數很少)地下徑流的運移而不斷有所補充。這樣就使乾旱沙漠地區的地下水,保持着一定數量上的平衡。
2、沙漠之舟------駱駝是偶蹄目駱駝科駱駝屬兩種大型反芻哺乳動物的統稱,分單峰駝和雙峰駝。單峰駝只有一個駝峰,雙峰駝又稱大夏駝,有兩個駝峰。駱駝四肢長,足柔軟、寬大,適於在沙上或雪上行走。胸部及膝部有角質墊,跪臥時用以支撐身體。奔跑時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步態,同側的前後肢同時移動。具有兩排睫毛以保護眼睛,耳孔有毛;鼻孔能閉合,視覺和嗅覺敏銳,這些均有助於適應多風的沙漠和其他不利環境。經過訓練和管理恰當的駱駝性情馴順,但也容易發怒,尤其在發情期。發怒時口噴唾液,並會咬人、踢人,十分危險。駱駝原產於北美,約在4000千萬年前左右。後來其分佈範圍擴大到南美和亞洲,而在其產地則消失了。傳統上駱駝被用作重要的馱畜。雖然雙峰駝行進速度僅爲每小時3至5公里,但能長時間地揹負重物。單峰駝腿更長些,適合人騎坐。駱駝能以稀少的植被中最粗糙的部分爲生,能吃其他動物不吃的多刺植物、灌木枝葉和乾草,但如果有更好的食物,它們也樂意取食,如玉米等。食物豐富時,駱駝將脂肪儲存在駝峰裡,條件惡劣時,即利用這種儲備。駝峰內的脂肪不僅用作營養來源,脂肪氧化又可產生水分,因此駱駝能不食不飲數日。駱駝體內水分丟失緩慢,排尿稀少,脫水量達體重的25%仍無不利影響。駱駝能一口氣喝下100升水,並在數分鐘內恢復丟失的體重。因爲駱駝的這些特性,人們稱它們是沙漠之舟。冬季,駱駝生長出蓬鬆的粗毛,到春天粗毛脫落,身體幾乎裸露,直到新毛開始生長。雌駱駝每產一仔,哺乳期一年。駱駝的壽命爲30至40年。
駱駝的耳朵裡有毛,能阻擋風沙進入;駱駝有雙重眼瞼和濃密的長睫毛,可防止風沙進入眼睛;駱駝的鼻翼還能自由關閉。這些“裝備”使駱駝一點也不怕風沙。沙地軟軟的,人腳踩上去很容易陷入,而駱駝的腳掌扁平,腳下有又厚又軟的肉墊子,這樣的腳掌使駱駝在沙地上行走自如,不會陷入沙中。
配圖說明:
113-01 今天出發最早,11點05分就開始走了
113-02 開心一刻
113-03 沙漠別動隊
113-04 沉重的尋寶人
113-05 艾力每天要騎兩次駱駝
113-06 向南一直走
113-07 沙海之舟
113-08 有空我也牽駱駝走在前面,不過沒人幫我拍攝
113-09 我每天都會關注的一個課題:歷史上克里雅河的走向-----這是發現的古河牀碎片
113-10 正面拍駝隊-----都是背光的
113-11 龜裂
113-12 路過
113-13 歲月痕跡
113-14 時空穿梭
113-15 枯死的胡楊
113-16 標準午餐---饢
113-17 每天途中就歇一次
113-18 快看-----在做什麼
113-19 原來是剪鬍子
113-20 庫爾班有些緊張
113-21 胡楊樹的根-----居然能延伸幾十米長
113-22 古河牀
113-23 大碎片
113-24 途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禮拜
113-25 我不敢靠近------在遠處用長焦拍攝
113-26 虔誠
113-27 偶爾見藍天
113-28 尋寶人的裝備
113-29 最值得高興的事,是在營地北面500米處找到一個3米X6米的大水坑,據說是中國石油勘探隊遺留下來的
113-30 沒想到那水太鹹了,含有大量鹽鹼成分,駱駝只少許喝了點就回來了
第七天(08年1月14日)<發圖27P>
今天開始有點適應在大沙漠裡徒步了。全天走了六個半小時近30公里(直線22.5公里)。一路上古河道大都被沙漠掩埋了,偶爾也能見到零星的古河牀遺蹟。沿途胡楊林日漸稀少,並出現有大片的死樹林。每天氣溫在0°c到零下15°c左右。這幾天晚上主要娛樂活動是鬥地主,克里雅式的4人打,我是儘量參加以利多溝通。中午休息點(GPS定位:39°06.431N 82°20.640E 海拔1097M),宿營地(GPS定位:39°13.124N 82°22.876E 海拔1077M)。
附註:
胡楊樹-------號稱“世界蒼天壽星”,是一種生命力極頑強的原始樹種,素被人類譽爲抗擊沙漠的勇士。樹身高達20多米。鐵幹虯樹,龍盤虎踞,好不壯美,且有層層綠葉,形狀各異或葉圓似卵,或狀態如柳葉,層層疊疊,密不透風。走進胡楊林,撲面而來是一種原始的氣息,會讓你感受到一種原始生命的律動。那磅礴向上的氣勢,向你展示着不屈不撓的精神,那鬼斧神工般的形態,更使你感到大自然的壯美。千百年來,它們以頑強的意志抗擊着沙漠的侵蝕。讓人驚歎的是,這些鐵骨錚錚的樹幹,形狀千姿百態,有的似鯤鵬展翅,有的象駿馬揚蹄,還有的如纖纖少女。簡直就是一座天然藝術宮殿。有詩寫道:“矮如龍蛇數變形,蹲如熊虎踞高崗。嬉如神狐九尾,獰如夜叉牙爪張。” 胡楊林 之美,由此詩可略見一斑。胡楊是第三紀殘餘的古老樹種,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胡楊生長期漫長,由於風沙和乾旱的影響,很多胡楊樹造型奇特、詭異。由於它具有驚人的抗乾旱、御風沙、耐鹽鹼的能力,能頑強地生存繁衍於沙漠之中,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說法。
胡楊是新疆荒漠和沙地上唯一能天然成林的樹種,主要分佈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周圍,以塔里木河、葉爾羌河和和田河兩岸以及塔里木盆地南緣許多河流的下游最爲集中,形成千裡“綠色走廊”。據調查,塔里木盆地現保存有胡楊林20 多萬公頃,木材蓄積量大約460 多萬立方米,是當今世界胡楊林的集中分佈區。胡楊是一種“沙漠英雄樹”--胡楊林天然喬木,樹幹通直,樹葉奇特,生長在幼樹嫩枝上的葉片狹長如柳,大樹老枝條上的葉卻圓潤如楊,葉子邊緣還有很多缺口,又有點像楓葉,故它又有“變葉楊” “異葉楊”之稱。胡楊能生長在高度鹽漬化的土壤上,原因是胡楊的細胞透水性較一般植物強,它從主根、側根、軀幹、樹皮到葉片都能吸收很多的鹽分,並能通過莖葉的泌腺排泄鹽分,當體內鹽分積累過多時,它便能從樹幹的節疤和裂口處將多餘的鹽分自動排泄出去,形成白色或淡黃色的塊狀結晶,稱“胡楊淚”,俗稱“胡楊鹼”。當地居民用來發面蒸饅頭,因爲它的主要成分是小蘇打,其鹼的純度高達57%~71%。除供食用外,胡楊鹼還可制肥皂,也可用作羅布麻脫膠、製革脫脂的原料。一棵成年大樹每年能排出數十千克的鹽鹼,胡楊堪稱“拔鹽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
胡楊雖然生長在極旱荒漠區,但骨子裡卻充滿對水的渴望。儘管爲適應乾旱環境,它做了許多改變,例如葉革質化、枝上長毛,甚至幼樹葉如柳葉,以減少水分的蒸發,因而有“異葉楊”之名。然而,作爲一棵大樹,還是需要相應水分維持生存。因此,在生態型上,它還是中生植物,即介於水生和旱生的中間類型。那麼,它需要的水從哪裡來呢?原來,它是一類跟着水走的植物,沙漠河流流向哪裡,它就跟隨到哪裡。而沙漠河流的變遷又相當頻繁,於是,胡楊在沙漠中處處留下了曾駐足的痕跡。靠着根系的保障,只要地下水位不低於4米,它依然能生活得很自在;在地下水位跌到6—9米後,它只能強展歡顏、萎靡不振了;地下水位再低下去,它就只能辭別塵世。所以,在沙漠中只要看到成列的或鮮或乾的胡楊,就能判斷這裡曾經有水流過。正因爲如此,有人將胡楊稱爲“不負責任的母親”,它隨處留下子孫,卻不顧它們的死活。其實,這也是一種對環境制約的無奈。
配圖說明:
114-01 每天上午最大的工程就是捆駱駝了
114-02 整裝待發
114-03 向天歌
114-04 猜猜它在做什麼?
114-05 途中唯一的一組兇悍片-------駱駝打哈欠
114-06 晨光"金蛋"
114-07 有藍天真不容易
114-08 我常常掉隊------最好聽的就是遠方駝鈴聲了
114-09 依稀可見的古河道
114-10 胡楊與流沙
114-11 藍天·白雲·大漠·胡楊------鬥士
114-12 沙浪
114-13 扭動
114-14 足跡
114-15 沙漠脊樑
114-16 臥
114-17 藍天·白雲·大漠·胡楊------傲立
114-18 藍天·白雲·大漠·胡楊------風雨欲來
114-19 藍天·白雲·大漠·胡楊------人類遺蹟
114-20 空心
114-21 穿行在蠻荒之中
114-22 新見古河牀碎片
114-23 藍天·白雲·大漠·胡楊------哪怕雲蓋頭
114-24 藍天·白雲·大漠·胡楊------寧折不倒
114-25 藍天·白雲·大漠·胡楊------頑強不息
114-26 拱形門
114-27 根山------沙漠植物與根系之比可達1:20
第八天(08年1月15日)<發圖40P>
出發我先走,在駝隊前面500多米帶路,沒人時亂唱一句:“一個人走在沙漠裡......”,有點悲壯的感覺。中午時分發現第二個水坑,馬上用GPS定位:39°14.819N 82°25.306E 海拔1074M。大家用鎬頭在冰面上鑿開一個洞,一嘗還是鹹的水,把駱駝牽來勉強喝了一點。路上總共見到兩個野駱駝的頭骨,不知何時死的。還經過一處古木屋架子,一問才知道大概有幾百年歷史了。每天早上和中午簡單吃點,晚上做一餐飯,也是我們企盼的的時刻。今天走了近六小時,大約25公里(直線18.5公里)。晚餐拌麪。
中午休息點(GPS定位:39°16.672N 82°25.557E 海拔1078M),宿營地(GPS定位:39°21.958N 82°28.381E 海拔1066M)。
附註:
1、野駱駝------野駱駝是十分珍稀的野生動物,現在全世界上只有800多隻,數量比大熊貓還要稀少。野駱駝的正式名稱叫野生雙峰駝(Bactrian),世界上僅存於塔里木盆地東部,塔克拉瑪干沙漠裡,以羅布泊爲中心,東起玉門關,西到和田河,北到鄯善沙漠,南止阿爾金山北麓的廣闊荒漠沙地地帶。這一地區,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地面水源奇缺,植物稀少,其他動物很罕見,更無猛獸威脅,野駱駝以它獨特的適應乾旱環境的能力,生活在這裡。國際自然保護組織已經把野駱駝列爲極度瀕危物種。
野駱駝屬偶蹄目駝科,爲食草動物,身軀高大,頭較小,耳短小,上脣分瓣似兔脣,背有雙峰,尾短,四肢細長。成年公駝肩高1.8-2.1米,體長3-4米,重達1.5噸,雌駝也在1噸以上。雌駝懷孕期爲12個月又13天左右,多爲1仔。野駝15峰左右一羣,偶爾可見幾十峰一羣,每羣由一峰成年公駝和一些母駝及未成年的仔駝組成。野駝受驚時,奔跑速度可達70千米/小時。它有寬闊的墊狀足掌,適於沙漠行走;有雙重眼瞼,鼻孔有能活動的瓣膜,能阻擋風暴揚沙;有豐富的淡棕色體毛,既可禦寒,夏季又不完全脫落,還可抵擋烈日暴曬,因此能適應晝夜溫差極大、多風沙而極端乾旱的氣候條件。它愛吃鹽生植物,如駱駝刺,鹽穗木、豬毛菜、梭梭、羅布麻等。它的脖子長而彎曲,也可吃到胡楊、沙棗的樹葉。它的耐飢餓能力很強,背部有兩個脂肪瘤的駝峰,血液有抗脫水功能,所以一二十日不吃不喝,照舊活動。喜飲鹹水。家駱駝是由野駝長期馴化來的。由幹生活條件好,它的四肢短,駝峰比野駝的大,頭骨較短,耐飢渴能力仍很強。能在沙漠中長途跋涉,馱運貨物,被人們稱爲“沙漠之舟”。
(摘錄)接觸野駱駝-----野駱駝是家駱駝的祖先,甘肅河西走廊,古時是野駱駝分佈區,但由於人類活動的干擾,我在幼時已聽不到關於野駱駝的故事,直到以後看到斯文·赫定的《我的探險生涯》,才知野駱駝的存在。1962年我在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畢業後,到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工作,得知在1960年前後的困難時期,尉犁東合塘的農民,曾在塔里木東北部獵殺了34頭野駱駝,使我十分震驚,就萌發了關注野駱駝的、心願。我國對野駱駝最早的文獻記載,是500多年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後就是中科院新疆綜合考察隊錢燕文等人1965年編著的《新疆南部的鳥獸》一書,書中只有幾句話,因爲條件所限,他們也沒有見過野駱駝。1980年,我有機會到尉犁工作,專門到東合塘找到了當地的一位老獵人,他說他的祖父在30年前的夏天在克里雅河下游沼澤地帶見到過二三百頭的大羣野駱駝,冬天這些野駱駝便遷移到塔里木河南岸尉犁一帶。有野駱駝的地方大都沒有路,需騎2—3天馬。當時有心想跑一趟,可因時間不夠而作罷,現在想起來還有點遺憾。那時我的主要目的是宣傳保護野駱駝,林業部門也已出臺了罰款規定,獵人表示,他們再也不敢打了!1983年,我在參加和田河科學考察中,在中游地段發現了一具自然死亡的野駱駝骨架,從而將塔克拉瑪干野駱駝分佈區的範圍從克里雅河下游擴大到和田河沿岸,說明這種荒漠動物的分佈是十分廣泛的。1988年,中、美、加合作進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的考察中,在保護區中部的阿奇克湖南岸發現3具野駱駝屍骨,說明在20多年前,這裡還有野駱駝分佈。1994年,我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簡?海爾先生合作,共同考察研究野駱駝。從1995年春至1999年,曾4次組織考察隊,對我國也是世界上僅有的四個野駱駝殘存分佈區進行了全面的考察,並先後6次進入羅布泊無人區,行程3.6萬多公里,基本上摸清了野駱駝在我國的分佈、數量、遷徙規律、主要生態習性及保護現狀。
{相關鏈接“中國廣播網新疆分網”《尋找野駱駝》http://www.cnr.cn/xjfw/tndbxjr/yjjy/200701/t20070122_504382962.html}
2、新疆拌麪-------新疆拌麪是我國麪條家族中一個成員,因其製法獨特,並拌以菜食而得名。屬清真食品,爲維,回,哈,漢等民族所喜食。新疆拌麪作爲一種先煮製成熟後再炒菜拌制而食的麪食品種,已有很久的歷史,它本身的發展就反映出維吾爾族人從牧業生產到農業生產的一個轉化過程。因此有很長的歷史淵源。從科學飲食觀上而言,新疆拌麪屬菜面合一性食品,以麪食爲主、菜食爲輔,且菜可葷可素,口味也可隨客人的口味而定,此食品非常適宜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在新疆,拌麪是一種人人會做且喜食的風味佳餚。新疆拌麪發展到目前爲止,也已成爲一種系列化的品種,如:羊肉拌麪、雞蛋拌麪、酸菜拌麪、過油肉拌麪、碎肉拌麪、牛肉拌麪、雞肉拌麪、土豆絲拌麪等許許多多的品種。一般品種的變化是麪條拉制和煮制方法都一樣,主要是輔助菜上的變化,符合拌麪要求,略帶湯汁的各種清真菜都可以作爲拌麪的菜。品嚐拌麪時,一般將菜覆於面上,食用前先用筷子將面與菜拌和一下,使麪條吸收一部分湯汁,然後用筷子挑着食用,則麪條更加有味。另一種食法是將菜單獨盛於小盤內,與面同時上桌,邊食菜邊食麪,也另有一番風味。
配圖說明:
115-01 寧彎不折腰
115-02 發現一具野駱駝屍骨
115-03 視而不見
115-04 野駱駝的頭骨
115-05 我沒拍到活的野駱駝,這是網上搜來的一張圖片
115-06 路
115-07 唯一的沙漠乾屍
115-08 不知是什麼鳥
115-09 發現第二個水坑
115-10 望穿秋水
115-11 爲什麼它不喜歡喝呢?
115-12 這水坑還不小
115-13 求你了------就喝一口
115-14 又發現一個野駱駝頭骨
115-15 有些年頭了
115-16 繞行
115-17 一定要找到能喝的水
115-18 買託合提
115-19 找水難啊
115-20 每天都要趕路
115-21 枯樹
115-22 斷頭胡楊
115-23 盼春
115-24 舞爪
115-25 獨立寒秋
115-26 大漠中的古河牀
115-27 天高雲淡
115-28 空心胡楊
115-29 曠
115-30 大漠
115-31 沙漠掩埋了克里雅河
115-32 雲
115-33 古河牀的大碎片
115-34 古木屋架子
115-35 大概有幾百年歷史了
115-36 彎
115-37 永恆
115-38 落日胡楊
115-39 夕陽
115-40 唯一的落日晚霞
第九天(08年1月16日)<發圖34P>
今天走的最少,才14公里左右(直線11公里)。駝工們經過半天的全力勘察,終於找到一處合適的挖水點,七個人輪流挖了三個多小時(GPS定位於:39°27.141N 82°31.797E 海拔1048M)。挖的坑二米多見方,挖出了近九個立方米的沙子,到二米多深就見水了。看着沙子裡面慢慢滲出的水,大家別提多高興了,一嘗居然不鹹,打上水後駱駝一會兒就喝了一桶。看着駱駝們一桶一桶地喝水,終於能讓我鬆了一口氣。晚餐是熱砂烤“庫麥其”,直徑有35公分的大餅,每人切一塊配牛肉湯。克里雅的“七大怪”之一----第四怪:饢中帶餡,就是指的“庫麥其”。中午休息點(GPS定位:39°26.379N 82°31.132E 海拔1056M),宿營地(39°27.218N 82°31.878E 海拔1057M)。
第十天(08年1月17日) <發圖4P>
每天大多9點前起牀,做飯吃飯一小時,捆駱駝一小時,11點多出發,至14點多休息吃午飯,下午再走三
小時多,18點扎營卸駱駝約15分鐘,生火做飯,吃完飯也將21點了。今天走了約26公里左右(直線20公里
),距離目的地沙雅縣直線還有180公里。中午休息點(GPS定位:39°31.703N 82°33.494E 海拔
1045M),宿營地(39°36.892N 82°37.651E 海拔1036M)。天氣不太好,陰沉沉的,幾乎是最黑暗的
一天,只拍了幾張照片。原來都是露天睡在沙漠裡,晚上22點前後,天上忽然飄起了小雪珠,然後越下越大,大家趕忙起來搭帳篷。我很驚訝,大沙漠中心腹地竟然也會下雪?真是百年不遇!
附註:
沙坑庫麥其-------晚上盡是溫暖的夢境。第二天,天矇矇亮,院子中就有了動靜。原來是司馬義的兒子在院子裡挖了個沙坑,又用紅柳枝點起了熊熊大火。大清早,幹嗎在院子裡生火?走進司馬義全家住的簡易屋子才發現,原來主人是要爲我們做這裡最有特色的“庫麥其”。屋內地上放着一盆拌好的餡,裡面是上好的羊肉丁加皮芽子和作料。女主人和女兒一起將不知何時準備的發麪,擀成鍋蓋大小的兩個麪餅,又把肉餡嚴實地包裹在麪餅間。此時,院裡的大火已熄滅,變成滾熱的草木灰。母女倆將大面餅徑直放入灰裡,並用周圍的炭灰埋上,最後用沙子在上面覆蓋了厚厚一層。這一切看得我們眼睛直勾勾地,張着嘴巴說不出話。據司馬義介紹,千百年來,他們這些沙漠居民家裡沒有鍋,就用這種炭燒沙埋的方式烹製各種食物,除了庫麥其,還有烤饢、燜羊肚子肉等。過去,庫麥其是主食,人少烤小餅,人多烤大餅。現在,庫麥其只在重大節日或來了客人時才做。大約半個鐘頭,翹首以待的庫麥其出爐了,從沙中一扒出這個熱乎乎的傢伙,鼻子前就升騰起一股麥香,麪餅表面竟然沒有燒黑。女兒捧着庫麥其,司馬義走上前莊重地俯身,認真地將庫麥其表面剩餘的草木灰和沙子吹掉。當老人的白鬚順着氣息在庫麥其上方抖動,我們突然覺得是否吃到美食已不重要,這份情誼足以慰藉心靈。在炕上,每人拿起一塊香噴噴的庫麥其,一咬,外殼焦脆裹着麥香,裡面的羊肉香嫩無比。沙子裡能烤出如此美食,實在是太神奇了!
{摘錄自《“米蘭古國”的沙坑庫麥其的溫度》天山網http://www.tianshannet.com.cn/travel/content/2007-08/21/content_2143683.htm}
配圖說明:
116-01 早晨
116-02 朝霞
116-03 駝隊
116-04 生命
116-05 胡楊·藍天·白雲(Lomo系列)
116-06 胡楊·藍天·白雲(Lomo系列)
116-07 胡楊·藍天·白雲(Lomo系列)
116-08 胡楊·藍天·白雲(Lomo系列)
116-09 胡楊·藍天·白雲(Lomo系列)
116-10 胡楊·藍天·白雲(Lomo系列)
116-11 胡楊·藍天·白雲(Lomo系列)
116-12 胡楊·藍天·白雲(Lomo系列)
116-13 胡楊·藍天·白雲(Lomo系列)
116-14 胡楊·藍天·白雲(Lomo系列)
116-15 胡楊·藍天·白雲(Lomo系列)
116-16 胡楊·藍天·白雲(Lomo系列)
116-17 胡楊·藍天·白雲(Lomo系列)
116-18 胡楊·藍天·白雲(Lomo系列)
116-19 胡楊·藍天·白雲(Lomo系列)
116-20 大漠之門一
116-21 胡楊·藍天·白雲(Lomo系列)
116-22 大漠之門二
116-23 胡楊·藍天·白雲(Lomo系列)
116-24 隊伍
116-25 駝工們經過半天的全力勘察,終於找到一處合適的挖水點
116-26 依不拉音很能幹
116-27 我也出了把力
116-28 這水真好喝
116-29 值得懷念的一個沙漠水坑
116-30 庫爾班
116-31 煮湯
116-32 製作"庫麥其"
116-33 埋在燒熱的沙子裡
116-34 烤熟的"庫麥其"
117-01 昏暗的一天(晚上開始下雪)
117-02 古河牀、上古河牀以及太上古河牀
117-03 又一根山
117-04 還是胡楊
第十一天(08年1月18日)<發圖47P>
早上起來一看,沙漠裡白茫茫一片。據駝工說,在沙漠深處下大雪十分罕見,百年不遇,我們能碰到這奇景非常幸運。下午五點左右,我發現遠處有個建築物。抱着幾分好奇,還有許多幻想,我離開駝隊,獨自一個人向那裡走過去。大約走了半個多小時,來到跟前一看,是一座鋼鐵的圓形屋子,裡面有一口中石油的油井。根據旁邊油桶的破損情況,早已廢棄多年了。馬上用GPS定位:39°44.322N 82°41.959E 海拔1026M。中午休息點(GPS定位:39°40.842N 82°40.617E 海拔1034M),宿營地(39°47.242N 82°43.821E 海拔1014M)。
附註:
1、《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雪覆面積、深度創歷史極值》-------記者1日從位於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心的塔中國家氣象觀測臺瞭解到,從1月17日持續到27日的降雪,使“死亡之海”出現雪覆蓋面積、雪深度、最低氣溫三項歷史極值。 塔中國家氣象觀測臺提供的數據顯示,此次降雪從17日下午開始,18、19、20日雪量較大,至27日都是持續降雪天氣,使我國最乾旱、面積最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平均積雪深度超過4釐米。持續的降雪天氣導致大漠溫度急劇下降,最低溫度突破歷史極值達到零下32攝氏度。 “這次天氣過程創造了‘死亡之海’自1996年有氣象觀測數據以來降雪量最大、覆蓋面積最廣、溫度最低三項歷史極值。”塔中國家氣象觀測臺觀測員吳新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新疆氣象局衛星接收和處理系統的監測數據也證實,覆蓋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上的雪量突破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新疆有衛星遙感監測數據以來的極值。 衛星監測數據還顯示,目前新疆南部地區積雪面積約75萬平方公里,其積雪覆蓋面積之大、積雪之深尤爲罕見,其中深度超過10釐米的積雪面積約44萬平方公里。 雖然這兩天沙漠雪後天晴,豔陽高照,但積雪並未融化。至1日,“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積雪深度依舊超過3釐米。吳新萍告訴記者,“此次積雪持續時間之長也超過歷史紀錄!” 目前,大雪覆蓋下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心區域的凍土深度已達65釐米,日平均最高溫度也只有零下12.5攝氏度,氣象觀測人員擔心,這樣的持續低溫會對中國第一條沙漠公路綠化帶及塔中油田的沙漠植物園中的植被安全越冬造成不利影響。 今年1月15日至26日,新疆南部遭遇歷史上罕見的大範圍持續性降雪天氣,使得南疆降雪量異常偏多,有21個測站的累計降水量超過6毫米,達到大量,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阿克蘇地區的積雪面積偏多三至七成,和田地區更是偏多1倍,南疆農牧區均被積雪覆蓋。這次天氣過程使南疆盆地及哈密地區的日最低氣溫普遍下降到-20℃以下。(記者 毛詠)
(相關鏈接http://www.022net.com/2008/2-1/485664112366448.html)
2、油井------爲開採石油,按油田開發規劃的布井系統所鑽的孔眼,石油由井底上升到井口的通道。油井是通過鑽井方法鑽成的孔眼。一般油井在鑽達油層後,下入油層套管,並在套管與井壁間的環形空間注入油井水泥,以維護井壁和封閉油、氣、水層,後按油田開發的要求用射孔槍射開油層,形成通道,下入油管,用適宜的誘流方法,將石油由油井井底上升到井口。(百度知道)
配圖說明:
118-01 早上起來一看,沙漠裡白茫茫一片
118-02 怕冷的艾力
118-03 常規早餐
118-04 艾力
118-05 在沙漠深處下大雪十分罕見
118-06 凝望
118-07 開始整理東西
118-08 飼料
118-09 天氣灰暗
118-10 腳印
118-11 雪中捆駱駝
118-12 雪中胡楊
118-13 大漠飄雪
118-14 大漠飄雪
118-15 大漠飄雪
118-16 大漠飄雪
118-17 大漠飄雪
118-18 大漠飄雪
118-19 大漠飄雪
118-20 遠去的駝隊
118-21 彎
118-22 痕跡
118-23 駝工走累了
118-24 雪後偶爾出太陽
118-25 沙紋
118-26 新枝
118-27 雪海沙浪胡楊樹
118-28 豎紋絡
118-29 陽坡的雪化了
118-30 林中
118-31 錐子
118-32 波濤洶洶
118-33 又見古代河牀
118-34 沙浪雪海
118-35 雪中碎片
118-36 水中日
118-37 組合
118-38 我發現遠處有個建築物
118-39 抱着幾分好奇,還有許多幻想,我離開駝隊,獨自一個人向那裡走過去
118-40 破爛不堪的油桶也能讓我高興一陣子
118-41 大約走了半個多小時,來到跟前一看,是一座鋼鐵的圓形屋子
118-42 裡面的牌子
118-43 一口油井
118-44 根據旁邊油桶的破損情況,早已廢棄多年了
118-45 變形的桶
118-46 告別這唯一的鐵屋
118-47 流金歲月
第十二天(08年1月19日)<發圖33P>
昨晚繼續下了一夜的雪。依舊白茫茫一片,像雪山了。我的揹包裡裝有攝影和攝像器材,以及水、食物與衣服等,大概有12公斤。每天除了要走近30公里的路外,還要抽空拍照,光線好的時候就忘了趕路只顧照相了,而駝隊已走好遠了。最遠一次離駝隊有5公里多。維族人認爲大沙漠很神秘,怕我一個人會出事,也常派人去找我,後來也習慣我一人落在後面了。十多天來,大家都在騎駱駝,只有我一直在堅持全程徒步,確實累也是一種鍛鍊,後面還有六、七天就要到塔里木河了,不知我是否能堅持下去,希望能。全天走了26公里左右(直線17.3公里)。中午休息點(GPS定位:39°51.791N 82°45.446E 海拔1003M),宿營地(39°56.887N 82°44.855E 海拔 995M)。
附註:
沙漠裡的奇怪現象------古代親身到過沙漠的人,如晉僧法顯、唐僧玄奘,統把沙漠說得十分可怕,人們對它也就產生了深刻的印象。晉法 顯著<佛國記)說,沙漠有很多惡鬼和火熱的風,人一遇見 就要死亡。沙漠是這樣荒涼,空中看不見一隻飛鳥,地上看 不到一隻走獸。舉目遠看淨是沙,弄得人認不出路,只是循着死人死馬的骨頭向前走。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二也 說,東行人大流沙,沙被風吹永遠流動着,過去人馬走踏的腳印,不久就爲沙所蓋,所以人多迷路。
沙漠真像法顯和玄奘所說的那麼可怕麼? 解放以來,我們的地質部、石油部、中國科學院的工作人員已經好幾次橫 穿新疆塔克拉馬干大戈壁,並沒有什麼鬼怪離奇的東西阻擋 了他們的進行,這是什麼緣故呢? 試想法顯出發時,只有七個和尚結隊同行,而走了不久,就有人不勝其苦開了小差,有人病死途中,最後只留下 他一人。唐玄奘也是單槍匹馬深人大戈壁,所謂孫行者、豬 八戒、沙和尚等隨從人員,那是《西遊記)小說中的神話人物。那時既無大隊駱駝帶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來,更談不到 汽車和飛機來支援,當然就十分困苦了。
沙漠裡真有魔鬼嗎? 在那時人們的知識水平看起來,確像是有魔鬼在作怪。但是人們掌握了自然規律以後,便可把 這種光怪陸離的現象說清楚。光怪陸離的現象在大戈壁夏天 日中是常見的事。當人們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時候,忽然看見 一個很大的湖,裡面蓄着碧蘭的清水。看來並不很遠,但當 人們歡天喜地似的向湖面奔去的時候,這蔚蘭的湖卻總有那麼一個距離,所謂“可望而不可即”。阿拉伯人是對沙漠廣 有經驗的民族,阿拉伯語文中稱這一現象爲“魔鬼的海”。這一魔鬼的法寶到了19世紀的初葉,才被法國數學家和水 利工程師孟奇所戳穿。孟奇隨拿破崙所領軍隊到埃及去和英 國爭奪殖民地,當時法國士兵在沙漠中見到這“魔鬼的海” 極爲驚奇,就去問孟奇。孟奇深深思考以後,便指出這是因 爲沙漠中地面被太陽曬得酷熱,貼近地面一層空氣溫度就比 上面一兩米的溫度高許多。這樣由於光線折光和反射的影 響,人們產生了一種錯覺,空中的喬木看來像倒栽在地上, 蔚蘭的天空,倒影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萬頃的湖面了。若 是近地面的空氣溫度下面低而上層高,短距離內相差七到八 度,像平直的海邊地區有時所遇見的那樣,那便可把地平線 尋常所見不到的島嶼、人物統統倒映到天空中,成爲空中樓 閣,又叫海市蜃樓。中國向來形容這類現象爲“光怪陸離” 四個字,是確有道理的。 、
在沙漠裡不但光線會作怪,聲音也會作怪。唐玄奘相信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們,卻也還有相信的。羣衆把會發生聲音的沙地稱爲“鳴沙”。在現在寧 夏自治區中衛縣靠黃河有一個地方名叫鳴沙山,即在今日沙 坡頭地方,科學院和鐵道部等機關在此設有一個治沙站。站 後面便是騰格裡沙漠。沙漠在此處已緊逼黃河河岸,沙高約 100米,沙坡而南座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此沙 向來是人們崇拜的對象,據說,每逢夏季端陽節,男男女女 便在山上聚會,然後紛紛順着山坡翻滾下來。這時候沙便發 生轟隆的巨響,像打雷一樣。兩年前我和五六個同志曾經走 到這鳴沙山頂上慢慢滾下來,果然聽到隆隆之聲,好像遠處 車在行走似的。據蘇聯專家彼得洛夫的意見,只要沙漠面 部的沙子是細沙而乾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陽曬得火熱 後,經風的吹拂或人馬的走動,沙粒移動摩擦起來便會發出聲音,這便是鳴沙。
配圖說明:
119-01 晨
119-02 枝頭
119-03 上路
119-04 野兔的腳印
119-05 邁
119-06 小胡楊
119-07 駝隊走挺遠了
119-08 雪後胡楊
119-09 立
119-10 兩行腳印
119-11 並行
119-12 雪海中的胡楊樹
119-13 雪海中的胡楊樹
119-14 雪海中的胡楊樹
119-15 雪海中的胡楊樹
119-16 遠方的駱駝
119-17 沙紅柳和路
119-18 駝隊的走過的路
119-19 彎彎繞
119-20 分明
119-21 路
119-22 路
119-23 古河牀
119-24 路
119-25 好大一河牀碎片
119-26 上
119-27 塌陷的古河牀
119-28 都在騎駱駝
119-29 罕見的獨生蘆葦
119-30 駝隊與河牀
119-31 沙紅柳
119-32 兼程
119-33 白白茫茫真乾淨
第十三天(08年1月20日)<發圖27P>
已經第三天走在大沙漠的雪地裡,這在以前可是做夢都想不到的奇事。沿途看不到胡楊樹已有二、三天了,偶爾見到沙漠紅柳-------類似灌木叢的沙漠植物。今天中午一點二十分鐘左右跨過北緯40度線。帶的生活用水早已凍成實心大冰塊,每天到營地都要用鎬頭和斧子把它砸開,敲成小塊從桶裡拿出來再化成水。我也曾自告奮勇用鎬頭去砸冰,沒想到這也是技術活,一不小心我把那水桶鑿了個洞,好在帶的桶多。這幾天氣溫大體在-5°C至-20°C間。全天走了近八小時約30公里(直線距離21.5公里)。中午休息點(GPS定位:40°01.398N 82°45.819E 海拔 994M),宿營地(40°08.113N 82°48.518E 海拔 981M)。
附註:
沙漠紅柳-------紅柳又叫多枝檉柳,是我國西北沙漠地區最爲常見的植物之一。紅柳爲小喬木或灌木,樹高通常2-3米,也有高達6米的。紅柳分枝很多,小枝紅棕色或紫紅色,細弱似柳。葉子鱗片狀,很小,只有0.5-2毫米長。許多紫紅或粉紅色的總狀花序集生於當年生枝條,組成一個大型的圓錐花序。果實爲蒴果,三角狀圓錐形,成熟後3瓣裂,從裡面釋放出頂端具束毛的種子。紅柳廣泛分佈於內蒙古及西北沙漠地區,東北、山東沿海也有。多生於內陸河漫灘、湖盆邊緣、固定沙丘、丘間低地、戈壁灘及鹽漬化的土壤上。紅柳根系發達,能從很深的地下吸取水分,且紅柳枝條上易於生成不定根,而枝條不斷向上生長,所以紅柳不怕沙埋;紅柳葉子退化得很細小,減少了體內的水分蒸發,所以更不怕乾旱;而且枝葉能分泌鹽分,所以對於鹽鹼也不怕。紅柳的種子象蒲公英一樣借風飄落,天然下種,落到潮溼的地方就能很快發芽,形成大片叢林。紅柳能夠在沙漠中頑強地同風沙抗爭,一叢紅柳,一年能阻滯上噸的風沙;在鹽鹼沙灘,一株紅柳就是一處風景,沙地因紅柳而添姿采。紅柳類植物的花期早、花期長,有的一年開多次花。花粉紅色,一串串一穗穗,煞是好看。在沙區的居民點,人們最喜歡選擇紅柳作爲綠化美化樹種。紅柳類植物還是鹼地一寶。紅柳嫩枝、葉是羊、驢、駱駝的良好飼料。嫩枝含鞣質,也可以提取栲膠。枝條供編織,能做成各種實用的筐簍。紅柳枝葉入藥,有解熱透疹,祛風利溼之功效。在民間,小孩出了麻疹,老人找一些紅柳枝條,水煎液給小孩服下,疹子就可以發透。紅柳根部經常寄生的肉蓯蓉也是著名的中藥。
清朝大學者紀曉嵐流放新疆時曾寫詩讚紅柳:“依依紅柳滿灘沙,顏色何曾似絳霞”。詩人施補華這樣描寫紅柳:“蕭蕭迎馬白楊樹,的的嬌人紅柳花”! 紅柳極耐鹽鹼,是極少數能在沙漠中存活的植物,也是人們賴以抵擋風沙、蓋房、編織、取暖的植物。每年春夏秋季節,盛開的紅柳花綻放出焰火般的色彩,在荒無人煙的沙漠中異常美麗。 紅柳落地生根,四海爲家,沐浴着燦爛的陽光,吸吮着大地的養分,默默地成長壯大,對環境從不苛求。無論戈壁、荒漠、沙地、鹽鹼地、河灘地,直至山邊河岸,都有它們的足跡。 紅柳的枝條可以用來編制生產生活用的籮筐等,維吾爾農民普遍使用的生產工具--"擡巴子",就是用紅柳條編制的。不少人家還用紅柳條來蓋房。 紅柳還是上等的生活用柴,點火容易,火力旺,燃燒中有股清香味。深受百姓喜愛。尤其是維吾爾人的烤饢,烤全羊等美食更是離不開它,用紅柳烤制的食品,清香可口,有光澤,外觀漂亮。 紅柳的根部還寄生有一種被稱之"沙漠人蔘"的名貴中藥材紅柳大芸.紅柳大芸是寄生於紅柳根部的植物,又稱肉蓯蓉.依靠紅柳供給養料和水分,它在沙質土壤中不見陽光也可以生長。經過人工栽培,紅柳大芸已經成爲新疆且末地區的主要土特產品。 紅柳已經是新疆人心中堅強和美麗的象徵!
配圖說明:
120-01 已經第三天走在大沙漠的雪地裡,這在以前可是做夢都想不到的奇事
120-02 又發現蘆葦
120-03 沙漠中的白色海洋-----波濤洶涌
120-04 沙漠紅柳
120-05 沙漠中的白色海洋-----波濤洶涌
120-06 小路
120-07 駝隊
120-08 沙漠紅柳
120-09 駝隊
120-10 沙漠中的白色海洋-----波濤洶涌
120-11 每個駝工分管五匹駱駝
120-12 沙漠中的白色海洋-----波濤洶涌
120-13 趕路
120-14 沙漠中的白色海洋-----波濤洶涌
120-15 歇一會
120-16 圖案
120-17 張望
120-18 島嶼
120-19 中午休息
120-20 途中
120-21 一枝柳
120-22 信仰
120-23 有啥好樂的
120-24 沙海紅柳
120-25 偶也秀一把
120-26 整理
120-27 冰凌花
第十四天(08年1月21日)<發圖43P>
下雪後的第四天終於出太陽了,凌晨最低氣溫達零下26度,帳篷裡溫度也有零下19度。昨晚最後一頓吃抓飯,大米吃光了,今晚的拌麪也是最後一餐了。僅剩幾斤麪粉和一些饢,看來食物帶的有些不夠。前些天是每天數日子,現在是數公里,再往後終有數步子的時候。今天走了26公里左右(直線18.5公里),離塔里木河流域還有直線70多公里,再堅持一下吧。中午休息點(GPS定位:40°12.598N 82°50.575E 海拔 978M),宿營地(40°18.024N 82°49.595E 海拔 970M)。
附註:
沙漠氣候------ 第一,降雨稀少,氣候乾旱。以我國的沙漠地區爲例,年雨量大部分都在50-100毫米以下,最少的地方還不到10毫米。如位於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東南部的若羌,年雨量僅16.9毫米,而托克遜縣城降雨量更少,只有5.9毫米。 第二,蒸發強、相對溼度小。沙漠氣候因爲經常無雲、風大、日照強、氣溫高、相對溼度小,因此蒸發力非常旺盛。可能蒸發散量約爲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達百倍。空氣中的相對溼度很小,在埃及撒哈拉沙漠常出現2%左右的相對溼度。 第三,多風沙天氣。大風颳起時,滿天黃沙,天昏地暗,流沙遍野;風停後,飛沙落地,形成一條條一排排高低起伏、大小不等的沙丘羣、最高的沙丘可高達400米以上。 第四,冬季寒冷,夏季酷熱,溫度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如我國西北地區的沙漠中,冬季1月份的平均氣溫都在-20℃以下,而夏季7月份的平均氣溫則在26-30℃以上,溫度的年較差高達50℃左右。與年較差相比,沙漠地區的溫度日較差更大。如吐魯番盆地,夏季白天的極端最高溫度曾達到82.3℃,而入夜後溫度又可降至0℃以下,溫度的日較差超過80℃以上。所以,在吐魯番盆地一帶流傳着"朝穿皮襖午穿紗,抱着火爐吃西瓜"的說法。可見,沙漠氣候中的溫度變化,是世界各種氣候中變化最爲劇烈極端的。
配圖說明:
121-01 沙漠朝日
121-02 豪華早餐
121-03 三千年後
121-04 歲月滄桑
121-05 龍頭大哥
121-06 歲月滄桑
121-07 歲月滄桑
121-08 歲月滄桑
121-09 歲月滄桑
121-10 歲月滄桑
121-11 歲月滄桑
121-12 整裝待發
121-13 長長腳印
121-14 沙浪駝隊
121-15 三色荒漠
121-16 沙浪駝隊
121-17 野駝印跡
121-18 沙浪駝隊
121-19 長長腳印
121-20 古代河牀
121-21 途中歇息
121-22 三色荒漠
121-23 沙浪駝隊
121-24 長長腳印
121-25 沙浪駝隊
121-26 長長腳印
121-27 沙浪駝隊
121-28 野駝印跡
121-29 沙浪駝隊
121-30 帶隊駝工
121-31 三色荒漠
121-32 長長腳印
121-33 駱駝天書
121-34 三色荒漠
121-35 沙浪駝隊
121-36 大頭棒槌
121-37 遠望駝隊
121-38 沙浪駝隊
121-39 沙漠紅柳
121-40 沙浪駝隊
121-41 沙漠植物
121-42 途中禮拜
121-43 紅柳斜紋
第十五天(08年1月22日)<50P>
早晨又是冷,帳篷裡只有零下18度。晴天,走了一天雪仍未化光。經過幾個大沙丘近百米高。下午後地勢平了許多,見到大面積的古代河牀,估計遠古這區域是個大湖。今天走了25公里左右(直線18.2公里)。中午休息點(GPS定位:40°22.242N 82°50.738E 海拔 960M),宿營地(40°27.943N 82°49.288E 海拔 958M)。後查看地圖發現這裡是遠古的塔里木河支流,早就斷流了。晚上整理東西時找到一瓶營養快線,已凍成冰嘎噠,用火烤了半個多小時才化開,倒在大碗裡七個人輪流每人兩小口,感覺真是好!
附註:
1、經緯-------本指織物的縱線和橫線,此比喻條理秩序。《左傳》昭二五年:“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疏:“言禮之於天地猶織之有經緯,得經緯相錯乃成文”。元章希賢《道法宗旨圖衍義》捲上:“天道左旋,日月五星順行於四七之間,爲天之經緯。所以起滅四時,生死萬物,皆因梵氣之功,爲天地常行之道”。
2、經緯度------
(1)經線: 連接南北兩極的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線,也稱子午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經線都呈半圓狀且長度相等;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形成一個經線圈;任何一個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分爲兩個半球。
(2)緯線: 在地球儀上,順着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週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相互平行,並與經線垂直,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緯線圈的大小不等,赤道爲最大的緯線圈,從赤道向兩極緯線圈逐漸縮小,到南、北兩極縮小爲點。
(3)經緯線的來歷: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渡海南侵,繼而東征,隨軍地理學家尼爾庫斯沿途搜索資料,準備繪製一幅“世界地圖”。他發現沿着亞歷山大東征的路線,由西向東,無論季節變換與日照長短都很相仿。於是作出了一個重要貢獻———第一次在地球上劃出了一條緯線,這條線從直布羅陀海峽起,沿着託魯斯和喜馬拉雅山脈一直到太平洋。 後來,長期擔任古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的埃拉託斯,測算出地球的圓周是46250千米,他畫了一張有7條經線和6條緯線的世界地圖。 公元120年,克羅狄斯·托勒密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認爲繪製地圖應根據已知經緯度的定點做根據,提出地圖上繪製經緯度線網的概念。爲此,托勒密測量了地中海一帶重要城市和觀測點的經緯度,編寫了8卷地理學著作。其中包括8000個地方的經緯度。爲使地球上的經緯線能在平面上描繪出來,他設法把經緯繪成簡單的扇形,從而繪製出一幅著名的“托勒密地圖”。 15世紀初,航海家亨利開始把“托勒密地圖”付諸實踐。但是,經過反覆考察,卻發現這幅地圖並不實用。亨利手下的一些船長遺憾地說:“儘管我們對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們發現事實都與他說的相反。” 正確地測定經緯度,關鍵需要有“標準鍾”。製造準確的鐘表在海上計時,顯然比依靠天體計時要方便、實用得多。英國約克郡有位鐘錶匠哈里森,他用42年的時間,連續製造了5臺計時器,一臺比一臺精確。第五臺只有懷錶那麼大,測定經度時誤差只有0.54公里。與此同時,法國制鐘匠皮埃爾·勒魯瓦設計製造的一種海上計時器也投入使用。至此,海上測定經度的問題終於初步得到了解決。
(4)含經緯網的地圖上,經線用大寫英文字母E表示,緯線用大寫字母N表示,字母后面緊跟着地點所指的具體經緯值。
(5)國際上規定,把通過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原址的那條經線,叫做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從0°經線向東叫東經;向西叫西經。由於地球是個球體,所以東、西經各有180°。東經180°和西經180°是在同一條經線上,那就是180°經線。 最長的緯線圈——赤道,叫做0°緯線。從赤道向北度量的緯度叫北緯;向南的叫南緯。南、北緯各有90°。北極是北緯90°。 由於經線連接南北兩極,所以,所有的經線長度都相等,都表示南北方向。緯線都表示東西方向。經線和緯線互相垂直、互相交織,就構成了經緯網。我們在閱讀地圖的時候,就可以藉助經緯網來辨別方向,也可以判斷出地球上任何一點的經緯度位置。 經線和緯線還可以把地球劃分成幾個不同的半球。象切西瓜一樣,把地球沿赤道切開,赤道以北的半球,叫北半球;赤道以南的半球叫南半球。如沿西經20°和東經160°經線把地球切開,由西經20°向東到東經160°的半球叫東半球;以西的半球叫西半球。
圖片說明:
122-01 早晨
122-02 交匯
122-03 排頭兵
122-04 野兔的腳印
122-05 行進中
122-06 野兔挖的坑
122-07 小歇
122-08 浪花
122-09 庫爾班和他心愛的駱駝
122-10 在一個大沙丘上查看路線
122-11 沙丘
122-12 幽幽小徑
122-13 繞過大一些的沙丘
122-14 分明
122-15 尋找方向
122-16 雙色海
122-17 挺進北方
122-18 雙色海
122-19 波濤之舟
122-20 天高地廣
122-21 隨浪起伏
122-22 弧度
122-23 駝隊
122-24 每天中午饢配茶
122-25 對稱
122-26 偶爾我也走在前面帶路
122-27 走遠了
122-28 歇
122-29 藍天
122-30 庫爾班
122-31 章魚
122-32 開拓者
122-33 鯨魚背
122-34 紋海
122-35 我的影子
122-36 交錯的腳印
122-37 大鼻樑
122-38 雙色海
122-39 藍天.白雪.黃沙
122-40 衝浪
122-41 白浪衝沙
122-42 緊跟
122-43 龐大的沙漠植物根系
122-44 海里的路
122-45 古代河牀的遺留物
122-46 一撮蘆葦
122-47 皺紋
122-48 我關注的一個問題:古代克里雅河的走向-----依舊能見的河牀碎片
122-49 沙漠深處的生命
122-50 沙漠紅柳
第十六天(08年1月23日)<26P>
中午14點時分,手機突然有信號,據GPS顯示這裡離沙雅尚有100公里路程,直線70公里。大家都很高興,艾力不停地掛電話,我沒開機也沒有太激動,因爲路程還遠,尚在沙漠之中。但我知道此行最危險最困難的階段終於過去了,走出大沙漠已是指日可待。進入塔里木河流域,午後重新見到胡楊樹,倍感親切。乘天氣還好,我又拍了許多照片,不知不覺遠離駝隊達3-4公里,比大家晚了一個多小時纔到營地。今天路好走些,走了有30公里(直線21.5公里)。中午休息點(GPS定位:40°33.532N 82°50.209E 海拔 948M),營地點 (40°39.547N 82°49.810E 海拔 954M)。
附註:
塔里木河------塔里木河由發源於天山的阿克蘇河、發源於喀喇崑崙山的葉爾羌河以及和田河匯流而成,流域面積19.8平方公里,最後流入臺特馬湖。它是中國第一大內陸河,全長2179公里,僅次於前蘇聯的伏爾加河(3530千米),錫爾——納倫河(2991千米)、阿姆——噴赤——瓦赫什河(2991千米)和烏拉爾河(2428千米),爲世界第5大內陸河。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陸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內陸河之一,流域面積102萬平方公里,涵蓋了我國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的絕大部分,是保障塔里木盆地綠洲經濟、自然生態和各族人民生活的生命線,被譽爲"生命之河"、"母親之河"。
(1)流域概況: 塔里木河幹流全長1321km,自身不產流,歷史上塔里木河流域的九大水系均有水匯入塔里木河幹流。由於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等影響,20世紀40年代以前,車爾臣河、克里雅河、迪那河相繼與幹流失去地表水聯繫,40年代以後喀什噶爾河、開都——孔雀河、渭幹河也逐漸脫離幹流。原則上說,在南疆源自天上和崑崙山流入塔里木盆地的所有河流都可歸爲塔里木河水系,構成塔里木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是一個封閉的內陸水循環和水平衡的相對獨立的水文區域。目前與塔里木河幹流有地表水聯繫的只有和田河、葉爾羌河和阿克蘇河三條源流,孔雀河通過揚水站從博斯騰湖抽水經庫塔乾渠向塔里木河下游灌區輸水,形成目前"四源一干"的格局。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河,全長2437公里,塔里木河流域是環塔里木盆地的九大水系114條源流和塔里木河幹流的總稱,流域總面積102萬平方公里。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天然徑流量398.3億立方米,主要以冰川融雪補給爲主,不重複地下水資源量爲30.7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爲429億立方米。流域內有5個地(州)的42個縣(市)和兵團4個師的55個團場,全流域總人口902萬人。流域內現有耕地2044萬畝。
(2)自然環境: 塔里木河流域地處歐亞大陸腹地,遠離海洋,四周高山環繞,屬大陸性暖溫帶、極端乾旱沙漠性氣候。其特點是: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溫差大,多風沙、浮塵天氣,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氣溫年平均日較差14℃-16℃,年最大日較差一般在30℃以上。年平均氣溫在10.6℃-11.5℃之間。夏酷冬寒,夏季7月份平均氣溫爲20℃-30℃,極端最高氣溫43.6℃。冬季1月平均氣溫爲-10℃--20℃,極端最低氣溫-30.9℃,≥10℃積溫多在4000-4500℃之間,持續180-200天,日照時數在3000h左右,平均年太陽總輻射量爲1740kW.h/m2.a,無霜期187-233d。多年平均降水量爲17.4-42.8mm,蒸發量1125-1600mm(以折算E-601型蒸發皿計算)。乾旱指數自北向南、自西向東增大,在17-50之間。幹流地區多風沙、浮塵天氣,以下游地區最爲嚴重,起沙風(≧5m/s)年均出現次數202d,最大風速40m/s,主導風向爲北東到東北東。
(3)旅遊資源: 境內著名的自然旅遊資源有:我國最大的內陸河——塔里木河、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巴音布魯克天鵝湖;素有"冰山之父"之稱的慕士塔格峰,各具特色的公格爾山、慕士山慕孜塔格峰等;舉世聞名而又具神秘色彩的"鹽澤"——羅布泊;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獨特的沙漠景觀;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等。塔里木河流域不僅有各種自然的奇觀異景,而且還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文明遺址,人文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和周圍,已發現的古城遺址就有四十餘座,僅阿克蘇境內古"絲綢之路"通道上,就有全國和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處,如克孜爾千佛洞、龜茲古城、阿帕克霍加墓(俗稱"香妃墓")、艾提尕爾清真寺、古樓蘭遺址……等等。除此之外,南疆人民在與嚴酷的自然條件長期鬥爭中創造的現代歷史文明,如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沙漠公路"、和田"千里葡萄長廊"、庫爾勒綠洲香梨園等也是中外遊客企望駐足的旅遊熱點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奇特的乾旱區風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構成了塔里木河流域旅遊資源的總體風貌,成爲新疆乃至全國最具旅遊業發展前景的地區之一。
圖片說明:
123-01 開路先鋒
123-02 遠方的召喚
123-03 吃雪解渴
123-04 路漫漫而修遠
123-05 每天都能見到古河牀
123-06 庫爾班
123-07 莫愁前道難
123-08 買託合提,25歲,做事勤奮,爲人踏實
123-09 眯一會
123-10 雪線
123-11 大S彎
123-12 大漠中的古河牀
123-13 又現野駱駝腳印
123-14 午後重新見到胡楊樹,倍感親切
123-15 進入塔里木河流域
123-16 沙漠.雪海.藍天.白雲
123-17 枯死的胡楊樹
123-18 河牀碎片
123-19 塔里木河流域的痕跡
123-20 天然形成的墳包
123-21 白雲花
123-22 胡楊贊
123-23 沙紅柳
123-24 落日前
123-25 沙漠夕陽
123-26 月光篝火
第十七天(08年1月24日)<40P>
凌晨大霧,特冷,最低達到零下29度。趕早八點就出發了,下午進入塔里木河胡楊林保護區,見到久違的路(巡邏車壓出的車輪印而已)。後來見到人和房子還有真的路,不過雙腳已不能適應堅硬的路面,只好靠路邊挑軟的地方走。直奔塔南三大隊的最後那幾公里真的好長、真的好累......並且經常出現幻覺.......。滿腦子想的都是好吃的東西------路上逢人就打聽那村莊有沒飯館,都有啥吃的?全天走了近14個小時,大約45公里(直線距離30公里),最多一天。這裡是個大村子,地處塔里木河南岸。找了家維族餐館,每人兩份拌麪狼吞虎嚥。中午休息點(GPS定位:40°45.583N 82°51.493E 海拔 952M),塔南三大隊營地點(40°55.917N 82°53.149E 海拔 950M)。
第十八天(08年1月25日)<40P>
耐心等車。下午16點32分終於抵達沙雅縣目標點,完成此行。發了一通短信:“徒步八百里,安全出沙漠”。(沙雅縣目標點 GPS定位: 41°13.697N 82°46.508E 海拔 964M)。
附註:
沙雅縣-------沙雅縣位於塔里木盆地北部、塔里木河中游、渭幹河下游地帶。北接庫車、新和兩縣,南轄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一部分和民豐、于田兩縣沙漠相連,西與阿克蘇市毗鄰,東南和尉犁縣接壤。總面積31887平方千米。總人口21萬人(2004年)。縣人民政府駐沙雅鎮,距烏魯木齊市公路里程832千米。由維吾爾、漢、回、蒙古等23個民族組成。
(1)歷史沿革:沙雅是維吾爾語“沙雅爾”的轉音。沙,“部落長”之謂;雅爾,“軫恤”之意,即“首領對其部下愛撫”之意。漢爲龜茲國地,隸西域都護府。隋唐間爲沙雁州,唐屬龜茲都督府。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置沙雅爾回莊,屬庫車辦事大臣,後屬庫車直隸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沙雅縣,隸庫車直隸州,屬阿克蘇道。1949年後,隸屬阿克蘇專區、阿克蘇地區。1945年在沙雅設新民鎮,1955年建沙雅鎮。
(2)水文地理:全縣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分渭幹河沖積平原、塔里木河谷平原、沙漠三部分。有渭幹河、塔里木河等水系。屬暖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降水稀少,夏季乾熱,冬季乾冷,年平均氣溫10.8℃,年平均降水量43毫米。
(3)礦產資源:沙雅有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沙雅地質中的隆起地帶包含有“三個凹陷,兩個凸起”,是石油、天然氣聚集的構造帶。自1989年試鑽勘探以來,先後在紅旗鄉、英買力鄉、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心,縣一、二牧場等處均打出噴油及天然氣的高產井。其蘊藏油、氣的地質構造以地礦部、石油天然氣公司命名的有沙蔘、東河、紅旗、塔中等,英1井,1989年2月噴油,日噴油45立方米。紅旗101井,1993年10月噴油,日噴油375立方米、5萬立方米(氣)。東河4井,1992年11月噴油,日噴量50萬立方米(油)等。以上油氣井皆爲勘探試井,油氣的蘊藏量尚在進一步的勘探中,但就已噴油的勘探井日產量粗略計算,其蘊藏量是很可觀的。
(4)林牧資源:沙雅的天然林資源主要是胡楊林。胡楊是世界稀有樹種,全世界的胡楊樹主要分佈在新疆。新疆的胡楊主分佈在塔里木河兩岸,而沙雅縣是最主要的產區。沙雅縣是優美的天然牧場。南部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坡降不大,自西向東略有傾斜,自南向北稍有坡勢。南部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坡降不大,面積 25729.5 平方千米。
(5)土特產品:絨長、細密、潔白純正的沙雅優質棉花,脫毒、色澤鮮亮的精煉棉籽油;飽滿、茸齊、血足、無骨化的馬鹿茸,預柔、質輕、花紋美觀的羊皮,香甜的白杏;歷史悠久、工藝精緻、表雕細刻、鋒利無比,具有欣賞、收藏、使用的塔什罕寶石小刀。這些特色產品爲國內外所矚目,暢銷全國各地和海外。還有甘草、羅布麻、紅花等品質優良的經濟作物。
(6)名勝古蹟:位於塔里木盆地北部、渭幹河綠洲平原的南端,原爲龜茲的一部分,是龜茲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主要有艾吉乃姆古墓羣、艾格買裡央塔克協海爾故城、通古斯巴什故城、漢人渠、玉什咯特故城。
圖片說明:
124-01 營地寫照
124-02 凌晨大霧,特冷,最低達到零下29度
124-03 徒步手杖與燈頭
124-04 紋絲不動
124-05 天寒地凍
124-06 冰凌肖像
124-07 完美造型
124-08 鬍子寫真
124-09 準備出發
124-10 艾力
124-11 乾枯的湖區
124-12 依靠小小的指南針,我們即將走出沙漠
124-13 霧中太陽
124-14 買提庫爾班
124-15 下午進入塔里木河胡楊林保護區
124-16 見到久違的路(巡邏車壓出的車輪印而已)
124-17 塔里木河胡楊林保護區的景色
124-18 塔里木河胡楊林保護區
124-19 穿過胡楊林保護區
124-20 鉤子
124-21 最後的途中午餐
124-22 那饢早已像石頭般堅硬
124-23 衝刺前的休息
124-24 一張合影
124-25 雖然都很鬱悶,我還是想辦法逗笑了大家
124-26 死亡的胡楊樹
124-27 死亡的胡楊樹
124-28 死亡的胡楊樹
124-29 我一路關注的課題,這河牀碎片證明:古代克里雅河與塔里木河是相通的
124-30 我稱它爲枯樹之花
124-31 死亡的胡楊樹
124-32 漠上芭蕾
124-33 寧彎不屈
124-34 第五天了還有許多雪
124-35 死亡的胡楊樹
124-36 結冰的小河流
124-37 走出沙漠第一眼見到的人,在墾荒準備種棉花
124-38 第一眼見到的房子
124-39 塔南三大隊是個大村子,這裡的人沒見過這麼多的駱駝
124-40 到達終點沙雅縣,買了一個饢
相關鏈接--------
1、橡樹攝影網 -> 驢行天下 -> 【原創】雅魯藏布大峽谷四十天驢行散紀(480P) [置頂]
(http://www.xiangshu.com/read.phptid=633521&fpage=1&toread=&page=1)
2、色影無忌 > 文字論壇 > 行行色色 >【原創】全程雅魯藏布大峽谷四十天驢行散紀(480P)
(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456456)
3、中國驢友論壇 > 『 行行攝攝 』 > 【原創】雅魯藏布大峽谷四十天驢行散紀(480P)[置頂]
(http://bbs.8264.com/thread-66473-1-1.html)
4、橡樹攝影網 -> 驢行天下 -> 【原創】塔克拉瑪干沙漠八百里驢途雜記
http://www.xiangshu.com/read.php?tid=924526&page=e&
5、中國驢友論壇 > 『 行行攝攝 』 > 【原創】塔克拉瑪干沙漠八百里驢途雜記)[目前置頂]
http://bbs.8264.com/thread-103118-1-1.html
6、色影無忌 > 文字論壇 > 行行色色 > 【原創】塔克拉瑪干沙漠八百里驢途雜記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50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