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不注|從“銀幕”到“屏幕”,“速食時代”下電影將何去何從?
“最好別看短視頻解說,實在很無語。”
11月11日晚,張藝謀對電影解說短視頻的吐槽衝上熱搜。他認爲,電影院觀影的儀式感與沉浸感是線上無法替代的,他希望大家能共同守護這份獨特的電影體驗,而非僅通過手機快速瀏覽電影解說。
一石激起千層浪,張藝謀導演的發聲,無疑將電影藝術在新時代面臨的傳播困境與觀衆觀影選擇的矛盾,重新擺在了大衆面前。近年來,隨着微短劇、“三分鐘看懂”短視頻等“速食”內容的興起,如何在“電子速食” 與“文化正餐”之間保持平衡,成爲當下值得思考的問題。
存在即合理,短視頻解說能流行,就說明觀衆對這種“耗時短、節奏快、情節豐富但高度凝縮”的新型傳播形式有一定需求。在短視頻上讀完《紅樓夢》,弄懂哥德巴赫猜想,順便學會好幾十種早餐……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流行文化產品,如今越來越“快”。作爲“後電影”時代獨特的產物,三分鐘的“速食電影”,與“電影盛宴”“影評快餐”等“正餐”相比,也有其獨特的敘事特點。
有網友認爲,觀看解說類短視頻本質上是一個篩選的過程。一方面,不好看的電影,解說可以“避雷”,節省了親身去影院“試錯”的成本;另一方面,好看的電影,解說也可以是“安利”。還有一些原本沉寂的優質老電影,被解說類短視頻重新推向了聚光燈下的舞臺中央,成爲公衆的熱議話題。
電影也好、短視頻也罷,都是文化的產物。兩者之間的關係好似茶與酒:茶,清新淡雅,適合細品;酒,濃烈醇厚,適合豪飲。人們可以根據場合和需要進行選擇,但不能因爲有了酒而認爲茶毫無價值,也不能因爲有了茶就說酒可有可無。
時代的洪流不可阻擋,“電子速食”並不會因爲個別觀點而消失。面對影視圈的“速食化”趨勢,對藝術的追求和品質的堅守更顯得尤爲“珍貴”。數據顯示,今年電影市場急劇降溫,三季度觀影人次和總票房跌幅均超40%,影視上市公司大部分虧損。而短視頻行業火爆的背後,內容同質、導向低俗、製作粗糙等問題仍爲突出。
因此,從供給側來看,“電子速食”需要製作精品,在觀衆的成長中,在市場的選擇中,在制度的完善中,朝向更加優質化的方向發展;“文化正餐”也需要積極接受解說短視頻的挑戰,以此爲動力去提升作品的藝術表達能力,用高級視聽體驗讓人們覺得走進電影院“值”,向“叫好又叫座”努力。
一句話來講:電子榨菜也好,山珍海味也罷,唯有優質的內容能夠永遠打動人心!(愛濟南原創評論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