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面積最小的縣,竟藏着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秘密!
近日
湖北省雲夢縣博物館又上新啦
有我國迄今發現最早、最完備的法典
有我國最早的個人年譜及“家書”
有中華“第一長文觚”
它們爲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的秦朝歷史?
讓我們一同來探尋
雲夢縣博物館
中國迄今發現最早最完整法典:揭秘秦國先進的法制文明
1975年年底,工作人員在雲夢縣城西郊的火車站睡虎地崗地上開挖水渠時,發現了一處古墓。湖北省博物館專家得到消息後,帶領考古隊趕到了雲夢睡虎地,展開考古發掘。
當時考古人員在睡虎地共發現12座小型土坑木槨墓。其中4號墓頭箱槨底板的中部發現兩件木牘,內容爲家書。據瞭解,這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家書。
然而,讓考古人員更爲吃驚的是,當他們挖到編號爲11的墓葬時發現,墓主頭部、右側、腹部和足部等部位,竟堆放着大批竹簡。考古人員立即對竹簡展開了清點,發現這些竹簡相對完整的有1155枚,此外還有80片殘缺的竹簡,記載4萬多字,所用的文字還是秦隸書。
睡虎地11號墓還原圖
這些竹簡上記錄的內容有《編年記》《語書》《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爲吏之道》《日書》甲種和乙種等十篇。內容涉及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秦律佔一半以上。
雲夢睡虎地秦簡
經過專家學者對竹簡上的文字進行研究考證,發現睡虎地秦墓11號的墓葬主人叫“喜”,生於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這些竹簡上記載的秦代法律爲他生前書寫。喜書寫的簡書被考證爲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秦代法典,所載秦律代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法制文明。
雲夢睡虎地秦簡主人“喜”的復原像
睡虎地秦簡的出現,可謂是幫我們找到了諸多長眠地下二千多年的秦代塵封記憶。據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王先福介紹,睡虎地秦簡是目前爲止公佈全文字數最多、內容最爲豐富的秦簡,對研究秦統一六國的戰爭史、官吏制度、農業生產、工商業發展、文化面貌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都有極爲重要的意義。
不僅如此,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還認爲,睡虎地秦簡對於瞭解中華文明史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資料。
中華“第一長文觚”:記載謀士遊說秦王停戰
1975年睡虎地秦簡的現世,已是考古學界的一大奇蹟。然而沒想到,2021年9月23日,在雲夢縣距離睡虎地秦墓以西約3000米的鄭家湖墓地,再現驚世簡牘類文物——中華“第一長文觚”。
中華“第一長文觚”
鄭家湖的這件木觚,造型十分獨特。它是用一截圓木豎着剖開而做成的,長34釐米,寬約4釐米。觚四周還有七個削平的棱面,當中六個面都有文字。
經過考古研究,專家認爲,雲夢縣鄭家湖墓地C區發掘出土的戰國晚期木觚上以秦隸書寫約700字,該木觚年代最早,觚文篇幅最長,是目前所見中華“第一長文觚”,對進一步研究當時社會、歷史與思想具有重要價值。
這件木觚上記載了什麼內容?據介紹,觚文記載的長文,是關於謀士遊說秦王“寢兵立義”的故事。有專家考證,該事件可能發生在戰國後期。當時秦國勢頭強勁,東方五國結盟抗秦,取得暫時勝利,謀求與秦休戰,故派謀士前往秦國遊說秦王,先引“以不義反爲義”“桀紂亡國,吳人失其先王冢廟”等典故,暗示秦王當以史爲鑑。此外,謀士又以自己所見所聞,勸說秦王止兵,使民安居樂業。最後,細述秦國地廣、兵強、人衆、物豐,暗喻秦王應當“知足”。然而,秦王似乎並沒有被說服。文中記載,秦王“不答”“又不答”“先生言也,寡人謹聽”,其態度雖然客氣,但也有些冷淡。
觚文記載的謀士遊說秦王的故事給今人提供了一幅戰國後期各國與秦爭鬥、斡旋的時代畫面,同時觚文涉及春秋戰國之際魏、越、吳之間的關係,豐富了重要史事的認知,具有重大考古價值。
雲夢鄭家湖墓地出土文物:秦楚文化交融新證據
鄭家湖所在的地方曾經是楚國的都城,戰國末期大秦的雄兵佔領了這裡,成爲秦國東進的重要根據地。鄭家湖墓葬的時間正是戰國末年到漢代初年,出土的許多文物都清楚地反映了秦文化與楚文化的交流融合。
鄭家湖墓地位置示意圖
2021年,在鄭家湖墓地C區發掘出土的各類文物有千餘件(套),其中,漆木器總數達400多件(套),主要有耳杯、奩、盒、盂、扁壺、樽、卮、璧、俑等,人物畫扁壺、虎頭枕、雙口扁壺、耳杯盒等極具特色的珍品,皆爲國內同時期相關文物的首次或罕見地發現。
人物畫扁壺
虎頭枕
在這些器物中,部分物品帶有明顯的秦楚文化融合的痕跡。如一些精美葬具木板畫,更具有秦地特色,比如大量出現的樹葉紋。學者推測這或許是因爲,戰國末年秦軍佔領楚國腹地後留下了大量後裔,這一批來自秦國的人紮根楚國故都,給當地的藝術注入了故鄉的元素。除了木版畫之外,許多墓葬的陪葬器具都是既有楚地風格,也有秦地元素。
雲夢鄭家湖墓地 M225門板繪畫
這些都是湖北雲夢縣講述的故事。雲夢縣不僅留下了小人物書寫的家國往事,也見證了2000多年前秦楚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展現了一個歷史時代的變遷。
PRODUCED掌上孝感
✍️ 編輯︱揚大
來源︱長江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