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 SaaS不香了?北森控股怎麼了?

文:劉曠

近年來國內SaaS的發展如火如荼,各類應用層出不窮。隨着各路資本的陸續入局,SaaS行業也在一時之間站上了風口。作爲重要的應用領域,HR SaaS更是受到了各類資本的青睞,在國內得到了迅速發展。

作爲國內雲端HCM(人力資本管理)第一股,北森控股上市僅一年時間,其市值卻已經跌去了86%,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似乎也不過分。那麼,曾經無限風光的HCM第一股,到底怎麼了?

被虧損拖累的HCM第一股

以單獨的HCM市場來看,北森控股絕對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頭部玩家,但它的表現卻很難讓人對HCM行業,產生多大興趣,因爲它在市場的集中度,並沒有外界認爲的那麼高,二是它還面臨常年虧損的問題。

根據相關行業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021年,如果從收入角度來看的話,北森控股在中國HCM市場的整體份額超過11%,在近三百家企業中排名第一。但若是將行業範圍拓寬,將所有涉及數字HCM市場的玩家,都拉進來比較的話,北森在五百多家企業中的市場份額只有3.4%,在整個市場中的排名是第三,總體市佔率並不算高。

據相關財報信息顯示,在過去的三年時間裡,北森的營收呈穩定增長態勢,從2020年的4.59億營收,增長到了2022年的6.80億元營收以絕對數值來說,北森控股的營收增長並不快,但它的核心問題並不是營收增速低,而是它極不穩定的毛利率。公開資料顯示,它在2020年、2021年的毛利率分別爲59.8%、66.4%,2022年毛利率又跌到了58.9%。看起來它的毛利率似乎很高,但它的虧損數字卻不小。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一是,同其他SaaS企業前期發展一樣,高額的研發費用以及銷售成本,成爲拖累北森控股盈利的"沉重負擔"。根據北森控股公開披露的數據顯示,2020年到2022年,北森控股在報告期內的研發開支超過了2億元,約爲2.15億元、2.13億元、2.58億元,佔收入比例爲46.9%、38.2%、38.0%,其餘則爲營銷開支和銷售成本。由於其營收漲勢趕不上支出,所以一直處於虧損狀態。2020財年至2022財年,北森經調整的虧損淨額,分別約爲2.5億元、1.2億元、1.6億元,累計超5億元。

二是,HR SaaS是個規模生意,其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產品開發、渠道拓展以及客戶增長,這些都嚴重拉長了其盈利週期。結合國外SaaS的發展情況來看,類似北森這樣的HCM龍頭,如Workday也是多年未曾盈利,考慮到國外成熟的SaaS環境,事實上Workday的發展要比北森更好。

據IDC的研報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HCM SaaS市場規模約爲45.28億元,而2022年Workday的營收,就已經超過了50億美元。在毛利率方面,北森控股爲54%,Workday則爲72.4%。不過即便如此,Workday依然沒有實現盈利。考慮到國內的環境和目前的規模,北森的盈利週期只怕會更長。

血海拼殺難脫同質化

從行業來看,HR SaaS行業的增長還是極具潛力的。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HR SaaS市場規模爲19.3億元,較上一年增長45.7%,其增長勢頭明顯高於上一年的43.7%,呈現加速態勢。據艾瑞測算,預計到2023年HR SaaS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0.7億元,到2025年將會達到142億元。儘管行業的發展情況良好,但各家企業之間卻面臨着嚴重的同質化競爭問題。

具體來說,HR SaaS系統主要以協同辦公、人機協調、數據信息自動匹配、輔助業務決策、數據的輸入與輸出以及數據保護五大技術爲核心,由於不存在過高的技術門檻,導致HR SaaS企業始終無法打造核心技術壁壘,因而只能在產品上下功夫。而按照產品形態來分,國內HR SaaS大致分爲兩類:分別是一體化和單模塊。

一體化HR SaaS包含了招聘、測評、核心人力、績效、在線培訓、薪酬等多個板塊,而單模塊則聚焦於某一垂直領域。從行業來看,無論是一體化還是單模塊領域,都在面臨同樣的同質化競爭問題,而且在一體化領域這種情況尤其嚴重。

一方面,隨着一體化逐漸成爲行業共識,包括北森控股等在內的各類企業,紛紛走上了一體化道路,導致這個賽道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從公開資料來看,當前從北森到肯耐柯薩,再到CDP等諸多公司,都在加速一體化的深度和廣度,但這也同時意味着巨大的競爭。比如,CDP集團就在招股書中,直言同質化競爭的壓力,"(在)未來的人力資源管理的數字化中,CDP集團在開拓客戶時,一定會面臨來自本土和國際HCM廠商的壓力"。

除了原有的一體化廠商之外,一些單一模塊的廠商,也逐漸加入到一體化的進程之中。以招聘領域的廠商MOKA爲例,其在拿到高瓴、藍湖、老虎等知名資本機構的融資之後,便開始從招聘領域,拓展到薪酬等更多領域,其他的單模塊廠商也在做類似動作。與此同時,雲轉型而來的用友、金蝶等廠商也殺入其中,這就導致HR SaaS領域的一體化競爭,進一步變成了hard模式。

另一方面,一體化涉及的面很廣,其本身需要投入的研發資源,也比單一的模塊化廠商要更多。相比模塊化廠商,一體化廠商的主要目標是解決信息孤島問題,這就需要企業建立自己的PaaS平臺,依託該平臺企業可以爲不同行業提供定製化服務。對於一體化HR SaaS廠商而言,這也意味着更大研發費用的投入。如前文所言,北森的研發開支常年佔到收入的38%以上,遠高於同領域的單一模塊廠商。

但就是在如此高昂的研發投入之下,很多像北森控股一樣的HR SaaS企業,卻未能像美股的Workday一樣,迅速拓展營收規模和客戶規模,以及單位收益,這就使其面臨的外部困境愈加惡化。

北森難破SaaS魔咒?

其實放開來看,北森面臨的問題並非孤例,而是一個在中國市場廣泛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從HR SaaS到電子籤SaaS,到電商SaaS等等,幾乎不管是上市的還是沒上市的,虧損的比比皆是,有一些甚至很多年未曾盈利,其表現不僅遠不能跟面向C端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相比,就是跟美股的SaaS企業也無法相提並論,這似乎成了中國SaaS企業的一個魔咒。究其根本,主要在於中國的國情與外國不同。

首先,中國市場的客戶羣體與美國不同,中國SaaS市場也衍生出了與國外SaaS不同的業務模式。具體來說,在B端市場,小企業對SaaS的應用並不十分看重,中小企業能夠給SaaS批的預算非常低,所以很多以小B客戶爲目標的SaaS企業,儘管服務的客戶衆多,但單位收益很小,考慮到相對應的維護費等相關成本,很多以小B爲主的SaaS企業,基本上不掙錢甚至還虧錢。

而在大B 市場,中國的大企業又比較強勢,會要求SaaS企業爲其提供定製化服務。對於大企業而言,定製化的服務自然更適合其公司架構。但站在SaaS企業角度來說,過度定製的業務必然難以規模化,這就影響了其成本的分攤。這也正是北森等SaaS企業,投入鉅額研發推出PaaS平臺的原因所在。不過,PaaS平臺研發成本高,好處就是因此獲得了比較多的大客戶資源,但壞處就是盈利仍然難以實現。對比北森的情況可以發現,近幾年其大客戶資源的確增長很快,但盈利能力卻依舊拉垮。

其次,跨行業給SaaS企業帶來的考驗,比想象中的要大。與國外企業具備較好的數字化經驗不同,國內企業大多數字化基礎薄弱,SaaS企業在跟高端製造、物流、零售等不同領域的企業合作時,需要付出極大的成本來理解行業,以使其儘快具備"know-how"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SaaS企業,不僅需要克服行業的知識盲區,還需要理解客戶需求以及產品設計,其隱含的成本很大。

以北森爲例,其所服務的行業,就覆蓋製造、汽車等諸多領域,跨越行業衆多,其中暗含了諸多的學習成本,以及教育市場的成本。事實上,過去很多SaaS企業,都喜歡自己下場親自幹,但隨着外部環境收緊、融資惡化,很多SaaS企業已經不再"單兵作戰"了。以知名CRM 企業銷售易爲例,其如今對外僅提供70%的通用能力,其餘30%的能力則交給"懂行"的合作伙伴來彌補,這樣就可以極大控制其跨行業的溝通、學習成本。

從長遠來看,類似銷售易這種服務模式,或許可以爲同爲SaaS企業的北森控股提供借鑑。另外,大力提升客戶的續約率,也將成爲其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才能夠在降低其獲客成本的同時,提升公司創造現金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