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遷徙高峰期 越冬有“秘籍”!智慧系統保駕護航

眼下候鳥遷徙季已經過半,一批批黑頸鶴從四川、青海等地的繁殖地出發,經過近千公里的長途跋涉,抵達位於雲貴高原的越冬地。

在雲南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經有不少黑頸鶴、灰鶴、斑頭雁、赤麻鴨等候鳥到達越冬溼地。

剛剛抵達念湖溼地的黑頸鶴羣裡,保護區工作人員發現了5只亞成體鶴。這說明黑頸鶴的種羣繁殖進行得不錯,“拖家帶口”來到越冬棲息地。

根據當地氣象數據,保護區的雨季一般在9月底10月初結束,但今年雨季持續時間長,11月初還在下雨。這讓保護區溼地的水位比去年增高了1.5米,溼地生態系統更加穩定,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雲南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資源保護科科長 馮正林:往年這個時候黑頸鶴只有150只左右,而今年這個時候已經有300多隻黑頸鶴和500多隻灰鶴、斑頭雁、赤麻鴨等越冬候鳥,再次刷新歷史同期觀測數據。

預計到12月中旬,候鳥遷徙到達高峰期,這裡越冬的候鳥數量將達到3萬多隻,包括1300多隻黑頸鶴。

在雲南香格里拉市的納帕海國際重要溼地,越冬的黑頸鶴已經有400多隻。在這裡越冬的黑頸鶴來自青海東南部和四川西部。根據觀測結果,連續三年,來納帕海越冬的黑頸鶴都超過了500只,種羣規模保持穩定。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伍和啓:雲南東北部所處區域,是黑頸鶴的東部越冬種羣,這個羣體規模大概5000只左右,它們在滇東北的一些越冬地越冬,以及貴州的草海。雲南西北部的納帕海,屬於中部越冬種羣。最多的主體是西部越冬種羣,在雅魯藏布江河谷。

解鎖候鳥“越冬秘籍”

智慧系統保駕護航

每年遷徙季,黑頸鶴矯健的身影總能吸引很多人注意。那麼,目前國內對黑頸鶴的保護都有哪些措施?這些保護措施對黑頸鶴有什麼意義?

位於雲南昭通市的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這裡不僅是我國黑頸鶴重要的越冬地,還是黑頸鶴遷往其它區域的中轉站。這些天,保護區迎來黑頸鶴遷徙高峰。

截至11月20日,飛抵大山包越冬的黑頸鶴達1802只。爲有效保護鶴羣,保護區運用科技手段,成功構建了“技防+人防”的智慧化監測體系,爲鶴羣保護提供有力支撐。

爲保護黑頸鶴的“健康”,工作人員持續開展了野生候鳥疫源疫病採樣。除黑頸鶴外,工作人員還對轄區內的斑頭雁、赤麻鴨等多種候鳥進行採樣,並裝袋、冷凍保存送檢。今年,保護區將完成600份候鳥樣本的採集。

昭通市大山包保護區管護局高級工程師 熊廷鬆:近段時間是鳥類遷徙的高峰期,保護區每週都會對黑頸鶴等候鳥的糞便採樣三次以上,送到上級部門檢測,以此判斷是否攜帶傳染性病毒。

2023年開始,國家投入資金加大黑頸鶴保護力度,保護區分兩期搭建智慧化視頻檢測系統。目前,一期項目已經全面投入使用,啓用了10套視頻監測系統。

昭通市大山包保護區管護局高級工程師 熊廷鬆:通過智慧化監測項目,今年實現了對大海子溼地周邊630畝面積的有效監測監控。

在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今年候鳥遷徙季開始前,保護區對核心溼地一帶的70套視頻檢測設施和30套電子圍欄進行了提升改造,爲越冬候鳥創造更加安全的棲息環境,讓越冬候鳥“吃飽吃好,住得安全”。

每年的候鳥遷徙季,很多專家學者會親臨現場,對越冬候鳥展開針對性的科研工作。在多處越冬地,依靠保護區智慧化監測系統,爲棲息地管理部門的監測提供非常重要的數據。

這些研究成果對黑頸鶴實現了精準化保護,可以根據各處越冬地的地理氣候特點,來改善棲息條件。

近兩年來,雲南還聯合四川等相關省份,根據遷徙路線上的遷飛規律,建立黑頸鶴遷徙保護網絡,對在遷徙途中出現傷病的鶴進行及時救助。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伍和啓:從2004年開始,經過20年的研究工作,黑頸鶴三個區域的遷徙路線全部揭示。這個結果爲我們開展全域的保護行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2022年,在昆明尋甸的省級自然保護區,我們救助了一隻黑頸鶴,給它背了追蹤器。這兩年我們持續追蹤它的活動軌跡,可以知道什麼時間,黑頸鶴在什麼地點,並且可以推測它的遷徙行爲。再結合地面的工作,就可以精準知道它對這些棲息地的依賴度。

(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