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清/爲什麼要讓孩子爲自己負責任?
▲(圖/翻攝自pixabay)
●洪仲清/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心理所臨牀組畢業,領有臨牀心理師合格證書。「洪仲清臨牀心理師」的臉書粉絲專頁,目前人數已突破30萬。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討論,學習面對情緒,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學習在溝通中傾聽、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以及如何寬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他都兩個孩子了,依然像過着單身生活。什麼時候回家也不報備,上一刻還在看電視,接了電話,下一刻就不聲不響出門直到凌晨纔回來。
說自己是業務,要跟客戶、同事「搏感情」,實在不得已,他要太太別管。可是,明明有其他職缺適合他,他也不是很積極。看得出來,他很想要某種自由。
錢是有拿回家,偶爾罵一罵孩子,自己的衣服自己燙。假日的時候,太太有事,可以幫忙「看」一下孩子。頂多開車去孃家、婆家,順便帶孩子出去玩,這些例行的工作他還願意做。他在家要負的責任,就差不多是這樣,其他都是別人的責任,像是他連自己的垃圾都放在客廳桌上讓別人收。
父母的類單身生活
如果用傳統上對爸爸的要求,其實他也不算多差。缺席的爸爸,甚至缺席的媽媽,因爲上一代或上上一代,食指浩繁、營生困難,這也不是罕見的現象。
只是說,他過着他的類單身生活,除了自由這個好處之外,相對的,也附帶幾個壞處。像是家庭活動少參與,跟太太、孩子們就容易疏離。從另一個方向來說,也是因爲他的行蹤難掌握,讓人不太有安全感,所以太太跟孩子們只好自己規劃自己要做的事,他臨時要加入就會格格不入。
待在家裡不開心
那麼,他在家裡就很難多開心,反而在外面跟人家喝酒應酬,還比較有成就感。這種互爲因果的強化,讓他把自己排除在家庭之外。所以他跟家人很難溝通,因爲通常跟這個一家之主溝通,對他來說,就是要他做事、負責任。最後,其他家人要自立自強,自我建設不要對他有太多期待,以免失望,這種家庭氣氛的形成就很好被理解了。
再用另一種方式說,他只負自己想負的責任,其他一概要別人負責。這是一種不願意給予足夠承諾的狀態,那麼,關係的親密就只能到某個有限的深度。
無法維持長久的親密關係
也可以有另外一種角度來思考,他擅長經營表淺的關係,卻無力維持親密關係,至少持續時間沒辦法太長。親密關係要有不少時間活在「我們」裡面,願意重視連結,一起承接關係中出現的各種挑戰,常常不容易馬上清楚劃分某個人的責任範圍。
然而,如果他願意負起適當的責任,就比較容易在關係裡充分地感受愛與被愛。負責任可以是一種愛人的實質表現,這樣的人也相對容易得到愛。
孩子小的時候,要負的責任相對少。所以我們常常要從大人的樣子,回頭來看,當孩子沒辦法爲自己負責,以後會有什麼結果?
一個沒辦法爲自己負責任的人,可能因爲衝動而要面對法律問題,可能因爲拖延而影響工作表現,可能會有許多輕率的行爲,導致生活適應困難。即使是孩子,沒爲自己負起足夠的責任,看起來就不夠自律與成熟,遇到挫折困難常責怪他人,自然影響人際關係。
丟掉責任感你真的能快樂嗎?
不爲自己負責任,其實也容易喪失自己的生活主導權。自制不足,也難有成就,因爲難被交付重責大任。
所以在把責任丟掉的時候,固然因爲暫時的輕鬆感而有表淺的快樂。然而,一個人要相對長久的快樂,是願意爲自己的承諾努力,達到自己的目標,能符合自己的期待。換言之,不想負責任的人,要能說活得多快樂,有一定的困難,甚至還可能有情緒困擾!
快樂也不一定是我們的終極追求,因爲負責任的過程中,不見得都快樂。可是,還有其他很重要的狀態或感覺,像是覺得充實、有意義,還有更深一層的正向自我認同,這些皆能豐富我們的生命。
責任感劃清
未來在ETtoday雲論的專欄,會針對「如何讓孩子爲自己負責任」,進行一系列的討論。雖然題目是談孩子,但很明顯地,大人的身教也要建立,也就是大人如果自己都不太負責任,又要怎麼教孩子負起適當的責任呢?
責任的劃定,牽涉到界線,或者課題分離的議題。我們大人如果都不清楚,在應對孩子的時候,就會依自己那時的心情,一下這樣、一下那樣,不只孩子跟我們相處有困難,也很難有個一致性的學習。
像是家裡有個大部分家事都丟給媽媽的爸爸,可能會讓孩子覺得,做家事都是媽媽的責任。不去做,就沒有機會練習,生活小事常依賴他人,影響自信,責任感也不容易建立。等到自己有機會建立了新家庭,新婚甜蜜期一過,或者責任越來越重,媽寶的樣子就會現形,關係開始面臨挑戰。
學習負責任,不去逃避壓力,是長大成人的重要磨練。不是隻有孩子要磨練,有些大人也還沒長大,也可以透過文字重新檢視自己。
一個人要愛自己,透過負責任來認識自己的不足,進一步接納與肯定自我,是可行的一條道路。不爲自己負責任的人,活着都不一定多開懷,就更談不上愛自己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