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會戰期間,國軍援軍真的救援不力?是時候告訴大家真相了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似乎已成爲國軍的顯著性標籤之一,派系的紛爭和濃厚的自保屬性貫穿着這支部隊的上上下下。特別在1944年的衡陽會戰中,面對日軍壓倒性優勢的國軍方先覺部隊,堅守孤城整整47天,最後無奈投降。
難道這又是一次國軍見死不救傳統的上演?方先覺部隊真的是一支被友軍坑死的孤軍嗎?
(突入衡陽城內的日軍先頭部隊)
一、日軍兇猛,方先覺孤軍守城,衡陽危矣!
1944年5月,爲打通大陸交通線,早已在武漢四周秘密部署完備的日軍,以神速而隱蔽之姿,突襲佔領長沙,並向衡陽急速進軍。倉促接戰的國軍來不及抵抗,接連損兵失地。
6月,日軍重兵已兵臨衡陽城下,將國軍第10軍方先覺部隊團團圍住在了衡陽城內。
每天,血腥慘烈的攻城戰都在反覆上演,一方是孤注一擲的日軍,一方是誓死不退的中國軍人,死磕之下,屍橫遍野,到處都是斷壁殘垣和硝煙火炮。
(日軍戰略進攻方向及衡陽所處重要位置)
衡陽城已然成爲了煉獄。援軍到底在哪裡?!面對忠勇的部下,和冒死幫忙修築陣地的衡陽市民,方先覺發出了質問。
二、多路援軍解圍,就連日軍都無奈肯定
實際上,方先覺的死守不屈早已牽掛着重慶國民政府的心,衡陽在6月被圍後,對解圍的援軍部署就已然在積極進行。
當時地處湖南南部的國軍第46、62、74、79等軍,均接收到解圍衡陽之命令,他們奉命從東北、西、南三個方向輪番發起瞭解圍作戰。
特別是揹負解圍任務的國軍第62軍,這支駐紮在湘桂鐵路方向的軍隊,成爲了向衡陽突擊的代表性援軍。
(解圍主力之一:國軍62軍軍長黃濤)
7月,這支部隊衝破日軍層層阻礙,一馬當先,一路逼近衡陽外圍。到8月3日,蔣介石再電令“第62軍不顧一切犧牲,再迅速奮勇前進,如到達衡陽解圍,官升級兵重賞。”
收到電令後,62軍軍長黃濤立刻親率部隊改道沿湘江北上,到達衡陽南郊10多華里處,即與日軍發生貼身激戰,戰士們甚至刺刀相向展開肉搏。
此時,爲幫助62軍打開解圍局面,蔣介石壓上了家底,又調來坦克部隊及野炮營增援,不顧一切攻擊衡陽外圍日軍據點。在衡陽西站控制權爭奪中,團長丁克堅陣亡;而副師長餘子武在雨帽山高地指揮作戰時,遭敵密集機槍火力射擊,當場陣亡。
(部隊)
但第62軍仍死戰不退,在後續戰鬥中,師部副官林照、副團長鍾敬敷、營長林志文、範兆元、署光等接連戰死,給予了日軍重大殺傷,正式挺進衡陽城郊。
就連日軍方面,都不得不承認62軍在解圍戰攻勢中打得他們異常窘迫,導致一貫驕橫的日軍在戰史日誌中記載到:8月2日彼我進入“接戰格鬥”的情形,陣線紛亂,聯隊激戰八日之後死傷慘重,一部因彈藥用盡,最後只能用石塊向“重慶軍”投擲.....陣地被第62軍突破時,我軍曾集合馬伕、通信兵等反攻。
試問:救援真若不力,還會得到日本人的肯定?
(方先覺)
身在重慶的蔣介石,在得知62軍上述英勇作戰的事蹟後,即傳令嘉獎:“62軍迅速挺進衡陽近郊西站,着即傳令嘉獎,盼再接再厲,以解衡陽之圍。”
值得一提的是,在62軍挺進至衡陽城郊之際,曾派下屬453團第一營副營長葛天寶率部翻牆入城,準備與城內守軍取得聯繫。但遭日軍優勢兵力絞殺,犧牲慘重而回,這也是解圍作戰中,守軍和援軍相距最近的一次。
然而,62軍的上述奮力解圍,由於蔣介石一開始的失誤,耽誤了太多時間,卻註定成了一場徒勞。
(伏案工作的蔣介石)
原來,早在6月衡陽會戰之初,一支日軍部隊快速佔領了衡陽外圍重要據點白鶴鋪,大驚之下的蔣介石誤以爲日軍會直插廣西,將原定增援前線的62軍調整爲退守祁陽,白白耽誤了10來天的解圍時間,事後證實這只是日軍的阻援牽制部隊,中了調虎離山之計。
直到7月,後知後覺的蔣介石才重新命令62軍出發救援衡陽,這纔有了前述奮力解圍的這一切,可時間已然不夠用了!
三、蔣介石開始失眠,竟然求起了上帝
戰事一開始的焦灼,便讓蔣介石開始失眠,據記載“是夜公(蔣介石)前後起牀禱告三次,幾未入眠也。”
(衡陽城內最繁華的中山路,只剩斷壁廢墟)
到了8月,在解圍的諸路援軍均進攻受挫,損失慘重後,一種回天乏術的不安在蔣介石心中滋生。這天他無奈的在日記中承諾:“願主賜我衡陽戰事勝利,當在南嶽頂峰建立大鐵十字架一座以酬主恩也。”
可是,苦心孤詣的蔣介石,個人也再難更改救援失敗的結局了。
衡陽陷落後,在日軍的宣傳瓦解攻勢下,對衡陽孤軍見死不救的“謠言”也開始大肆傳開,而這種“謠言”也得到了國統區個別報社的響應。
(通過粵漢鐵路快速輸送兵員和物資的日軍)
縱觀整場會戰,國軍奮力解圍衡陽,最終失敗的原因如下:
一是敵我力量懸殊巨大。日軍明顯有備而來,由橫山勇中將親自指揮,還增調來4個額外師團,使得整個日軍擁有40餘萬人,超過了38年武漢會戰規模;而國軍方面,由於對敵情判斷被動,兵力零散分佈,特別是在衡陽圍城戰中呈現約1.7:10的懸殊比例。
二是後勤補給不濟。整個衡陽會戰期間,日軍能通過粵漢鐵路補給線源源不斷從武漢運送後勤物資到前線,而奉命解圍的國軍部隊,以“地處衡陽兩側山地”的夾擊之姿,難以獲取後勤補給,越打越乏。
(衡陽抗戰紀念碑)
三是蔣介石坐鎮重慶遙控指揮,對前線動態把握失誤,特別是一開始對增援主力62軍的錯誤使用,耽誤了最佳解圍時機。
援軍,確實有在輪番拼死救援衡陽,只是回天乏術,戰力已盡矣!
而此時的方先覺,一名喋血衡陽孤城,以1萬餘人部隊,擊斃4萬餘日軍,打出對日1:6交換比的猛將,無疑是最好的內部振奮劑,國際觀瞻也有所交代。
所以,衡陽會戰,成就了方先覺英名,而當時盡力解圍的援軍部隊,只好無奈當起了歷史的負面註腳,接受輿論的撻伐,直至今天。
(蔣介石合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