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瑞醫藥業績回升向好,傳統大型藥企如何發力創新驅動轉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隨着醫藥行業進入新發展週期,傳統藥企創新轉型升級壓力不斷,特別是行業頭部企業能否走好創新驅動發展進階之路市場備受關注。
4月17日晚,恆瑞醫藥發佈2023年業績報告, 去年恆瑞醫藥實現營業收入228.20億元,同比增7.2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3.02億元,同比增10.1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淨利潤41.41億元,同比增21.46%,經營性現金流淨額76.44億元,同比大增504.12%,公司業績穩步回升。
報告分析,隨着恆瑞醫藥創新成果持續獲批,創新藥臨牀價值凸顯,驅動收入增長。2023年公司創新藥收入達106.37億元(含稅,不含對外許可收入),雖然面臨外部環境變化、產品降價及准入難等因素影響,仍然實現了同比22.1%的增長。另外,報告期內,恆瑞醫藥累計研發投入61.50億元,銷售費用率比去年同期下降1.34%。公司也同時公佈了年度分紅方案,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2.00元(含稅),加上回購合計分紅21億多元。
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生命健康行業還是一個欣欣向榮的行業,按照公開數據顯示,未來五年內複合增長速度將重新回到5%以上,在很多普藥經過帶量採購大幅降價之後,仍能夠恢復到持續增長的主要原動力就是新產品的上市。大量新產品,特別是1.1類的新藥就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投入。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行業研發投入已經突破千億規模,由此可見生物經濟時代正式到來。
“在這樣的市場變化下,創新藥企需要靈活應對,包括積極拓展合作伙伴關係、尋求多元化融資渠道、加強創新和研發能力,以及不斷提高治理水平。同時,他們還需要堅守科學和倫理原則,以確保他們的產品對患者的健康產生積極影響。”上述分析師說。
長江證券也分析認爲,恆瑞醫藥轉型陣痛已過,集採影響已近尾聲、醫保降價壓力陸續釋放,創新產品持續兌現,推動業績進入上行通道,並且後續還有多個重磅在研品種提供長期增長動力,未來成長可期。
創新驅動成關鍵
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恆瑞醫藥累計研發投入61.50億元。報告期內,恆瑞有3款1類創新藥(阿得貝利單抗、磷酸瑞格列汀、奧特康唑)、4款2類新藥(鹽酸右美託咪定鼻噴霧劑、醋酸阿比特龍納米晶、鹽酸伊立替康脂質體、恆格列淨二甲雙胍緩釋片)獲批上市,截至目前公司已在國內獲批上市16款1類創新藥、4款2類新藥;報告期內5項新適應症獲批上市,卡瑞利珠單抗第9個適應症及阿帕替尼第3個適應症獲批上市。
報告期內,恆瑞有12項臨牀推進至Ⅲ期,35項臨牀推進至Ⅱ期,30項臨牀推進至Ⅰ期,公司有90多個自主創新產品正在臨牀開發,近300項臨牀試驗在國內外開展。
在披露2023年度財報的同時,恆瑞醫藥也發佈了2024年一季度財報。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恆瑞醫藥實現營業收入59.98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3.69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淨利潤14.40億元,分別增長9.20%、10.48%與18.06%。在去年的基礎上,公司業績繼續穩步回升。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期內經營性現金流淨額增長486.35%,公司表示這是因爲報告期收入增長以及客戶回款加快,銷售商品收到的現金增加。另外,恆瑞醫藥2024年一季度研發費用達12.20億元,創新研發成果加速轉化。
麥肯錫方面分析指出,近年來,本土創新陸續進入商業化階段,對中國創新生物醫藥市場的貢獻將不斷增加。一方面,本土研發管線資產數量快速增長,覆蓋各種藥物類型與治療領域,中國生物醫藥企業每年提交的新藥臨牀試驗申請數量超500件,2018-2022年,中國生物醫藥企業提交的新藥臨牀試驗申請年增速達23%;
另一方面,中國本土創新已經邁入商業化階段,國內獲批的創新藥中,本土創新的數量和佔比不斷增長,2018年中國本土創新藥在當年獲批創新藥中的佔比爲16%,但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本土創新藥在當年獲批創新藥中的佔比已經升至49%。本土創新藥的商業化進程也在持續推進,2018年以來,已有100款中國本土創新藥在國內獲批上市。2022年,前十大中國本土創新藥的銷售收入達20億美元(包括國內及海外市場營收)。
“當前,不少Biotech公司通常更側重於研發,可能缺乏充分的商業化經驗。而以恆瑞醫藥爲代表的Biopharma具有更強大的商業化團隊和戰略,而一旦進入商業化階段,頭部企業也會給Biotech企業帶來更激烈的市場競爭,推動Biotech企業制定差異化的市場策略,以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上述分析師認爲,對恆瑞醫藥而言,鑑於集採和國談仍將延續降價的趨勢,藥企在談判競價時將面臨更進一步的挑戰。在集採和國談前,算好賬、控好本、仍需堅定地逐步降低仿製藥佔比,是目前的建議方向。
海外BD佈局仍成關鍵
除了創新投入,對於本土創新藥企來說,國際化佈局也成爲重要議題。
2023年恆瑞也按下BD加速鍵。財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恆瑞醫藥共達成了總交易金額超40億美元的5項授權合作,涉及創新藥包括PARP1抑制劑HRS-1167、Claudin-18.2 ADC藥物SHR-A1904、EZH2抑制劑SHR2554、TSLP單抗SHR-1905、TKI吡咯替尼、PD-1抑制劑卡瑞利珠單抗聯用治療肝細胞癌適應症。其中公司將抗癌創新藥HRS-1167與SHR-A1904獨家許可給德國默克,交易總金額可超14億歐元,這也是恆瑞首次與全球大型跨國藥企合作。目前恆瑞已實現10項創新藥海外授權。
2024年一季度報也顯示,報告期公司收到Merck Healthcare 1.6億歐元的對外許可首付款,相關履約義務尚未完成,相關收入尚未確認。對此,業內人士分析,有可能是因爲有關專利、技術還沒有全部交付完成,尚未滿足會計準則的收入確認條件,許可收入確認時點與收款時點存在差異是常見的情況。
當前正值國內頭部創新藥公司處於出海的關鍵節點。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醫保藥品價格談判如能成功施行,將使中國創新藥企的出海難度大幅上升。而由於美國醫保談判目前的方向仍是佔其聯邦醫療保險項目Medicare中成本較高的部分大藥品,故源頭創新、差異化創新、多維度創新也是我國創新藥走穩國際化路線、避免惡性競爭的王者之道。
在走“出海”路徑的同時,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產品的對外授權交易和公司被收購最近也受到高度關注,這類交易更是在過去的12個月加速。在2023年共有39箇中國本土創新產品授權美國和歐洲市場的交易。這個數量的增加是積極的信號,反映了中國本土創新的速度和臨牀價值的競爭力不斷提升,並且得到跨國藥企更多的認可。
談及國際化合作,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王錦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BD並不是生物科技公司沒有資金或人才以自建商業化團隊情況下不得已的選擇。對於生物科技公司而言,BD合作是公司主要的發展模式之一。
“我們研究了全球1000家生物科技公司,其中203家有商業化階段的產品(其餘797家公司的產品都還在臨牀前或臨牀開發階段)。對於這203家生物科技公司,只有67家建立了自己的商業化團隊(其中24家在美國、歐洲、亞洲等多個區域建立了團隊),其餘的136家生物科技公司都是通過對外授權交易實現了產品的商業化。”王錦指出,生物科技公司和Biopharma公司有不同的價值鏈佈局和核心能力,可以最大化整個行業的價值創造。對於生物科技公司而言,自建商業化團隊、自建生產基地並不是默認的選擇,在大多數情況下,因爲產品組合規模和經驗的侷限性,自建商業化營銷和生產能力可能會是效率較低的選擇。
不過,需要明確的是,企業需重新審視戰略規劃,區分被動國際化和主動國際化,不能僅是因爲在國內遇上了資本寒冬就被迫“出海”,而是要在有足夠的創新力和運營能力後再“出海”。雖然在全球佔據一席之地才真正說明自身實力,但中國市場仍是中國藥企的立身之本。此外,儘管由於很多藥品在美國獲批後其他地區纔會批准上市,這導致藥企“出海”必去美國,但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一帶一路”欠發達地區的市場潛力也不容小覷,需提前進行戰略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