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松起家厝「風水寶地」曝光!日皇太子走過「底藏龍脈」 後代非富即貴
▲黑松起家厝都更案目前已在整地,新大樓預計於2023年峻工。(圖/馬景平攝)
圖、文/CTWANT
日前一個豔陽高照的午後,本刊記者沿着臺北捷運中山站帶狀公園,走向「當代藝術館」,意外發現老牌飲料大廠黑松的千坪起家厝「詔安故居」舊址,正在大興土木,已推出建案「中山鬆悅」。探詢後得知,在黑松張家的努力下,成功整合上百名地主,通過都更案。
目前黑松家族事業已傳承至第三代,兒孫滿堂,人數破百,老公寓要改建談何容易,業界也打趣,張家這起都更案,可名列臺北市前5大困難都更案之一。
▲中山鬆悅每坪開價約130萬元,總價7,000萬元起跳,屬於豪宅型推案,接待中心外特別種植羅漢松,打造庭院氛圍。(圖/馬景平攝)
對此,本刊記者致電詢問曾參與張家都更案審議的臺北市都發局副局長方定安,據他所知,此案最初劃定都更的範圍大、整合人數多,困難度也較高,「我從都更處更新企劃科長任內,一直到擔任都更處長快卸任時才整合完成,看得出實施者(詔安建設)花了很多心力,最後也妥協縮小劃定範圍,才順利都更。」不過黑松張家從未張揚,方定安直到接獲記者電話才得知,這塊地原來是黑松的起家厝。
▲今年雙北都更案皆加快腳步,除了臺北市政府已拆除延壽國宅海砂屋等,新北市長侯友宜六月十六日也首次執行強拆新店區寶強路釘子戶。(圖/林勝發攝)
談起張家起家厝都更的過程,一名知情的張家人回憶,15年前,因祖厝公寓老舊,張家大老們在家族會議討論起都更改建大樓的想法。當時從事海運的大房說:『老公寓在我們這一代不處理,未來持分人數更多,想改建就會更難。』」
「起先,張家想請大建設公司投資合建,但這塊地持有人數多達上百位,且有少部分房子與土地產權分開持有,產權複雜,加上基地位於臺北市精華地段,地主對權益分配各有想法,一般建設公司要整合非常困難,紛紛打退堂鼓。」
▲中山鬆悅坪數規劃68坪起跳,完工後張家3大房大老都會搬回居住,可售戶僅20餘戶。(圖/馬景平攝)
眼見遲遲未找到能接手都更案的建商,2007年間,張家決定以起家厝「詔安故居」爲根據,自行成立建設公司「詔安建設」,其中「新健海運」前董事張應相的長子張愷建擔任董事長、張家第4代女婿黃茂霖扛下總經理、張斌堂則是常務董事,一起進行上百人產權整合工作,範圍擴及周邊非張家的老公寓。
不過黃茂霖也強調,「詔安建設」是爲了完成長輩心願而成立,屬於黑松家族自己的公司,而上市公司黑松,並非百分之百爲張家所有,兩間公司之間沒有直接關聯。(待續)
延伸閱讀
▸ 黑松家族揭密3/15年整合169位地主 張家人自建自住請來日商盯品質▸ 愛情來了2/起底愛紗熟男新歡 白手起家事業有成▸ 8問邁邁2/擔任副閣揆攬豐富人脈 要把科技大廠帶進高雄
▲在張斌堂帶領下,黑松今年6月推出乳酸菌補給飲料及膠囊,搶攻千億健康市場。(圖/黑松提供)
日前一個豔陽高照的午後,本刊記者沿着臺北捷運中山站帶狀公園,走向「當代藝術館」,意外發現老牌飲料大廠黑松的千坪起家厝「詔安故居」舊址,正在大興土木,已推出建案「中山鬆悅」。探詢後得知,在黑松張家的努力下,成功整合上百名地主,通過都更案。
黑松張家祖籍爲福建省泉州市晉江縣,祖先來臺後,最早落腳在彰化縣鹿港鎮,之後有一脈移居新北市林口區,最後遷到臺北市長安西路,興建「詔安故居」。
▲臺北市中山北路一帶從前就是達官貴人出入的高級住宅區,現在也是多家五星級飯店與國際精品名店匯聚之地。(圖/馬景平攝)
「我們以前延續泉州的習俗,每逢除夕夜,男丁都會在祖厝前跳火堆,躍過火焰意味着辟邪納福,也會放一整晚的鞭炮降伏年獸,家族婚喪喜慶也都在古厝大廳進行。」一位年過七旬的張家後代回憶。
「這一帶出了很多知名企業主,很有錢卻很低調。」一名在地耆老轉述上一輩的記憶,當時日本裕仁皇太子來臺巡視,從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到神社(今圓山大飯店)參拜,走的就是現在的中山北路,因此有人說中山北路是官道,底下有龍脈經過,風水特別好,不少名聲顯赫的望族,包括華南銀行創辦人林熊徵、臺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以及前臺北市長遊彌堅與黃朝琴等人,都曾居住於此。
張家後代至今仍保存當年刻有「福源居」的古厝舊瓦,一位張家子孫說,「張家古厝真的是好風水!如同舊瓦寫的福源之地,子孫讀書興盛,出了不少名人,在醫界、財經界、電子與航運產業等都有佼佼者,還有律師、會計師,其中又以醫師最多。」但他強調,家族向來低調,不會主動宣揚。(待續)
▲黑松創辦人張文杞在1925年間邀集7位堂兄弟合組進馨商會,使用日本機器生產彈珠汽水。(圖/黑松提供)
▲黑松創辦人張文杞在1925年間邀集7位堂兄弟合組進馨商會,使用日本機器生產彈珠汽水。(圖/黑松提供)
延伸閱讀▸ 黑松家族揭密6/三合院牛棚生產彈珠汽水起家 柑仔店門口必掛黑松鐵牌▸ 8問邁邁5/一人從政全家慘! 陳其邁女兒唸書父親欄竟「留白」▸ 又見邪教5/假宗教真公司無勞健保沒給薪 勞工局調查公佈「罰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