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慎》安倍不想走入川普的局
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後,兩岸外交戰情勢逆轉,臺北先後失去日、美兩大邦交國,亦遭國際組織拒於門外。北京的「一中原則」及國際社會的「一中政策」成爲臺北的外交桎梏,僅能與國際社會維持不具主權意涵的實質交流,大陸崛起後,臺灣的國際空間更形困難。
臺灣政壇不分藍綠皆謀求突破外交困境之道,但彼此路徑迥異。相對馬政府以兩岸各表「一中」的方式,止血邦交國的流失,摸索有意義及具尊嚴的參與國際組織,蔡政府則藉站隊,試圖在美、中對立中,提升臺灣的戰略價值,以臺美關係爲槓桿,打破民進黨不欲接受的「一中」,進而將臺灣與中國脫鉤,滿足臺獨的想像。
在當前的國際格局下,溫存於冷戰思維的蔡政府外交想像是,助勢美、中步入「新冷戰」,臺灣可望尋回北京缺席的國際地位。但如此的主觀期待,恐難敵國際現實的嚴苛考驗。美國知名學者奈伊認爲,以「新冷戰」概念看待美中關係具有誤導性,美、中確實存在意識形態差異,但此並不意味着雙方不應該合作,中國對美國仍未構成「生存性威脅」。因此,蔡政府一廂情願的想像徒令臺灣淪爲川普操作美、中對立的廉價「臺灣牌」,拉高美國對中國叫牌的籌碼,無助於臺灣自身利益的確保。
蔡總統在疫情中張起臺灣的「防疫外交」,並以傲人的階段性防疫成果,行銷臺灣的防疫經驗,凸顯國際社會孤立臺灣的損失。此外,李前總統的逝世更添「喪禮外交」,蔡政府順勢操作衛福部長陳時中口懸的「泡泡外交」,迎來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及日本前首相森喜朗率團訪臺。美、日兩團的目的雖異,但民進黨在「大內宣」上將此包裝成美、日與我斷交後的大突破,虛構民進黨「戰貓外交」成果。
其實,美國部長級官員訪臺非1979年斷交後首例,過去經貿、環保、能源及運輸等部會首長皆曾來訪,而由波音737-700客機改裝的「C40」行政專機在馬總統任內即8度搭載美國政要低調現身松山機場。
然而,此次臺美共同以美國的《總統繼位法》中衛生部長排名12,高於排名14的運輸部長及其後的能源部長,將阿札爾來訪形容是臺、美斷交後訪臺級別最高的內閣官員,恐不具臺美關係突破的意義,因衛生部長仍不若具主權意涵的國務卿及國防部長。
川普政府的高調無非想借此激怒北京,升高美中對立,以扭轉選情頹勢,此可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但北京不隨川普起舞,除大陸軍機短暫越過海峽中線外,持續展現對美外交的戰略定力。
相對於美國的大張旗鼓,日本弔唁團搭乘空巴A318商務包機,而非俗稱「日本空軍一號、二號」的日本政府專用機,森喜朗等一行不僅未見現任閣員或政務官,自民黨的「黨三役」亦未在陣中,通關時不經外交通道,謹守非邦交國模式,而4小時的快閃行程除弔唁李前總統外,未譜出臺日關係的意外,避免被北京視爲與川普唱和。
美、日對臺政策大不同,日本顯然不想走入川普設的局,吃力不討好地淪爲美國對中衝突的代理人,及在美國總統大選中表態力挺川普。蔡總統應取法安倍的外交應對,在美國內政、外交混沌不明之際,戒之冒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