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旭、張平最新談股市:資本市場改革將回歸投資價值和基準理性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江珊 海口報道
11月2日至3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與世界——第90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在海南海口舉辦。論壇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平,圍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主題分享觀點。
結合今年9月下旬國內股票市場的一輪“猛漲”,何德旭認爲,“資本市場的改革既要有短期的一些對策,更要從長計議、有長期的制度安排,不是說短期臨時地把指數‘轟’上去。我們現在雖然採取了很多措施,但我覺得更加需要探討從根本上解決資本市場問題的思路。我們一定要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要求,持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把長期以來積重難返的問題化解掉,促進資本市場真正的繁榮。”
他提出,要有效應對當前全球經濟金融形勢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當前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關鍵,一是要構建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二是要進一步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有效防控風險,特別是不能讓一些局部的、單個的風險和衝擊演化爲系統性金融風險;三是要改革資本市場機制,特別是真正讓股票市場發展起來,“不僅僅是短期要提振、活躍資本市場,而是要構建一種資本市場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機制”。
“把資本市場搞好、讓資本市場健康有序運行,我覺得這是我們當前金融領域一個非常重要、非常緊迫的任務。這樣不僅能夠發揮資本市場融資、投資的功能,而且能夠有效地促進投資提振消費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同時也讓我們的資本市場成爲吸引外資利用外資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有投資價值的市場。”何德旭說。
何德旭剖析,“就股票市場而言,我們的上市公司質量是一個突出問題,這跟過去上市公司發行審查制度不健全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儘管這麼多年來,相關監管部門下了很大的力氣來監管、規範資本市場,但上市造假、欺詐發行,甚至於在交易過程中投機炒作、操縱市場的一些行爲,仍然還沒有得到根治。上市公司質量不高,投資價值不大,必然直接影響股票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何德旭進一步提到,當前資本市場對投資者的保護仍然還沒有做到位,我國資本市場還有其他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並得到解決。
因此,他提出,要解決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根本性的問題,一是要狠抓上市公司的質量,二是要改善和優化金融監管並提高監管效率,三是要妥善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近期一攬子增量政策攪動市場,張平分析,穩定資產價格和修復資產價格成爲了當前宏觀政策的一個基本目標。“我認爲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用中央政府負債模式,打斷國內出現的一些資產價格惡性循環的狀態。在第一步穩定資產價格以後,應該更多地進行資產負債表的修復,調整現金流結構和估值,然後才能持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他認爲,中國現在是在完成第一步、向着第二步過渡的階段,第三步是要恢復實體經濟,通過金融體制改革,調整中國金融結構,提升直接融資佔比,支撐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對於增量政策對股市帶來的波動效應,張平表示,“其實中國上市公司的EPS(每股收益)與名義GDP按季度進行迴歸分析,是90%以上高度相關的,所以上市公司的表現並沒有脫離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股價大幅的波動主要是來自PE(市盈率)的估值波動,這裡面就包含了很多的情緒,也包括了很多劣幣驅逐良幣。”
他提醒大家注意近期股市相關政策的導向變化,“比如這次強調的是機構加槓桿,不太鼓勵個人加槓桿,這是比較大的一個特點,跟2015年不一樣,就是希望長期投資人能夠參與進來。還推進了A500(指數基金),就是希望用良幣驅逐劣幣。現在的一系列最新舉措,再加上新‘國9條’等一系列政策,才能夠讓資本市場具備基準理性和可拓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