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戎:爲世界舞臺貢獻中國審美風範

“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創造性地提出了這一重要論斷。“中國精神”涵養於我國獨特的文化血脈和精神紐帶,是中國戲劇爲世界舞臺貢獻審美風範的必然指向。10年來,中國故事引人入勝、中國精神深入人心,中外文明交流互鑑,演出市場蓬勃繁榮。回顧10年來的文藝創作,我們用戲劇作品在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同時,有沒有對世界產生重要的影響力?理論構想有沒有真正和藝術實踐融會貫通?新時代的中國戲劇如何更好地確立自己的獨立品格和風貌?中國戲劇的藝術精神是什麼?這些都是當代戲劇人必須直面的時代命題。

眼界放寬,中國戲劇要與世界對話

近日,由俄羅斯瓦赫坦戈夫劇院演出的話劇《戰爭與和平》在北京掀起了觀劇熱潮,引發文藝界熱烈關注。這部根據托爾斯泰創作於100多年前的文學鉅著改編的同名戲劇作品,跨越時空和民族,通過舞臺感動着當代觀衆的心靈,重新激發起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導演圖米納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現實主義演劇體系觀爲基礎,同時大力發揚梅耶荷德的戲劇美學思想,造就了這部作品二度創作的成功,而梅耶荷德的顛覆性自我革新恰恰就受到了梅蘭芳和中國戲曲的啓發。在《戰爭與和平》的舞臺上,處處可見中國式演劇美學的痕跡。空靈簡約的舞臺上,兩條長凳如一桌二椅,一個人物表現千軍萬馬;抒情的歌舞樂頌、浪漫的詩意誇張,有象徵意味的舞臺意象、動靜間的辯證關係,等等,爲中國戲劇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動的“教學課”,其中心思想是:世界戲劇如何從中國演劇美學中進行汲取與創造。

反觀當下我們自己對中國現代戲劇文明的建設,有不少創作者還在狹窄的題材、僵化的思維、落後的觀念裡打轉。一些作品在舞臺上如“考古”般地翻新着藝術表現的形式,卻忽略了在中國的演劇傳統中深入發掘中國美學思想與哲學基礎,缺乏將西方理論中國化、將創作方法在深度和廣度上中國化的學術意識。

中國戲劇要爲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就要與世界對話。實事求是地講,我們還缺少能與世界人民進行深度對話的戲劇作品。中國戲劇作品“高峰”的標準,應該是看它能否讓人們與客觀世界建立起共同理解,能否超越物質和資本所提供的有限社會參照,體現追求人類共同價值的“世界語言”。另一方面,用“世界語言”闡釋本民族的文藝作品,前提是要凸顯本民族的文化主體性,而不能一味學習西方、迷失自我。誠然,戲劇藝術已舶入中國100多年,從理論、美學到創作方法都源自西方,但用西方的藝術觀和方法論創作、講述中國故事勢必存在諸多問題。在我看來,對西方理論和方法掌握得再好,究其本質也是模仿,失去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創作,不是國際化而只是“西方化”。只有彰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創作,在此基礎上海納百川、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滋養才能達到最佳的、平等的對話效果。藝術作品特有的“世界語言”亦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融通互鑑必不可少的重要橋樑。只有這樣,其蘊含的中國精神才具有世界意義,才能讓中國聲音在世界傳播中更有力量。

腳跟扎穩,中國精神要立足中國

中國戲劇要放眼世界,前提是立足中國。“立足中國”並非空洞的口號,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和精神脈絡。中國精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孕育而成,從古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到近代救亡圖存、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從新中國成立後的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敢爲人先、銳意進取和新時代建設時期的守正創新、開放包容,中國精神始終貫穿其中,激勵我們爲了國家的繁榮富強、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立足中國”意味着深深紮根於這片廣袤的土地,汲取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若星辰的文化養分,在與世界人民交流互動的同時,始終保持自身的文化主體意識和高度的文化自覺。

“立足中國”絕非自說自話。戲劇藝術的對象是“人”,創作一定要以“人”爲核心。有些戲劇作品流於對好人好事的鋪陳,舞臺上見“事”不見“人”。不具備觀賞性的人物無法引起共鳴,“自說自話”不能與世界人民建立有效溝通。中國演劇傳統歷來強調對人物情感世界的表達,演員通過動作、聲線、面部表情、肢體形態等多種手段來外化角色的內心世界,便於觀衆直接觸摸到人物的心靈,其表現出的虛擬性、程式性、假定性和節奏性,出於對人物心理和行爲規律的深刻理解,也蘊藏着中國人的哲學精神與美學主張。孔子的“盡善盡美”,體現爲舞臺上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孟子的“浩然正氣”,表現爲俠肝義膽的英雄形象。老子的“大象無形”“有無相生”讓舞臺充滿虛實之美,景隨步移、以一當十。莊子的“萬物與我爲一”,讓演員在自我和角色間自由轉換,天地自然的萬美通過演員的表演之美得以展現,物我一體、意與境渾;演員“物我兩忘”,忘掉自己和角色的區別,自然而然地同一,從而進入逍遙和自由的境界。

中國傳統戲劇美學也是中國人思維方式和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立足中國”不是追求表面的翻新形式花樣,而需要我們在自己的演劇傳統中發掘哲學內涵與美學思想。我們應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驗派的“心理技術”等基礎上,融合中國傳統戲劇美學原則,尋求心理外化的解決途徑,找到符合中國民族藝術特性的表現方式,爲表達思想情感而創造精美的藝術形式,最終揭示人物豐富而複雜的精神世界,展現戲劇的哲思之美。

解放思想,構建中國演劇體系

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是時代課題和使命。話劇傳入中國以來,從藝術觀到方法論均源自西方,終究沒有形成系統的、以中華文化爲主體的學術體系、理論體系與話語體系。我們不能只把視野聚焦於小衆狹隘的領域,應放眼戲劇藝術發展的未來,爲當下理論學術與創作實踐的更好結合提供解決方案。當前活躍在藝術創作前沿的藝術家們,有多少會以時下最新的“理論成果”作爲指導和借鑑?理論的價值首先在於能夠指導創作實踐,否則毫無意義。學術若只是“正確的廢話”,對創作不能帶來幫助,建設中國現代戲劇文明也就成爲紙上談兵。

新中國成立之初,話劇界曾鄭重提出向中華優秀傳統學習。中央戲劇學院的老院長歐陽予倩大力提倡話劇向中國傳統戲曲學習,強調話劇一定要走本民族道路。在趙丹、石揮、歐陽予倩、焦菊隱等前輩先賢探索的中國演劇學派的基礎上,中央戲劇學院提出構建“中國演劇體系”,希望以此繼續推進中國現代戲劇文明建設,找到適合中國文化特質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兼收幷蓄的發展之路。構建中國演劇體系,就是讓我們不要在西方理論的影響下“畫地爲牢”,不套用西方理論剪裁中國人的審美,以中國理論指導中國實踐、以中國實踐昇華中國理論。

中國演劇體系是根植於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包含當代文藝的哲學和美學前提、理論架構、訓練方法、人才培養、創作原則以及作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總體架構。曲藝是中國表演藝術的源頭之一,現代以前,曲藝與戲曲是中國敘事性表演藝術的主體構成。中國演劇體系是“話劇、戲曲、曲藝三位一體”構成的民族敘事體系,這不僅是解決演劇民族化的問題,更是民族化與現代化融合的方向。

提升境界,深度塑造中國形象

中國傳統藝術將審美境界作爲最高理想與最高追求。審美境界對於塑造中國形象至關重要,擁有較高審美品位的創作者能夠從更深刻的層面理解和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爲人物的精神、意志、靈魂、情感和思想賦形。審美境界高的創作者會賦予人物更高的精神品質,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戲劇的功能是洗滌心靈、健全人格。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使其偉大的唯有精神。揭示人物精神生活的深度與廣度,是決定戲劇藝術作品能否傳世的一個基本要素。中國形象承載中國精神,深度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構建中國演劇體系的核心內容。我們應繼承中國傳統藝術的規律,深刻理解中國演劇美學的表現意識,掌握其豐富的表現手段,將中國演劇的美學原則及塑造人物獨特的方式方法融會貫通,以達到體驗與體現互相結合、互爲依據、互爲因果的表演藝術的完美境界。面對西方理論,我們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照搬照抄,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借鑑世界美學精華、吸收現代科技進步的新成果,博採衆長,在更高形態上完成理論的現代轉換。

構建中國演劇體系,守正創新是正途。中國演劇體系以精美的藝術形式塑造中國形象,以中國民族藝術特性表達思想情感。演員的表演以追求複雜內心活動的心理外化作爲第一追求目標,圍繞角色心理活動尋找與之相對應的外部表現,使之具有藝術觀賞性。圍繞情感內容尋找準確而豐富的外化表現形式,通過肢體解放和爆發力,強調美感、節奏感和音樂性,使之具有藝術表現力。契訶夫有句名言:“簡練是才華的姐妹。”只有創造出情感內容與藝術表現達到統一的中國人形象,令角色的情感自然流露、激情釋放,作品含蓄留白、收放自如,這樣的藝術呈現纔有感染力,才具備美學價值。

傳揚國韻,再塑中國戲劇藝術精神

塑造中國形象、闡發中國精神,最終要落實在作品上。中國韻味有獨特的內在精神和文化價值,承載着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傳統文化的當代流行就是“國潮”,其核心是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戲劇工作者應有意識地在作品中傳揚國韻、國潮,展示中國演劇風範,在世界舞臺爲中國戲劇藝術精神發聲。

對受衆而言,戲劇是一種生活方式;對藝術家而言,戲劇是一場修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莊子理想中的最高修養,其中所蘊含的超越自我、超脫世俗功利、不汲汲於聲名的思想境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戲劇工作者要爲人民而創作,追求“因藝術而使生活更有意義”,體認中國人獨有的精神氣質和人文情懷,讓中國哲學與美學成爲理論和創作之“道”,不膚淺地沉溺於形式和技巧,不受制於外在的功利目標,心無旁騖地錘鍊技藝,“道”“藝”齊一,努力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民族品格和時代特徵、人類情懷的藝術作品。

恩格斯說:“作者的見解越隱蔽,對藝術作品來說就越好。”藝術要表達與情感有關的內容,好的戲劇不僅能夠提供視聽覺享受,更能在觀衆的心靈深處產生影響。我們要致力於用中國樣式表達中國人的情感,告訴世界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反映中國人的審美追求,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最新最美的中國形象傳達到觀衆的心靈。

鯤鵬展翼翔天際,萬里征程啓新程。今天我們要建立自己的演劇體系,就需要重塑中國戲劇的藝術精神:戲劇工作者要堅守“爲人生而藝術”的戲劇理想,在追求藝術風格獨特性和個性化的同時,創作出能夠啓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的藝術作品,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要以深厚和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爲根基,汲取世界優秀文化的精華,以創造具有思想深度和審美內涵的作品爲方向,以推動民族演劇美學爲目標,自覺走戲劇藝術中國化的發展道路。我相信,我們在新時代對戲劇的書寫,一定可以縱向呼應歷史,橫向達致世界。

(作者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中國文聯特約研究員)

中國文藝網新媒體

來源 | 文藝報(2024年9月23日04版)

編輯 | 陳佳麗

點個“在看”,共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