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光棘冠海膽」 現蹤墾丁珊瑚礁

光棘海膽夜行生物,晚上會攀附在礁岩表面活動覓食。(圖/科博館授權《ETtoday東森新聞雲》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地方中心/屏東報導

「要找珍奇海洋生物不必出國,在墾丁就有!」已經不是一句玩笑話,「光棘冠海膽」現蹤墾丁,爲臺灣稀有罕見的生物又添一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指出,最近在墾丁海域發現罕見光棘冠海膽行蹤,讓墾丁海域發現的海膽種類增加到24種。

科博館生物學黃興博士,2月下旬在墾丁核三廠出水口附近海域進行潛水調查時,發現一隻未曾見過的海膽,他直覺認爲必然是臺灣紀錄的種類,於是將標本採集上岸,並通知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得到主管單位的許可後帶回科博館鑑定。經科館長研究海膽的生物學組研究人員李坤瑄鑑定,證實這是臺灣新紀錄的屬種「光棘冠海膽」。

科博館表示,光棘冠海膽的分佈雖然廣泛紀錄於西太平洋的沿海與海洋性島嶼上,但卻相當罕見,臺灣海域更是第一次發現它的蹤跡。此次黃興倬博士除了採集了完整活體標本,並拍攝到光棘冠海膽的生態照片影片,對於瞭解此種罕見海膽的習性,有很大的幫助。

光棘冠海膽和俗稱「魔鬼海膽」的刺冠海膽同屬於「冠海膽科」。但是和一身漆黑、全身長滿又尖又長毒刺的魔鬼海膽不同,紅褐色的光棘冠海膽體殼直徑約3公分左右,屬於小型海膽,最大的特色是身上有一種長度超過6公分、細如毛髮卻富有彈性棘刺;另外還有一種約略3公分長,較爲硬直的短刺,可能帶有毒腺

模樣令人生畏的魔鬼海膽—刺冠海膽,是光棘冠海膽的近親。(圖/科博館授權《ETtoday東森新聞雲》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根據外國文獻記載,光棘冠海膽爲夜行性的海膽,白天棲息在珊瑚礁縫隙的背面,夜晚會攀附在珊瑚礁岩上。經野外觀察,光棘冠海膽會利用口面的短棘在海底快速爬行,移動速度可達每秒3公分,可以算是海膽一族中的「飛毛腿」。

墾丁珊瑚礁的生態多樣性,舉世知名。近年國內海底攝影風氣盛行,許多潛水客於臺灣各地的珊瑚礁潛點,紀錄到相當多種過去以爲只有國外才看得到的珊瑚礁區珍稀生物,也在無形中帶動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風氣。這些珍稀海底嬌客現形,不但代表墾丁海域生態仍然豐藏着活躍生機,也鼓勵着民衆加入保護臺灣海洋行列

▼光棘冠海膽和其他海膽的最大不同,是它長而柔軟有彈性的棘刺。(圖/科博館授權《ETtoday東森新聞雲》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光棘冠海膽小檔案

光棘冠海膽Lissodiadema lorioli屬於冠海膽科,成體的體殼直徑一般在3公分左右,體高約1.3公分左右。本種的體色爲紅褐色,細長的棘刺則爲帶有光澤黃褐色,活體的反口面中央有一顆明顯的灰褐色乳突凸出體外,是牠的肛門所在。

這一屬的海膽目前全世界僅有兩種;光棘冠海膽目前在印尼安汶島澳洲大堡礁關島琉球羣島水深50公尺以內的珊瑚礁海域都被紀錄過。此次在墾丁核三廠出水口發現的標本,爲臺灣海域的新紀錄,也將墾丁海域發現的海膽種類,推增至2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