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不好歷史的兩大原因,卻被99%的老師和家長忽略了
孩子日常課外閱讀,對於青少年來說“歷史”這一科都是繞不開的選擇。重視孩子精神塑造和文史素養的家長更是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給孩子開小竈加餐。
很多時候孩子在歷史的閱讀和學習時,總是少不了溝溝坎坎。我們作爲曾經背過無數遍課本的家長,碰到孩子一些突如其來的問題,依然語塞到尷尬,不知云何。
○ “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爲什麼成了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
○ “魏蜀吳三家都在爭的荊州三國時期到底指哪裡?爲什麼這個地方如此重要?”
○ “楚漢之爭,劉邦項羽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議和”,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爲界,劃分天下。鴻溝到底在哪裡?”
○ “古代絲綢之路到底經過哪些地方,爲什麼說絲綢之路主宰着人類文明的進程?”
記得剛開始陪小朋友讀歷史的時候,總是被他各種新奇古怪的問題給打敗。
秦末戰爭中兵仙韓信和趙軍背水一戰,他問我背後是什麼水,爲什麼在這打?爲什麼要背水結陣?爲了不挫傷孩子的好奇心,每次都是硬着頭皮把問題接下來,然後用一句“我查查資料再告訴你”來強作鎮定。
講真,爲孩子選一套能真正重塑歷史理解力的史書對家長來說真的是一種考驗。
其實我家裡各種各樣的歷史書真不少,從簡單的繪本,到乾貨滿滿的大部頭科普,能裝滿整個書架。但之前讀過的絕大部分都側重於歷史知識點的羅列,或者單純地強調美圖插畫,更側重於歷史科普。
其實對於青少年孩子的理解特點來說,更需要一套電影式敘述方式的史書,除了知識科普外,給孩子滿滿的文化培養,就像帶孩子回到歷史現場一樣,將山川形勢、地理險要盡收眼底,一部歷史大片在孩子的腦中徐徐上映。
點擊圖片可以查看鏈接
在仔細看過了這套《地圖上的中國史》之後,我不但秒速下單買給了孩子,而且還把這套書的詳細介紹發到了小學高年級和初高中的家長羣裡,家長羣們紛紛稱讚下單,生怕孩子錯過這樣一套可以讀十年的好書。也終於彌補了我們帶孩子學歷史以來,一直以來的“缺憾”。
如果咱們仔細觀察孩子學歷史時的“提問”,就會發現,他們面臨的難點其實不僅在於「時間」,更在於「空間」。
關於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本套書的作者,地圖專家李不白先生說:
“一個歷史事件,一般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時間的,另外一個是空間的。
但時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空間是一個三維立體的概念。
咱們天生對空間的記憶力遠遠超過時間的記憶力。
舉個例子,你家裡有一個特別貴重的東西,你藏在某一個地方,你肯定很快就忘了是哪天藏的或者哪個時間,會記不得或者記不清,但你一定記得那個位置,在哪個地方在哪個角落裡。
這就是我們人對時間和空間記憶的差別。”
2023年河南省文科高考狀元鄭媛元也曾因爲受到李不白先生“透過地理看歷史”系列書的啓發提升而讚歎:“李不白先生的《透過地理看歷史》幫助我刷新了史觀、地理成績、語文成績。”
這套《地圖上的中國史》青少版恰恰是李不白先生繼續延續《透過地理看歷史》系列創作理念,不斷精進,面向青少年文史地跨學科學習的,更加周全完善之作。
另外在青少年曆史學習中還會經常出現兩個困難。
一是地理和歷史的學習節奏,並不同步。
七年級的歷史圍繞中國史來講,已經出現各式各樣的地名,但七年級的地理,是圍繞世界地理和基礎知識來講的。
二是當我直接翻開地圖,想找到歷史大事件中的古地名對應的現今地理位置時,卻發現絕大部分古代的地名,在地圖冊裡壓根找不到。
所以看到這套書以地理的視角,幫孩子釐清中國上下五千年中國史的書,我才覺得長久以來的那塊“缺憾”,終於能補上了!也總算找到了幫孩子重塑歷史理解力的書。
一套可以讀十年的歷史書。全書280萬字,皇皇3000頁,159 幅原創全綵地圖,282頁重大事件地圖專題,1282張書畫文物彩圖,全景描繪了中華民族從神話時代到晚清鴉片戰爭近5000年的壯闊畫卷。
全書體量、知識密度可以充分補充孩子文史地三科的綜合學習。充分覆蓋5000+中小學文史地學習知識點和考點。
歷史事件,都會有專門的「地圖專題」,把歷史的時間地點講明白,史地從此不分家。
這樣的學習模式,就像是給理解歷史提供了兩根柺杖,既有時間線,也有地圖開啓“全域視角”,孩子在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上都有了可以依託的理解的支點,會容易不少。
比如剛剛提到的“背水一戰”,有了地圖以後,就能直觀看到這場大戰發生在哪,漢軍和趙軍兩股勢力如何相爭相持。
通過地圖可以看到,該戰役的真實發生地在井陘關,該關口所在的井陘縣位於河北省西南部,東鄰石家莊,西靠山西省陽泉市,是太行山的支脈,有要隘,名井陘口,秦漢時爲軍事要地。
而且別說,井陘關距離北京和石家莊都挺近的。有時間的父母還可以帶孩子到當地親身感受一下當地的人文歷史故事,會更有代入感。
本套書的地圖,通過古代地名和現代地名的對比,孩子理解起來會非常方便。然後再去回顧上面提到的問題,你會發現有醍醐灌頂之感。
“魏蜀吳三家都在爭的荊州在三國時期到底指哪裡?爲什麼這個地方如此重要?”
首先,我們可以清晰地在地圖上看到三國時荊州所處的位置。
此地處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面積廣闊,物產富足,適宜養兵屯糧。
其次,荊州地區西連巴蜀(蜀國),北接中原(曹魏)、東控吳越(吳國),九省通衢,交通便利,因此成爲三國時期三家的軸心樞紐之地。
然後,荊州地區四面環山,且有長江流過,水陸運輸體系均適宜,確保戰爭供給。另外此地有相當的平原盆地地帶可以屯糧練兵,因此此地成爲三國時期三家的必爭之地,可謂是歷史的必然。
再比如“孔子周遊列國”,很多孩子都會對“列國、五代十國”中的“國”犯迷糊,有地圖就會清楚許多。
其實孔子是從山東到現在的河南轉了一圈,最遠走到了安徽,然後又回了山東。孩子可能會想,說好的周遊列國,結果好像並沒多遠?
然而翻到書前面的「春秋疆域圖」就能看出來,當時周朝的勢力範圍,總共也就這麼大,孔子幾乎已經走遍全國了,非常厲害!
這便是地理和歷史一起學的妙處,它會讓歷史長河中飄飄浮浮的故事、人物、地點,統統落地,不再抽象。
孩子可以看到赤壁之戰的精彩紛呈,同時可以根據地圖上地形標註,思考爲什麼赤壁大戰的地點最終會發生在這個地方。
垓下之圍時項羽爲何沒有回建都之地彭城(今徐州),而是選擇向南逃跑?
武俠和歷史小說裡經常出現的“燕雲十六州”到底是哪十六州?爲什麼說十六州的丟失,影響了中國幾百年的南北局勢?
隋朝時京杭大運河的核心不在北京而在東都洛陽?運河的改道,對當時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形勢到底有何影響?
明朝永樂年間的鄭和下西洋都經歷了哪些國家?爲什麼大部分航行路線都沿着海岸線?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還有巴蜀大糧倉支撐,爲何“六”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
曾經的衡中文科狀元,後考入北大中文系的嘉森學長談到歷史學習時說:
“歷史這科,其實越往後學越靈活多變。考試中佔分高的綜合大題考的並不是課本。
題型的材料可以是跟課本無關的,甚至可以是跟課本相反的。當孩子面臨這樣的考試時:
首先,一定要忠於材料,而不是背誦了一部分課本內容,往上一套作答,就可以拿到分。
其次加強對材料本身的理解,類似語文的閱讀理解題。你的視角要和出題人站在同一高度,甚至需要一個更全面的視角。”
點擊圖片可以查看鏈接
《地圖上的中國史》以歷史爲主線,以地圖開啓更廣闊的歷史視角。
全套書煌煌3000頁,從神話時代到鴉片戰爭,給孩子串起一部完整的中國古代史,涵蓋大量課本中的歷史、語文、地理知識,融合三科學習爲一體,特別適合當做課外的拓展閱讀。三科一起學的孩子最省力!
作者李不白先生畢業於武漢大學地圖學專業,數十年地圖專業思考和積澱,以圖研究歷史,融會而成280萬字,出版的歷史暢銷書熱銷超過百萬冊。不僅是青少年閱讀,成人讀來也有不一樣的收穫。
除此之外,再介紹下「三大贈品」。
首先是《中國曆代疆域圖》和《5000年大事年表》,是孩子學習課內歷史的“利器”。
然後還附贈李不白老師的視頻講解看地圖方法的課程。
像“疆域圖”這本,裡面有咱們從夏朝到中華民國時期,各個階段的疆域圖,幫孩子解決學歷史時無圖可對照的煩惱,每個朝代的地理情況如何,一翻便知。
點擊圖片可以查看鏈接
在地圖上,孩子可以擁有孫悟空的千里眼、順風耳和筋斗雲,日行千里萬里,乘地圖之力,觀天下之勢。爲了教會孩子看地圖,李不白先生的看地圖視頻講解課,把自己的專業知識融入進去,相當於讀了歷史、又補了地理!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說這套書裡豐富、海量的知識點,從歷史到語文、再到通識百科,它統統能幫上忙,而且每一部分都講的很精彩!
01
講歷史,有趣有料,孩子一讀就上癮
古人讀歷史講究“左圖右史”。
地理是歷史的空間維度,地理對記憶歷史不僅有強化作用,也有喚醒作用。透過不變的地理常量,發現演變的歷史規律。
本套書以地理爲舞臺徐徐展開,將歷史、古詩詞、文學典故融於一體,融會大語文學習,文史素養與考試能力綜合提升。
通過地圖開啓“解構式學習”,讓孩子告別死記硬背,因爲理解而記憶。那些藏在歷史大事件背後的真正邏輯就能被孩子讀懂了。
內容也是緊貼中小學生新課標學習,以一套書架構中小學文史地學習線索,語文歷史地理三科融合學習,突破學科壁壘,越學越省力。
除了結合地理的方式講歷史的特點之外,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內容的故事性,讓孩子可以輕鬆讀懂。
講到漢朝的時候,那些星光閃耀的歷史人物彷佛神仙打架一般,走到我們面前。劉邦、項羽、韓信、蕭何、張良、范增、樊噲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一一登場。千古謀聖與兵仙戰神同臺競技,好不熱鬧。
從秦末大澤鄉起義的局勢紛爭說起,到劉邦、項羽、韓信、秦軍等幾股主要力量如何分分合合,膠着鬥爭。
從泗水到滎陽,到關中,從彭城定都到鴻溝劃界,從垓下之戰到烏江亭。有智鬥,有悲歌,有熱血,有權謀。再輔助以地圖和戰爭路線圖,可以清晰地看到幾股力量的發展變化,如何此消彼長,形勢扭轉。
整個細節過程像看電影一樣豐滿有趣,孩子學起來不容易犯迷糊——
講到宋遼夏金元歷史共治時代時,把歷史變成鮮活生動的故事,利用羣像敘述的手法,讀書就像看電影一樣,降低長篇歷史的枯燥感。
就拿明朝的歷史來說,書中用“開局一個碗,結局一根繩”貫穿起明朝的歷史脈絡,沒有從明朝如何打下江山、建功立業入手,而是從個人的命運着眼,從一個父母雙亡的小可憐朱重八開寫,然後各方人物匯聚,推動着歷史不斷向前發展。
寫他偷偷噶了地主家的牛給兒時的小夥伴們解饞,寫他和哥哥舉目無親爲了巴掌大的一片地方安葬父母四處哀求,寫他端着一口破碗以遊方和尚和乞丐的身份遊遍淮西。
這樣的文字既是寫清了朱重八成爲洪武帝的心路,也以他爲代表,反應了元末普通百姓痛苦的生活。
每篇故事的標題也很有意思,孩子讀起來,引人入勝。
◇ “二十七天做一千多件荒唐事”;
◇ “高粱河畔驢車急”;
◇ “戰不得·守不住·遁不成”;
◇ “黃河回家記”;
◇ “改土歸流與地丁合一”;
◇ “五張羊皮換來的好宰相”。
通過這種有趣的故事方式講解歷史,孩子更容易身臨其境,記憶深刻,並且學會複述故事給別人,成爲孩子羣中的故事大王。
02
講語文,緊貼新課標,聯繫初高中語文名篇
本書以歷史時間軸爲線,聯繫歷史語文教材。
對應初高中名篇《曹劌論戰》《陳涉世家》《出師表》《隆中對》《將相和》《岳陽樓記》《蘭亭集序》等先後數十篇,打通不同學科的融合學習,真正做到融會貫通。
以有趣的故事、真實的史料補充課本梗概的歷史脈絡;以動人的故事、傳世的名篇,追溯成語及古文名篇誕生的背景。
以內文的插敘及獨立的文學史年表,補全課本簡略的文學常識,還原文學發展的完整脈絡。
都說史地不分家,文史不分家。文史地綜合能力的提高,不是靠學理論所能達到的,更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多讀書,讀好書,勤於寫作,有的名篇名段需要適度背誦。
史地不分家,跨學科探究,融合歷史和地理,教孩子多維視角思考問題,綜合提升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輕鬆提分不在話下。
03
講百科,服裝、飲食、貨幣、文化、經濟,給孩子一座行走的文物百科博物館
爲了全景呈現古人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瞭解真實的古人,文本還採用模塊化敘述,多條小線索齊頭並進。
政治、軍事、服裝、飲食、貨幣、文化等,體現歷史的豐富性和真實性,更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
以服裝爲例,本書從上古時代壁畫陶器上人物的貫頭衣,到商周時期的上衣下裳,再到秦漢時期將衣裳合一的深衣,乃至魏晉隋唐深受外來文化影響的袴褶、唐裝,直到晚清的頂戴花翎、馬褂旗袍。
爲了更好的呈現歷史文物面貌,書中精心附加1282張書畫文物彩圖,給孩子一座行走的文物百科博物館,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一呈現:
殷商文明時期的國之重器後母戊鼎;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傑出代表四羊方尊;
講述文姬歸漢的明代“連環畫”《胡笳十八拍》;
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於明萬曆年間繪製的《坤輿萬國圖》;
上古奇幻動物園繪本《山海百靈圖卷》;
通過這些了不起的文物和畫卷,串聯起了中華上午五千年燦爛文明,給孩子呈現一場視覺盛宴。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不同的形式,給孩子思維的啓迪和關照是愛的更高級形式。
《地圖上的中國史》透過地理看歷史,乘地圖之力,觀天下之勢。幫助孩子將祖國的山形水勢、大好河山,以及華夏文明的豐碩文化成果,一覽眼底。讓孩子熟知山河間的故事,發現廣闊人生。
點擊圖片可以查看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