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嶄新風景 跨年活動大彩蛋:宏禹一號
宏禹一號承載力極強,曾是支援南方澳大橋得以順利拆除的重要關鍵。(圖/Carter攝)
全國最大海上作業平臺船「宏禹一號」,外觀打破一般人對船隻印象,高聳參天、重達萬噸,有如一座海上移動城堡,替臺電獨力完成首件離岸風電海事工程,更憑藉着船上的大力手臂,在南方澳大橋橋拱斷裂之際快速成功支援拆除工作而聲名大噪;之後更在高雄新地標大港橋組裝中擔任最重要關鍵功臣角色,今年還未滿十歲的宏禹一號已在工業、觀光、文化等層面嶄露頭角,正如同高雄伴隨着海港璀璨花火綻放,帶出高雄展望未來,紮根工業放眼文化的無限可能性。
宏禹一號由四隻紅白相間有如大柱子框出的平臺範圍,加上停放在中間的大型吊車,與其說是船,還更像海上有工地建案正在進行,但對此疑惑,宏禹一號的船東──宏華營造總經理陳宗邦早已見怪不怪,他說:「沒錯,平底船正是把一個大型工廠載到海中央!」,在孤立無援的海面上憑藉着自身的萬能性,把一支支海上風機豎立於海面上。
臺灣有這麼一艘「萬能平底船」,可以救難、搭建旋轉橋,又能完成離岸風電的布建。(圖/Carter攝)
猶如海上變形金剛,起初是宏華營造爲了參與離岸風力發電國產計劃所購入的平臺船,因應政府開出「2025年綠電比例達20%」的能源轉型藍圖,離岸風電被視爲最重要的經濟產業轉型及能源轉型的雙引擎,過往工程多半仰賴國外技術能力,但陳宗邦估算,風力發電的海事工程成本超過整體三成,是臺灣最應該、也是最容易國產化的部分,更是「臺灣繼半導體之後,對得起下一代人的產業」。
回想起5年前臺灣第一個獨立自主完成的海氣象觀測塔,看來規模不大,但須在東北季風吹襲中,將長55公尺、重達三百公噸的鋼管牢牢插進臺灣海峽中,期間必須毫不間斷地連續敲打一萬多下方能完成,宏禹一號僅花了21天即完工,可謂正式宣告──「臺灣也有完成離岸風電海事工程之能事」。
全臺最大海事平臺工作船宏禹一號化身成爲2021高雄跨年的「海上舞臺」。(圖/Carter攝)
離岸風電工程尚未開始時,宏禹一號處於待機狀態,交通部長的一通求助電話,展開了一場情義相挺的援救計劃。停泊在高雄港的宏禹一號足足花了52小時抵達南方澳,當時震驚社會大衆的南方澳大橋斷裂新聞,在搶救人命後面臨更大挑戰是如何快速遷移斷裂橋面,好讓正值漁季的漁民能順利出海捕撈作業,以免對漁民生計造成影響!
原先公路總局評估搭設高橋逐段拆除,航道必須全面淨空5個月以上時間方可完工,但宏禹一號先靠近橋邊就定位,4支錨樁下錨,拉住拱橋,再利用船上的大型吊車,從上方將斷裂的橋拱逐一拆除,不到24小時就讓作業人員切除橋墩。迅捷的速度讓漁船可以快速進出港,減少漁民的損失,回想起當時的情況,相關人員都倍感欣慰,因爲只讓南方澳封港24小時,可謂是將損失降到最低,宏禹一號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創舉!協助打造旋轉橋又能變身海上展演舞臺
從宜蘭的這趟「神救援」完美經驗後,場景轉移回高雄,宏禹一號肩負的任務是興建亞洲最長的旋轉橋!興建初衷是爲串連亞洲新灣區、駁二特區及30公頃的蓬萊倉庫羣,結合水岸輕軌,供550人及自行車同時通行,完成南臺灣最美麗的水岸觀光廊道,未來僅要步行上橋即可觀賞海港夕陽美景。此外,橋身也是一大看點,以海豚、貝殼爲寓意,與其說是交通建設,不如說是藝術品更爲恰到好處,長約一百公尺的橋身,由四格模組,加上爲了讓遊艇碼頭航道暢通,特別設計可旋轉橋身,只要旋轉九十度,遊艇就可自由進出。
兼具美學與航線流暢性,爲了讓旋轉橋身結構更爲穩定,必須特別加深基樁深度,也是有了宏禹一號這艘船才克服地質限制,紮紮實實地往下打了80公尺,而控制旋轉機構裡的近百根螺絲也須將誤差值抓到僅有0.2公分,正因爲精密才能在開合之間只需3分鐘,堪稱臺灣創舉。
屬於高雄這座港都城市驕傲的宏禹一號,在2020尾聲,更換上新衣裳化身成爲「跨百光年」系列活動的海上舞臺,有大約5座籃球場大的臺灣自制海事平臺工作船拉到愛河灣,以海、船等港灣特色配搭光束、雷射形成愛河灣劇場展演,展現高雄海洋城市的氣魄,讓全臺灣,甚至全世界都看到高雄的驕傲!
在港灣的燈光照耀下反射,進而閃耀整個愛河灣。(圖/Carter攝)
本文作者:曾家鳳
《Takao樂高雄》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