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從黃埔百年紀念看到的兩個關鍵詞(鄭清和)

6月17日,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週年暨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40週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會上宣讀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發來的賀信,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出席並講話。(新華社)

黃埔軍校建校百年,兩岸各界今年都在爲這所特殊的學校舉辦紀念活動。

所謂特殊,是因爲這所學校擁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及地位,它是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產物。更是因爲這所軍校承載的精神價值在當前猶未過時,它賦予兩岸關係的現實借鑑意義,值得處於當前兩岸關係下的我們回望、反思。

第一個關鍵詞是歷史聯繫。

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建立起黃埔軍校。他在建校典禮上致辭說:「革命事業就是要愛國,就是要救國救民,我要求諸君,從今天起,共同來擔負這種責任。」自此,一批批熱血青年踏入軍校大門,義無反顧投身革命洪流,東征北伐、抗擊日寇。

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推進祖國統一進程是孫中山一直追求的目標。愛國主義,作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亦是黃埔軍校的立校之本、育人根源,「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成爲那一代優秀青年的精神追求。

國家生死存亡緊要關頭,黃埔軍校應運而生。其後,在國共兩大陣營都能看見黃埔師生的身影。他們有的人在國民黨內部構成了著名的「黃埔系」,還有的人一路追隨社會主義事業,成爲新政權的締造者之一。

研究中共黨史的大陸學者李忠傑認爲,黃埔軍校師生對於中國的政權更迭產生了巨大且深遠的影響,國共內戰某種程度就是一所學校內兩批人的相互較量與博弈,這在世界歷史上都屬罕見。

1984年,大陸籌建黃埔軍校同學會,3年後兩岸開放探親。隨後兩岸黃埔校友開始了頻密的交流,同袍兄弟的情誼得以延續。直到今天,他們的後人仍視對方爲家人。

兩岸關係的現狀,是國共內戰的歷史遺留。不忘同胞之間的血脈聯繫,以兄弟之誼以情相待,是兩岸今天彼此相處應該抱持的基本態度;也是面對風高浪急的臺海局勢,我們可以從黃埔軍校建校及發展歷史中獲得的樸素啓迪。

第二個關鍵詞是交流合作。

1925年,軍校學子成立血花劇社,兩黨同學以話劇演出的方式活躍文娛生活,用革命藝術來喚起民衆。抱持不同政治理念的兩黨人士共處同一個校園,學習、生活既有競爭較量,也有交流合作,這樣的關係維繫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近日,大陸舉行紀念黃埔軍校成立百年紀念活動。有黃埔師生後代在一場座談會上分享了一則故事: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胡宗南離開黃埔軍校後,專程回校拜訪時任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向他的老師表達謝意。

胡後來專門解釋此事,兩人雖然政治理念不同,但他敬重周恩來的人品。從師生交往流露出的情感能感受彼時軍校內的平等氣息,誠摯如大家庭一般的校園氛圍。

這樣真誠交流、互訴衷腸的氣氛,也延續到最近40年的兩岸黃埔同學及其後代的交流中。黃埔軍校從一所學校昇華成爲兩岸黃埔人共同的時代記憶。

當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宣告破裂,黃埔軍校執行清黨運動,意識形態先行的政治氛圍迫使師生、同儕反目相向。今日,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同樣遭遇意識形態先行的嚴重衝擊,與臺灣主流民意背道而馳的謀「獨」挑釁甚囂塵上,島內瀰漫肅殺之氣的政治氣氛讓兩岸多年累積的民間善意一步步降低,交流活動被大幅限縮、甚至被污名化。許多關心、熱心交流的島內團體及人士感受到從政治議題傳導至各領域的寒蟬效應。

過去30多年來,不論遭逢兩岸關係的高潮抑或低谷,兩岸交流的源動力都紮根於民間。不久前於廈門舉行的第十六屆海峽論壇,儘管有關方面事先再三告誡「不要前往」,依然有7000多名臺灣的老朋友和新面孔趕赴鷺島。兩岸互動,是發自臺灣社會的理性呼喚。

天下黃埔是一家,所謂「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從歷史連結中汲取經驗,攜手交流、並肩合作將爲兩岸有識之士因應臺海危局提供一些思考,添續更多智慧。(作者爲大陸資深時政評論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