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踩坑”,6.3億買個“燙手山芋”,叫賣了兩年無人問津

國資接盤民企並不是搞慈善而是市場行爲,花了錢,也是要講投資回報的,不過,商場中“贗品”橫行、真假難辨,國資也沒有火眼金睛,“踩坑”也就在所難免。

2019年,央企華融資產旗下華融投資(天津自貿試驗區)通過司法競拍,以6.3億的價格拿下了上市公司延華智能的控股權。

當時,業界都認爲華融撿了個便宜,畢竟,華融拍得的股權,是前所有人以16.2億的價格從延華智能前實控人手中買來的。

不過,這個“便宜”,華融只拿了兩年就想賣了。

2021年的最後一天,華融對外宣佈,公開徵集受讓人,換句話說,就是公開叫賣,業界也是一片唏噓:撿到的“便宜”,怎麼一轉眼就變成了“燙手山芋”了。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個“燙手山芋”叫賣了兩年也無人問津,至今仍在華融手裡。

已經過去兩年了,公開叫賣這事原本已經被人們淡忘了,但近日延華智能被證監會行政處罰,再次勾起了這段塵封的往事。

延華智能被處罰的原因是2022年財報中有虛假記錄,以及沒有及時披露對外股權投資的風險。

由於資產減值計提晚了半年,導致中間的半年報和三季報虛增了5000萬左右的利潤,年報是沒問題的,和那些刻意造假的相比真不算什麼大事,但處罰並不輕。

延華智能被罰款200萬,時任董事長、總裁、財務總監和董秘4人分別被罰款100萬、75萬、50萬。

什麼事都怕對比,去年同爲國企的冠農股份財務造假了20億,公司也才罰款210萬,董事長才罰款75萬,相比之下,延華智能也覺得處罰太重了。

證監會的行政處罰分爲兩步,先下達處罰事先告知書,你如果不服可以申辯,然後再根據申辯結果下達處罰決定書,就是最終結論了。

於是,延華智能在2023年12月初收到處罰事先告知書後,公司和相關責任人就提出了聽證會要求,併發起了申辯,但結果是申辯全部被駁回,保持原判。

值得一提的是,申辯失敗後,在證監會的處罰決定書還沒下達之前,延華智能的財務總監辭職了。

春江水暖鴨先知,一個公司的實際情況如何,財務應該是最清楚的,恐怕這不只是行政處罰之後的巧合。

實際上,自從華融接盤延華智能以來,主營業務上還沒見到過回頭錢,連續扣非虧損了4年,2023年才損失有希望首次真正扭虧爲盈。

但即使盈利也不會多,也就幾百萬的量級,延華智能未分配利潤是-5.4億,公司得先把未分配利潤填平了才能分紅,以延華智能當前的狀況預測,投資回報週期恐怕不是一般的長。

當然,如果只是擊鼓傳花轉手賣股權,那計算方法就不同了。

延華智能因爲跟華爲扯上了關係,適配華爲的鴻蒙系統,並作爲華爲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總集成商,也成了華爲概念股。

自2023年11月以來,股價回升了不少,從3塊多漲到最高7塊多,華融當前的持股市值都近7.7億,與當初相比已浮盈1.4億。

不過,資本市場的市值猶如鏡中花、水中月,不落袋爲安都是虛的,華融首先得找到下一個接盤者。

而說到接盤,最大贏家還得數延華智能最初的實控人胡黎明。

按媒體的說法,胡黎明把延華智能弄上市以後沒幹別的,一門心思都研究內幕交易去了。

早在2017年,胡黎明因爲內幕交易被判了3年,緩期三年執行,藉着緩期的日子,胡黎明就開始找接盤者了。

先是8.4億賣了部分股權,同時委託表決權把實控人的位置讓了出來。

之後又11億多賣了另一部分股權,套現20億以後,自己成了第三大股東。

而接盤者沒過多久就出現了債務危機,股權被司法拍賣,就有了開頭華融接手的戲碼。

作爲第三大股東,胡黎明是自由套現人,什麼時候想賣了就賣點,相當自在。

據不完全統計,胡黎明2023年又套現了大約8000萬,目前賬上還有6.72%股權,按當前股價計算市值約3億。

都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股市則是前面挖坑後面遭殃,有人逍遙自在,就有人踩坑倒黴,延華智能這個坑什麼時候能填平,就看華爲這陣風能吹多久了。

而對於華融來講,目前可能還有點糾結,到底是繼續叫賣還是扛下去,雖然就A、B兩個選項,但不是個簡單的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