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兩岸宗教交流共源與和平紅利(柳金財)
媽祖可謂是兩岸人民的共同信仰及宗教文化資產,兩岸文化本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圖爲大甲鎮瀾宮媽祖祝壽大典。(呂妍庭攝)
近月來大陸積極推廣兩岸各項宗教文化交流,儘管新冠疫情期間無法進行實體交流,但在「後新冠疫情」開始兩岸宗教交流日益趨熱。這呈現臺灣社會多元宗教之本源系來自大陸,無論是推動湖北省道教、廣東省佛教、福建省客家永定佛,或老子、王爺、關公、濟公、媽祖、文昌等諸天神聖及仙佛交流,基本上體現出「宗教中國化」的發展方向。
可以說,目前臺灣社會各種宗教,幾乎皆是源自大陸,兩岸具有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同宗之共同歷史傳承、文化認同及宗教信仰。上述宗教認同已融入中華文化與民族共同體,臺灣宗教的「中國化」來源及特徵,恰恰說明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中國人。舉凡臺灣社會所信仰神祇及諸天神聖,皆是隨大陸移民移遷臺灣而傳遞,例如關公及媽祖、玄天上帝、土地公、城隍爺等諸神明,皆是許多兩岸民衆共同信仰神祇。
而臺灣社會主要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及一貫道等宗教領袖,亦皆來自大陸。若是兩岸善於運用宗教及文化共源、經濟互賴,勢必利於促進中華國族及文化認同,建立經濟利益共同體關係, 從而利於兩岸一家親營造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大陸倡議兩岸人民同屬炎黃子孫,近來有的地方政府秉持「民間性、國家級、全球化」理念,連續舉辦七屆海峽兩岸神農炎帝經貿文化旅遊招商系列活動,成爲增進兩岸民衆文化認同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近來舉辦炎帝農耕文化與農業科技創新高端論壇、智能製造創新發展論壇、經貿文化交流合作懇談會等主題活動以及梨花節活動、梆子大會、晉臺特色食品展銷會、「問祖之旅」馬拉松賽、傳統詩詞交流大會等配套活動。
從活動規劃目標及內容設計檢視,旨在促進兩岸民族文化認同,促進兩岸交流、文化傳承、精神弘揚、項目合作和民衆參與,強化中華國族及文化認同,促進兩岸農業科技、經貿文化交流及合作。這意謂着不僅是「兩岸一家親」,具有共同文化血緣、宗教民俗;同時,也建立經濟利益紐帶關係。這顯示大陸思考兩岸共同神祇信仰,不單是連結文化宗教同源而已,更是賦予其經濟利益及互利意涵。
同時,大陸也推動媽祖作爲兩岸人民的共同信仰及宗教文化資產。最近剛舉辦2023年海峽兩岸暨港澳文化周活動,系以深圳南山天后博物館獨有的「辭沙」媽祖祭海大典爲主線,遵循古制、恢復古禮,結合嶺南傳統文化,再現明代祭祀海洋之盛況。其中「晨拜媽祖」儀典,來自臺灣台南、高雄的逾百位媽祖信衆參與祭拜,包括迎神、上香、初獻及頌祝文、亞獻、終獻、焚帛及焚祝文、送神等環節。
大陸對臺政策積極推動媽祖文化,創造兩岸同根同源一體感。2009年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全世界計45個國家和地區共上萬座媽祖分靈廟,信衆高達3億多人。媽祖可謂是兩岸人民的共同信仰及宗教文化資產,兩岸文化本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媽祖文化交流利於推動兩岸民心相通、心靈契合,爲臺灣民間信仰最重要的神祇之一。
爲慶賀媽祖生日,臺灣從南到北進行媽祖遶境、迎神和進香等慶典活動,例如臺中大甲鎮瀾宮、雲林北港朝天宮、嘉義新港奉天宮、宜蘭蘇澳南天宮等。媽祖信仰不僅促進兩岸交流,也帶來兩岸和平關係。近期臺灣媽祖聯誼會曾召集衆多媽祖廟及數千名信衆、隨行近百名記者,採小三通模式抵達廈門,此爲迄今爲止最大規模的兩岸宗教文化交流活動。媽祖信仰可以串起兩岸交流,培養兩岸人民的歷史情感,創造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觀光旅遊等領域之實質成果。
此外,大陸積極塑造儒家文化爲兩岸共同傳承,建立弘揚中華文化的平臺。例如以山東作爲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藉此強化魯臺兩地在文化、旅遊等領域的深化交流合作,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日前海峽兩岸孔子文化春會已於濟南府學文廟舉行,並以視頻連線形式在江蘇崑山、臺灣台北設置分會場。大陸推動以儒家思想爲核心中華文化,正成爲兩岸旅遊觀光、學習教育及文化交流的核心及主軸之一。
儒家思想闡述活動,往往以「傳承經典、築夢未來」爲主題,聚焦孔子禮樂文化傳承和創新內容,促進儒學文化交流發展。這是兩岸首次舉辦孔子文化春會,春會不僅是兩岸共同傳承和弘揚孔子文化的平臺;也是中華傳統文化與民衆生活相融的標竿。儒家思想及文化已成爲兩岸交流的共同資產,儘管臺灣社會因獨派推動一系列「去中國化」措施及「文化臺獨」;且民進黨政府視中華文化僅只是臺灣文化的一環,但這並無法改變傳統中華文化已浸潤及鑲嵌融入整個臺灣社會中。
誠如日前圓寂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所言:兩岸若能「共同以中華文化救臺灣,還怕未來沒有出路嗎?」無庸置疑,當兩岸透過宗教進行交流及合作,不僅利於促進兩岸社會文化融合,強化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及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形成。同時,也助於兩岸當局及人民交流,降低雙方敵意緩解政治衝突。
進一步言之,當兩岸宗教交流與中華文化認同產生高度融合時,勢必促進兩岸民衆對共同文化、歷史、宗教同源同根之認同,從而塑造共同家園的民族共同體想像。同時,通過兩岸宗教文化交流及合作,勢必產生兩岸融合之「擴散效應」及「分枝效應」,從而提升「兩岸一家親」及「心靈契合」心理貼近感;這利於化解雙方敵意,最終或可發揮進一步達成兩岸政治和解目標之影響作用。
(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