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古茶山的新傳人(青春日記)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蔡浩麗

我家世代定居雲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國慶古茶山,而我和茶的緣分始於72歲的父親蔡國才,他是普洱市非遺項目帕卡茶傳統手工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幾十年用心改良,讓茶的品質上了一個臺階。

古老的製茶手藝,也在遭遇現實挑戰。江城位於邊境地區,至今都沒有通高速公路。人出去尚且不容易,更別說茶了。帕卡茶品質不用說,可沒有品牌、缺少銷路,只能給其他品牌當原料,價格自然上不去。

怎麼爲帕卡茶找銷路?我動了不少腦筋。通過整合自家資源、購置茶地,2015年正式註冊成立阿卡莊園。

傳承老手藝,必須瞄準市場需求推出新產品,打響新品牌。原先的帕卡茶是大筒包裝,我根據當下人們的飲泡習慣和客戶建議,改造包裝,大筒變小餅,銷量漸漸有了起色,另外還研發出檸檬紅茶、檸檬白茶等多個產品。

剛開始,父親覺得我的辦法太激進:“傳統的就是傳統的,改變了就變味了。”在他看來,做茶必須堅持原始辦法。

去年元旦及春節期間,阿卡莊園共銷售小餅帕卡茶6000多盒,價值19萬元。眼見茶山增產、茶園增收的實際效果,父親的想法漸漸發生了轉變。

這段時間,我一邊在縣裡操辦普洱茶品鑑會,一邊還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籌備普洱茶線下體驗店。國慶古茶山的帕卡茶,即將走向全國。

攤子大了,人手不夠,我就帶着村民一起創業。村民家裡達到標準的古樹茶也會拿來賣,我這裡的收購價比外面高。村民在阿卡莊園打工,每月能有將近2000元的收入。

從祖宗賞飯吃的古茶山,到父親改良技藝、提升口感,再到我這代人“走出去”,打開銷路、帶動村民,老普洱茶在傳承變遷中訴說着新的故事,我也在這樣的傳承和變遷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作者爲雲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茶葉協會會長,本報記者史一棋、何思琦、楊文明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07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