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航協:6年後中國將成爲全球第一大民航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高江虹 實習生陶暢 北京報道
今年上半年多家國際航司先後削減了中國市場的航班,甚至有的航司完全退出了中國市場,引發公衆對中國航空客運市場未來的廣泛關注。對此,國際航協負責運營、安全和安保的高級副總裁尼克·卡倫11月19日在京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樂觀肯定中國航空業的發展潛力。他認爲國際航協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爲全球最大的航空客運市場,這一趨勢並不會改變。而在未來的20年裡,中國航空客運量預計每年將得到平均5.7%的增長,這一增速遠也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3.8%。
由於國際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多家國際航司先後削減了中國市場的航班,甚至有的航司完全退出了中國市場。英國航司維珍航空宣佈在10月底退出中國市場,英國航空、德國漢莎航空、北歐航空、波蘭航空等也相繼削減了往返中國的航線。就連新加坡航空公司也宣佈將在今年12月優化亞洲航線網絡,減少北京、重慶、巴厘島、大阪等多條航線。這一連串的事件引發了業內對中國航空客運市場未來發展的廣泛關注。
面對這些市場質疑,尼克·卡倫來京參加國際航協北亞區三十週年慶典活動時,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採訪,對中國航空業的發展潛力表示樂觀。他認爲部分航司削減國際航線主因是成本考慮,由於俄烏衝突、中東衝突等影響,不少歐洲航司因爲無法使用俄羅斯領空而成本大增。既然衝突是暫時的,其影響力並不長遠。尼克·卡倫仍然認爲到2030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爲全球最大的航空客運市場。他指出,在未來的20年裡,中國航空客運量預計每年將得到平均5.7%的增長,這一增速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3.8%。
國際航協公佈的最新9月份數據進一步證實了中國航空市場的韌性。數據顯示,航空客運總量同比2023年9月增長了7.1%,達到了9月曆史最高水平。總運力同比增長5.8%,載客率也達到了83.6%,同比2023年9月增長了1個百分點。在國際市場方面,需求同比2023年9月增長了9.2%,運力同比增長9.1%,載客率也升至83.8%。這些數據表明,儘管面臨地緣政治的挑戰,但中國航空市場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亞太地區的航空公司需求同比增速最快,達到了18.5%。這一增速不僅遠超全球平均水平,也表明了中國及其周邊國家在航空市場中的強勁表現。運力同比增長17.7%,載客率也達到了82.6%。這些數據進一步凸顯了中國在亞洲航空市場中的重要地位。
不過,市場的快速發展並不意味着沒有挑戰。國際航協北亞區副總裁解興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目前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不僅國內航線競爭白熱化,國際航線的恢復也面臨着諸多困難。他指出,整個產業鏈的成本在飛速增加,包括航油、空管、機場起降等各項費用都在上漲,均給航空公司的運營帶來了巨大壓力。
中國市場在供應鏈和人員方面也存在短板。零配件的訂購時間延長、地面服務人員短缺等問題都制約了航空公司的運能恢復。此外,各個地區間的標準不一、監管成本增加等問題也爲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航空市場帶來了困擾。這些問題需要業界共同努力去解決,以確保中國航空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
儘管挑戰重重,中國市場仍舊展現出了獨特的優勢和活力。尼克·卡倫表示,中國在推動數字支付方面走在前列,國際航協計劃在2024年底前將其BSP結算系統支持數字人民幣支付。目前,該系統已進入測試階段,預計在今年12月份前完成測試並正式上線。屆時,各航空公司將能夠使用數字人民幣進行結算。這一舉措將進一步提升中國航空市場的便捷性和吸引力。
除了數字支付方面的進展外,中國在機場數字化建設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國際航協一直積極推崇的“one ID”項目旨在通過整合現有機場的新興技術實現不同國家和地區系統間的互操作性。在全球範圍內生物標識識別設備已在多個機場得到應用但操作性有限。而中國在此領域的發展較爲先進,與中東地區並駕齊驅,這爲統一系統的實現提供了有力支持。
可見,雖然面臨着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但中國航空市場依然保持着強勁的增長勢頭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尼克·卡倫堅信中國成爲2030年全球最大的航空客運市場這一目標將會成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