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科技王碩:數字化轉型核心是賦能業務發展
本報記者 楊井鑫 北京報道
2021年6月2日,由《中國經營報》和中經未來主辦的2021中國企業競爭力夏季峰會在京舉行。
本屆峰會攜手頂級學者與企業領袖深入探討數字化轉型、新應用場景、行業新業態等重點議題,共話產業數字化的無限可能,充分把握數字化轉型機遇,發揮數字經濟賦能作用。助推各行各業在變量之中尋找新的契機,突破商業邊界,激盪創新思維,求索未來發展之道。
光大科技創新總監兼戰略發展部總經理王碩表示,數字化轉型不是簡單的IT規劃,單純使用雲、AI、區塊鏈等新技術並非數字化轉型的終極目標,而僅僅是數字化轉型的一個過程。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對業務發展實現賦能,以技術爲起點,帶動整個業務的轉型升級發展。
產業賦能
據王碩介紹,光大科技在產業數字化轉型中的核心,就是賦能光大集團,既包括集團本部,也包括支持賦能光大集團內部兄弟公司,同時還在積極探索開展國企、銀行等對外賦能。因爲光大集團涵蓋了銀行、證券、保險、信託、資產管理、投資等金融全業態,同時也擁有中青旅、光大環境、嘉事堂、光大養老、光大醫療健康等實業板塊。在賦能金控和多業態兄弟公司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光大科技積累了龐大的實踐經驗,非常有價值。
“比如我們服務光大銀行,包括其他一些外部銀行客戶,如何實現‘三升兩降’,即提升收益、客戶數量、用戶體驗,降低風險、成本,我們覺得這是實現數字化轉型的一個根本的目標。光大集團在2018年開始實施“敏捷、科技、生態”三大戰略轉型,這就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發展方向。”王碩認爲。
他表示,在數字化轉型領域當中,光大科技正在探索“三步走”戰略。第一步,支持數字光大建設,實現從線下到線上,各業態的互聯互通,同時把數據治理好、把客戶服務好;第二步,在建設好數字光大的基礎上,通過AI、大數據等技術賦能業務智能化發展,構建智慧光大體系;第三步,實現內外互聯、生態協同,構建平臺光大。按照光大集團的科技創新發展新藍圖,在2022年將全面建成數字光大體系,在2025年建成智慧光大。
“從數字化轉型的實踐來看,實現業務數字化和創新數字化業務是兩個重要探索方向。”王碩認爲。
他進一步分析稱,業務數字化和數字化業務,兩者雖然詞語相近但意義完全不同。實現業務的數字化,是因爲企業有很多的線下存量業務,通過上網上雲等方式,在保持整個業務平穩的前提下遷移、升級、提質增效。比如金融行業,很多線下業務,可以用技術實現數字化升級改良。“實踐中,我們是用小步快跑的辦法來實現,將原有通過網點的業務、一些線下需要人工辦理的業務,實現線上遷移。這部分傳統業務的線上化是有很大價值的。”王碩指出。
對於數字化業務,就是如何用數字能力構建新的獲客方式、生產組織方式和管理方式,他認爲是一個顛覆過程或者新商業模式的探索過程,採用數字新手段重組原來的一些新的業務服務模式,產生化學反應。比如原來服務小微企業,更多的是看抵押物或者相關核心企業的信用分享等,但是現在通過一些物聯網+大數據方法,瞭解它的真實生產經營和流水信息,進而開展在線信用貸款服務,它不依賴傳統的抵押擔保,是一種基於數據驅動的新的信貸流程和模式,有助於破解小微融資難題,這就是一種數字化業務探索。同樣,當前“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的部分探索,也是實現原來一級供應商到多級供應商的信用穿透和電子票據拆分,解決這些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也是數字化業務的創新。
“整個數字化轉型,都將是依託業務場景,圍繞數據、上雲互聯等新技術,促進生產力提升,優化生產關係,進而再推動生產力的變化。”王碩表示,這是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
迭代中互補
隨着互聯網銀行的出現和銀行的數字化轉型,金融行業的業態如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此過程中,傳統商業銀行和互聯網銀行各自扮演什麼角色?
王碩認爲,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中小銀行現在紛紛在推動數字化轉型,但是相比新興的互聯網銀行可能在轉型效率、模式,以及數字化程度上有一定差異,主要源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雙方起步階段不同。國內互聯網銀行是在2014年之後陸續設立,這些機構起點高,沒有存量業務和包袱,更願意運用一些新技術開展互聯網業務拓展。而傳統銀行有很多存量業務和系統,其業務本身和特點對業務連續性、穩定性、安全性都有很高要求,因此互聯網應用更加穩健。二是互聯網銀行以零售和小微爲主,沒有線下渠道,顯得互聯網色彩更濃。而傳統銀行不僅有零售業務,還有對公業務,同時還是線上業務和線下網點相結合的服務方式,可能顯得互聯網色彩淡一些。
“目前,傳統銀行和新興互聯網銀行也在往同一個賽道上走。”王碩表示,近幾年,傳統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銀行等也在快速轉型迭代,與衆多大型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加快推進相關金融業務的數字化轉型,在零售、小微等互聯網業務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績。
在王碩看來,傳統銀行與互聯網銀行之間可能更多的還是一個互補的關係。“傳統銀行會向微衆、網商銀行學習借鑑先進的模式和理念。同時,依託其自身的資源稟賦,發揮地面隊伍優勢、渠道優勢、網絡優勢甚至生態合作伙伴的優勢,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業務模式來開展更好的金融服務。而互聯網銀行也可以與傳統銀行形成錯位競爭,提供差異化服務。因此,從這個方面來說,雙方應該是一個互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