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中國人口,二連降了!

作者:餘飛

01

人口繼續負增長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全年各項經濟、人口數據。

2023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260582億,比上年增長5.2%。成功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全年5%左右的增速目標。

不過,我最關心的還是牽扯經濟、樓市的人口數據。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

2023年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14096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

這意味着,人口通縮速度正在加快。2022年,全國人口首次轉向,減少了85萬人。去年又減少了208萬人。

人口減少的直接原因,是新生兒人口持續下降。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新生兒人口902萬人,繼續低於死亡人口。去年全國死亡人口1110萬人。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國家統計局

902萬人,比之前市場預期得要好很多。之前,機構預測2023年出生人口可能會跌破800萬人。

雖然好於預期,但跌勢根本也收不住。902萬出生人口,已經7連降,相比於2016年的高點,減少了883萬人,跌幅49.5%,妥妥腰斬。

那麼關鍵問題來了,又是什麼導致出生人口七連降?

要知道,2016年出生人口高點正好是全面放開二胎的時候,之後又開始鼓勵三胎。以此來看,放開生育,對於人口趨勢的改變,沒有產生一點漣漪。

影響人口出生的根本因素,是教育、住房和醫療三座大山。

02

三座大山的改變人口走向

對於日本、歐洲、中國臺灣、新加坡等富裕地區來說,不願生的原因,主要是年輕人更加追求自由、追求精神生活,這是文明發展的必然。

然而,對於我們這個尚未富裕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上流階層的生育低慾望,理由與富裕地區雷同,但絕大多數普通民衆來說,根由是三座大山。

這三個壓力不減輕,人口形勢不會改變。

育媧人口披露的數據顯示,中國目前的平均養娃到18歲的成本是人均GDP的6.9倍,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韓國。

這意味着,中國的人均養娃成本可能不是最大,但壓力絕對是全球前列,畢竟韓國雖然成本最大,但收入比我們高很多。

分省市來看,養娃壓力最大的是甘肅,養大一個娃到17歲,需要耗費一個家庭16.2年收入,相當於每年的家庭收入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了。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育媧人口、國家統計局

三座大山,讓年輕人對結婚和生育望而卻步。結不起婚生不起娃,是導致結婚率與出生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過去幾年,各省市也出臺了一些鼓勵生育的措施,如生育補貼、生育假之類,但都是隔靴搔癢。

這些不是依靠一些補貼甜頭,就能夠四兩撥千斤。

所以說,人口形勢很難扭轉,新生兒數量還會繼續下滑。想要延緩趨勢,必須從三座大山出手。

好在,國家已經出手了。去年8月份本號就寫過一篇《搬走三座大山,開始!》,詳細介紹了這事。

教育減負方面:

爲了給教育減負,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

要求從政治高度來認識和對待,從體制機制入手深化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文件發佈後,教育局立刻發佈《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明確提出:

大幅壓減考試次數、不得以任何名義設置重點班、層層壓實督導責任。

自此一場針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整頓,拉開了帷幕,哪怕在就業壓力超大的現在,也沒有絲毫鬆懈。

校外培訓機構抓住了中國父母對待孩子教育問題重視的雞娃心理,大肆宣傳課外培訓的重要性,導致如今學上校外培訓變成了一種社會風氣,不培訓反倒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結果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身心俱疲,費神費力費票子。學生沒有了閒暇時間,父母還得承擔起輔導孩子作業的重任。

花了錢不說,學生的成績可能有所提升,但都在培訓的背景下,只是拉高了錄取分數線,並沒有改變學生的錄取比例,只是讓校外培訓機構賺得盆滿鉢滿而已。

醫療減負方面:

去年發起了轟轟烈烈的醫療反腐行動。

根據機構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到7月31日,19個省和直轄市總共有156位院長落馬,數量已經遠超往年院長被查數量,其中地市級及以上醫院院長數量爲95,佔比60.9%,而縣級醫院院長共有61位,佔比39.1%。

對醫療的反腐,反的是什麼?一個是回扣,另一個是行賄。尤其是第一個。

所謂的回扣,就是醫療器械、藥品、醫院耗材等生產商,向醫院關鍵崗位人員行賄,以確保自家產品被採購、被高價採購。

所謂的受賄,病人向主治醫生、麻醉師等關鍵人員行賄,以保證自己在治療中獲得優良服務,不被歧視。

這兩件事情,在各行各業中基本都存在,但在醫療行業中,更甚,特別是回扣。

原本就昂貴的醫療器械和藥材,在採購人員與銷售人員沆瀣一氣、狼狽爲奸之下,爲了回扣,硬生生將成本翻倍乃至數倍。

最終這些成本,都將由病人買單。

看病貴,已經讓很多人對醫院望而卻步。救死扶傷,本來是醫院的天職,也是醫院存在的意義,但現在很多醫院卻將病人當作了韭菜,恨不得連根割,吃人不吐骨頭。

民衆自我揶揄,小病不用去醫院,大病去醫院也沒用。

面對看病難,去年以來中央展開了歷史上力度最強、範圍最廣的醫療反腐行動。腐敗是很多行業的毒瘤,必須摘除,特別是在關乎生命的醫療行業。

這場反腐行動的最終目的,不僅是整肅醫療行業,更重要的點在於,降低民衆的看病成本,讓看病不再困難。

住房減負方面:

動作很多。主要有兩個大動作:

一方面,前期壓住房價上漲勢頭,後期讓房價緩慢下跌。

很多人看到這兩年不斷放鬆調控,瘋狂救市,以爲又是要重啓樓市。

其實,透過現象看本質,真不是那麼回事。房地產對經濟的作用依舊重要,所以瘋狂救市,只是不想讓房地產過度拖累經濟復甦而已。

但這並不是要重啓樓市,只是維持不破,不讓下跌過快而已。這一點,可以從過去兩年的救市措施中看到。

過去兩年的救市措施,有一個明顯特點。力度不大,而且都是擠牙膏式的操作。

如果想要扭轉局面,全面放開限購,定然可以,但始終沒有。

從這裡可以看出,官方只是想要維持降而不破的局面。壓力大了,就鬆一點,再大了,就再鬆一點,一點一點擠牙膏。

官方似乎並沒有想着讓房價轉向,而只是想着讓房價跌得慢一些,以時間換空間,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

這與去年底兩場重量級會議中提到的“先立後破”思路契合。

立是目的,破也是目的,但得先立,然後才能破。或者說,沒有立起來之前,不能破。

這裡的破,主要是破除三點:1、破除房地產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2、破除中央和地方對土地財政的依賴;3、破除高房價的隱憂。

降而不破,這纔是官方對待樓市的終極態度。

另一方面,推出了二次房改。

去年8月份國務院審議通了《關於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指導意見》(14號文件),拉開了中國二次房改大幕。

14號文件的到來,宣示着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再次進入雙軌制時代,也即商品房和保障房並行的時代。

爲何要大搞保障房建設?14號文件明確提出建設保障房的兩大目標:

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讓工薪收入羣體逐步實現居者有其屋,消除買不起商品住房的焦慮,放開手腳爲美好生活奮鬥”;

二是推動建立房地產業轉型發展新模式,讓商品住房迴歸商品屬性,滿足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推動房地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這兩段表態意味着未來中國大多數城市可能會走向新加坡模式,給未來的房地產劃定兩個圈子,一個商品房圈子,一個保障房圈子。

保障房保障買不起商品房人居住,商品房則讓有錢人去玩,當然也要以穩定爲基調。

03

人口持續減少會帶來什麼影響

人口減少帶來的影響有很多。

第一,提高老齡化率。

統計年鑑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達到20978萬人,佔總人口比重達到14.9%。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國家統計局

按照國際劃分標準,我們已經進入了深度老齡化社會,距離超老齡化社會已經不遠了。

第二,減少勞動力人口,施壓經濟增長。

2022年勞動力人口爲96289萬人,較2013年最高峰101041萬人減少4752萬人,減少幅度4.7%。

勞動力人口下降是新生兒下降與老齡化加劇夾擊的結果。

勞動力人口減少,必然會影響經濟增長壓力。

有人說,美日歐人口也少,照樣是發達國家,我們人口減少爲何會影響經濟?

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是金融資本強國、科技強國,人家的GDP主要是金融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支撐。

我們中國是產業資本大國、製造業大國,人口是我們的優勢。當人口轉向之下,我們的優勢便不再。

第三,衝擊教育系統。

我們正在走日韓的老路。

日本、韓國因爲出生人口不斷創歷史新低,大量幼兒園中小學關閉,而且大學也開始關閉。

韓國方面,1982年至2021年,韓國已有3800多所小學和初高中學校關閉。

日本方面,日本政府數據顯示,日本每年約有450所學校關閉,從2002年至2020年,近9000所學校永久關閉。

大學方面,日本去年已經關閉了12所大學。未來將有200所大學關閉。

韓國方面,韓國的研究機構也預測,未來380餘所存量高校將減少一半左右。

中國方面,這些年隨着出生人口不斷減少,對教育系統的衝擊已經開始顯現。

教育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共有幼兒園28.92萬所,比上年減少5610所,下降1.90%。學前教育在園幼兒4627.55萬人,比上年減少177.66萬人,下降3.70%。

幼兒園數量是過去多年來首次出現減少。更爲關鍵的是,幼兒園人數去年減少了177.66萬人。

小學數量過去二十多年,因爲城鎮化導致農村大量小學關閉、合併,總數一直在減少。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教育部

但2021年的情形和之前完全不一樣。不但小學數量在減少,招生數量、在校生數量也在同時減少,這是之前沒有出現過的。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小學階段招生1701.39萬人,比上年減少81.19萬人,下降4.55%;在校生1.07億人,比上年減少47.88萬人,下降0.44%

這意味着,接下來小學關停速度會提速,進入一個新階段。

幼兒園與小學關停,只是新生兒人數下滑帶來的第一波影響,第二波影響將會隨着時間推移,進入初中、高中乃至大學。

之前本號就計算過,新生兒下滑對高中的影響,將會出現在2034年。

2023年全國高考人數創新高,達到了1291萬人。

數據:教育部;製圖:城市財經

2023年參加高考的人對應的是2005年左右出生的人數。

從上面的出生人數數據圖可以看到,2005年全國新生兒人口1617萬人,是一個承上啓下的數字,之後出生人口略有下降,跌破了1600萬,到2012年纔再度超越2005年,2016年創下過去二十年新高。

因此從出生人數來看,未來高考人數還會繼續刷新天際線,預計到2034年達到頂峰,此後隨着2016年之後新生人口數量不斷下滑而轉向。

第四,衝擊學區房。

過去兩年,在教育輪崗制度威懾之下,疊加出生人口持續減少,學區房的需求也炒作陷入了低迷。

造成頂流城市的頂流學區房價格紛紛跳水。

深圳方面,重點學區房的價格已經跌去了四分之一。

樂有家數據顯示,2023年重點學區樓盤整體成交價格從高點時期的9.35萬/平方米跌至如今的6.85萬/平方米,跌幅26.7%。

市六大名校片區均價從132490元/平方米,跌至100741元/平方米,下跌了24%。而且跌勢依舊,很快會整體跌破10萬+。

上海方面,去年6月份每日經濟新聞就披露上海的幾個頂流學區房,如浦東新區頂流學校明珠小學的“老破小”朱家灘小區、憑藉“福外+建西”雙學區成爲頂流學校的梅園片區,幾個均出現了大跳水。

廣州方面,老城區越秀的部分重點學區房,跌幅最大的超過30%。45個樓盤中33個在下跌,其中14個小區跌幅超過10%。

此外廣州房價天花板天河區,統計的45個小區三分之二在下跌,18個小區跌幅超過10%。跌幅最大的超過了25%。

北京方面,過去兩三年,北京高價學區房跳水的消息時常見諸於報端。

財聯社披露,現在德勝區大部分掛牌房源都降了最少四五十萬元,是近幾年來的低點。

廈門、杭州、南京、蘇州、武漢等,無不如此。

孩子數量不斷減少,對學區的需求不斷下滑,頂級學區房的支撐力量晃動,高價便難以堅守,最關鍵的是,而這個利空,會隨着時間推移,持續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