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重拾臺灣最美麗的風景
國人經常自詡臺灣是個充滿愛心的地方。的確,臺灣的慈善機構與公益團體爲數甚多;在這類團體、社會服務機構,以及醫療院所從事義務服務的志工所在多有;經常參與公益活動或慈善捐款的公司與個人更是不計其數。在臺灣這個社會,平民百姓中不乏不求名利、持續傾囊爲弱勢者奉獻服務的慈善家。國人的愛心不僅展現於國內,德澤並廣及海外。2004年南亞大海嘯、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以及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與海嘯,都涌現了國人的大量捐款,以及志工與物力的投入,贏得各受災國的感激與肯定。
曾來臺自由行的大陸作家韓寒,對比兩岸的公民素養與社會風氣,於2012年7月在廣州的週刊上撰寫了「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一文。此篇文章在兩岸廣爲流傳,臺灣各界更時常引用此句,以此自豪。
@臺灣的行善排名在下降中
國人的愛心與友善,的確有值得自豪之處;惟,近幾年似有式微之勢,值得警惕。英國的慈善援助基金會,以幫助陌生人、慈善捐款,以及志工服務時數三個項目進行調查,自2010年起編制發表「全球行善指數,World Giving Index」。在140多個國家與地區中,臺灣的排名曾從2010年的第72名逐漸進步至2015年的35名,但隨後的2016與2017年則後退爲第50與52名;2018年更是一口氣退至64名。將臺灣在三個評比項目中在2018年之排名與2015年相比較,「捐款」由2015年的29名退居47名,「志工時數」由69名略退至75名,「幫助陌生人」則由40名大幅退步爲84名。雖然臺灣的整體排名仍然遠優於中國大陸(過去多名列倒數2名內,2018年略上升爲倒數第5名),但各項排名何以退步,國人實有省思的必要。
在排名相對尚佳的「捐款」方面,國人透過對宗教團體與宮廟捐款,間接行善事者極多,但這些團體與宮廟的財務透明度多嫌不足,信衆的善款真正被用於公益或慈善活動的比例究竟多高,外界多無從得知。各界雖憚於褻瀆聖靈、神明,對此問題多不願探究,但相關資訊不透明終難免使信衆的捐款意願受到折損。同樣地,不少非宗教性的慈善機構與公益團體的財務透明度也乏善可陳,令外界難以評估其對善款的運用效能,以致不少捐款者對是否應對該等公益與慈善團體持續捐贈多所躊躇。
@公益團體應提高財務及效能之資訊透明度
若擬提高國人的捐款意願,除了公益團體的自律,主管機關對其財務控管與效能,應有必要強化監督,並要求其提供更公開透明的資訊。
次就「志工時數」觀察,2018年跌落至75名。顯示國人在主動提供志願性服務的積極度方面,尚有不足。在人口老化與民衆提早退休的趨勢下,國內身強體壯的退休者越來越多,若對志工服務多予宣揚鼓吹,志工的開拓應有相當廣大的空間。
與「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句話形成強烈對比,甚至可說是反諷的,是臺灣在「幫助陌生人」這項目排名的變化。它在2012-15期間,排名由71進步至第40名,不意2018年大幅跌落爲84名,淪入後半段班。此是否意謂着近幾年國人的友善與熱情在式微,對「你我」或「自己人與陌生人」之分別心在上升?此一現象不只值得警惕,成因更應檢討。
不容否認,臺灣的社會近幾年的確在趨於分裂。在政治面,國內民衆與政黨,長期以來對統獨問題與兩岸關係等重大議題一直欠缺共識;經濟上又面臨貧富差距擴大、年輕世代發展前景欠佳等問題糾纏。每遇選舉,各政黨即舉起意識形態大旗,以動員族羣、鼓動對立爲主要競爭手段。在此種狀況下,臺灣的族羣衝突與世代對立越來越嚴重,黨同伐異蔚爲風氣,社會的祥和之風漸失,暴戾之氣漸起。其結果,對「非我族類」之友善焉能不成爲祭品?慈悲心與「幫助陌生人」等「臺灣最美麗的風景」,自然也就隨之陪葬了。
以近期新冠疫情蔓延,武漢臺商及其家眷難以順利包機返臺爲例。成因雖然與兩岸政治角力及欠缺官方溝通管道、我方擔心防疫能力有所不足(但事實上可以強化)等因素有關;無可否認,國內由於2018與2019的選舉激化了反中意識,部分帶有反中意識的政治人物、民衆,甚至還有醫療工作者,他們之所以不樂見包機返臺,表面上雖有「防疫重於一切」之冠冕堂皇理由,但背後難以掩飾,還有不能說出口的一個原因,那就是由反中進而衍生出的對陸配、其子女,甚至是臺商本身的不喜歡、甚至可能是敵視。
臺灣人的友善、愛心已有消蝕的跡象,「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塊招牌更是在「落漆」中。欲重振友善、助人之美德,重拾「最美麗的風景」之美譽,國人可着力、應努力的地方猶多。可以想見,改善之途最艱難的部分是在政治層面。吾人雖然很難對統獨與兩岸的和解抱持太高的期望,但終究「有夢最美」,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