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中國製度成功是西方最害怕的(張維爲)
10月1日晨,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執行升國旗儀式。 中國日報記者 朱興鑫 攝
以人民爲中心,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觀察者網:今年我們慶祝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現在又迎來國慶72週年。建國72年,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完成了脫貧攻堅戰,在8月中旬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中又提出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您怎麼理解社會主義中國語境下的「共同富裕」?
張維爲:改革開放之初,爲了克服平均主義,加速中國現代化事業,鄧小平提出了一個完整的表述: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帶動其他地區富起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今天回頭看,「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帶動其他地區富裕起來」,我們基本做到了。發達板塊與欠發達板塊現在已經形成了良性互動機制,過去20來年,整個中西部地區發展都比沿海地區要快,我們在全國範圍內消除了極端貧困,實現了全面小康,這是多少代中國人的夢想。
但在實現共同富裕方面,我們還在探索,現在還沒有做到理想的狀態。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標紮實邁進。
長期以來有一個說法,初次分配是效率原則,靠市場;再次分配是公平原則,靠法律(主要通過稅收、社會保障等);三次分配是道德,靠自願捐款到公益事業等。現在看來爲了更好地實現共同富裕,一二三次分配都有可以改進的餘地。
關於三次分配現在議論比較多,我想它會是一個過程,還需要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共同富裕不會是平均主義,不是劫富濟貧,而是在人民普遍富裕基礎上允許有差別的共同富裕。而且共同富裕不只是一個經濟概念,也涉及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道德、生態文明、公益慈善等許多方面。今年6月,中央決定選擇浙江省來建設我國首個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我自己不久前去浙江人均GDP最低的一個縣做了一些調研,很受鼓舞。浙江已經做到的和正在做的許多事,其它地方也可以借鑑。
觀察者網:走向共同富裕離不開對資本的監管。近期,從平臺監管到整治飯圈,從雙減政策到限制遊戲,中國政府本輪對資本市場的整治,也被外界解讀爲是「向資本開刀」,外媒也颳起了「唱衰中國」風。如何看待中央提出的「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張維爲:中央提出這個問題非常及時。我們現在都看到了資本力量在一些領域內的無序擴張,如互聯網金融的亂象、義務教育領域內資本的滲透、房地產的盲目擴張、資本對娛樂圈的操弄等。我自己長期研究中國模式,中國模式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政治力量、社會力量、資本力量形成一種有利於絕大多數人民的平衡,這與美國資本力量獨大,左右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最富的100個人是不可能左右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決策的,而美國最富的50個人可以左右白宮的決策了。發揮資本力量在推動生產力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保持政治力量對資本力量的必要規範和引領,這是中國模式的核心優勢之一,中央提出並採取措施「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再一次體現了這一點。
中國製度成功是西方最害怕的,要敢於「亮劍」
觀察者網:新冠疫情還在全世界肆虐,但同樣面對德爾塔病毒,我們很快就控制住了疫情。疫情期間,我們也展現了負責任的大國態度,積極援助發展中國家。經歷疫情也快要兩年了,回顧這兩年,您覺得中國和西方展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抗疫結果,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張維爲:新冠疫情「世界大戰」突發,對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都是一場大考,中國以較高的分數通過了這場全方位的壓力測試。應該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幾乎所有可比的領域內,這次都完勝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儘管西方主流媒體還在繼續黑中國,但這無濟於事,正說明他們心慌了,中國製度的成功是他們最害怕的事情。
這次中西方抗疫模式的最大差別就是,中國模式從一開始就明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高於一切。相比之下,西方主要國家的做法幾乎都是商業利益高於一切,決策者在抗疫行動上舉棋不定、心存僥倖,抗疫的結果自然也就完全不一樣了。
中國抗疫模式所進行的阻擊戰、總體戰、人民戰爭等等,涉及到政治制度的指揮能力、組織能力、動員能力、協調能力等,涉及到衆志成城、權利與義務平衡的中國文化,涉及到人民與政府同心同德,攻克艱難的廣泛共識。
這一切都是西方制度和文化所難以做到的。我老說,這場疫情防控的國際比較,使中國人民獲得了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這是一種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心勝」,美國模式走下神壇,極度崇拜西方的中國公知羣體走向崩潰。
觀察者網:從直面西方媒體的話語挑戰,到積極參與全球和地區性事務,中國在外交領域已經開始展現「積極有爲」的作風。中國外交作風的轉變,是否意味着我們想要謀求新的大國地位?
張維爲:鄧小平30年前講「韜光養晦」的時候,中國的經濟規模比俄羅斯還小,今天俄羅斯的經濟規模只相當於廣東省。而且即使鄧小平當年講「韜光養晦」,那也只是手段,目的是「有所作爲」。
隨着中國的迅速崛起,外部世界的絕大多數國家早就把中國當做大國,甚至超級大國。你是130來個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你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你的一舉一動,自然影響整個世界。我一直說,你已經長成了姚明的個子,還想躲在潘長江後面,那是不可能的,你的利益已經覆蓋全球,你就要勇敢地出來捍衛自己的利益。我們的外交風格自然要反映這些變化。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平視這個世界,楊潔篪主任說,美國沒有資格從實力的地位出發與中國談話,都說明了這一點。
觀察者網:您曾經提到過,中國的迅速崛起震撼了世界,我們需要建立中國自己的政治話語和標準體系,把中國的成功經驗推薦給整個世界。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箇中美國力競爭和世界影響力競爭白熱化的時期,中國已經到了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關頭。要實現中國在全球話語權、全球影響力和參與度的提升,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張維爲:我一直認爲中國的崛起一定要伴隨中國話語的崛起,否則這種崛起是靠不住的,甚至會前功盡棄。沒有話語自信,自己做對的事情也會被看作是做錯了,或者只被看作是過渡階段的事情,最終還是要放棄的。我們中國研究院這些年一直致力於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話語的原創性研究,並且積極推動中國話語走向社會、走向世界。我是全世界最早預測「阿拉伯之春」將變成「阿拉伯之冬」的學者,你可以不知道誰發明了「阿拉伯之冬」,但你只要使用「阿拉伯之冬」這個概念,你就接受了中國話語,接受了我們的判斷:一個非西方國家或地區,照搬西方模式,一定會因水土不服而失敗。
要擴大中國話語在全球的影響,我認爲首先還是要有原創性的研究成果,你的思想要有力量,要敢於在國際話語舞臺上亮劍。中國今天的媒體平臺,論硬件早就超過絕大多數西方國家,早就超過俄羅斯這樣的國家了,但我們傳播內容的力量、思想的力量、話語的力量,與中國取得的成就還有很大的差距,與中國今天的國際地位還有很大的差距,與人民的期待,包括世界上所有熱愛和平正義事業人民的期待還有很大差距。我們的學者和媒體人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們要打好官方話語、學術話語、大衆話語、國際話語的組合拳。中國已經形成了一整套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官方話語,這非常重要,對於我們堅持中國道路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但在今天僅靠官方話語是不足以應對西方話語挑戰,因爲西方今天對中國的話語圍剿是官方話語、學術話語、大衆話語和國際話語的組合拳,所以我們的反擊也要打好這四種話語的組合拳,我們要利用好互聯網,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特別是年輕人的積極性,把中國話語建構和傳播變成一個生機勃勃的事業。
(張維爲是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研究院院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