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俄烏衝突如何收場對中國比較有利?(黃靖)

俄羅斯在跨年夜和元旦對基輔等城市發動一連串飛彈和伊朗制無人機攻擊,連兩夜持續轟炸。(圖/美聯社)

站在2023年的開端,戰爭和疫情仍未遠離,世界依然面臨動盪與不安。然而,挑戰總是與希望並存。在史書中註定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2022年,該如何評價?2023年,我們值得懷有哪些期待,理應對哪些「黑天鵝」事件做好心理準備?本篇延續觀察者網「回顧2022、展望2023」專家訪談系列,就相關問題採訪了上海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黃靖。

觀察者網:2022年,給您留下印象最深的國際事件是什麼?您怎麼評價這一事件對國際局勢的影響?

黃靖:首先自然是俄烏衝突,它對整個世界格局都帶來巨大沖擊,分三個方面。

第一,這場戰爭衝擊了美國主導的西方國際秩序。其影響和結果還有待觀察,但毫無疑問是構成衝擊。

第二,戰爭很大程度上重新界定了大國間關係,不管是中美、中歐還是美歐之間,當然也包括俄羅斯與他國之間的關係,不確定性增加。

第三,俄烏衝突看似強化了美歐聯盟,使他們同仇敵愾地反對俄羅斯。但隨着戰爭拖延,美歐之間的矛盾與不和也越來越突出,我稱之爲「烏克蘭陷阱」,其作用和效果越來越明顯。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俄烏衝突帶來的變化並非是壞事,給中國帶來的戰略機遇,某種意義上要大過挑戰。

觀察者網:俄烏衝突引發了能源危機、糧食危機及地緣政治危機等一系列連鎖反應。您覺得這場衝突帶給西方國家集團最大的衝擊是什麼?

黃靖:首先是對美國霸權的巨大沖擊。這次俄烏衝突,除了直接參戰,美西方國家幾乎所有能用的辦法都用上了,包括經濟上全面制裁俄羅斯。但結果顯然是失敗的。

更重要的是,美西方的這次制裁是失道寡助。在聯合國大會上,有141個國家參與譴責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但大概只有40個國家真正追隨美國實施制裁,甚至連美國的盟友以色列都選擇旁觀。全世界少數國家發起了對俄羅斯這個能源、資源大國的制裁,而剛纔說的一系列問題,實際上是由這輪制裁造成的。

其影響有三,第一是暴露西方的經濟,尤其是在全球化時代,並不那麼堅挺,反而非常脆弱,制裁給西方主要國家帶來的危害遠大於收益。

第二點,至少在全球經濟領域,美西方國家的壟斷地位已不復存在。比如一直跟美國關係良好的沙特等盟國,都開始跟美國唱反調。

第三點,全球南方國家的力量逐步壯大,在世界局勢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這次在巴厘島的G20峰會能夠發現,美國所謂的霸權領導能力已經不復存在。

以前都說發展中國家依賴發達國家,現在發現,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依賴性也比較大。不僅僅是市場,也包括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這當然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市場經濟推動的結果。市場經濟尋求資源的最佳配置,追求效率和利潤最大化,它必然推動以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爲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這不是某一個國家的政策和戰略所能造就和左右的。

西方所謂的經濟制裁,實際上是試圖通過政治力量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看來是失敗的。他們本以爲對俄羅斯是勝券在握,如今自己非常尷尬。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脫鉤也好,逆全球化也罷,都是政治上炒作的議題,從市場經濟角度看,都是假議題。

由於俄烏衝突、新冠疫情,加上西方政府採取了全面的對俄經濟制裁,反而充分暴露發達國家經濟的弱點,整個世界經濟都受到拖累。這很有可能造成2023年全球經濟形勢的進一步惡化。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警惕再次出現2008年金融危機之類的情況。

觀察者網:2022年的中東地區也不平靜。今年以來,中東國家對自主與平衡外交策略的追求,越來越明顯。不久前更是召開了中阿峰會等一系列高層交流。對於中東國家而言,面對向東和向西的選擇,該何去何從?在中東國家眼中,中國和美國對該地區的關注有哪些不同?

黃靖:蘇聯垮臺後,美蘇冷戰時期在中東地區保持的戰略平衡被打破,美國-以色列聯盟形成壓倒性優勢。中東的戰略平衡長期得不到恢復,這是該地區自1991年以來動亂不止的根本原因。

今年,中東地區局勢也面臨巨大不確定性。第一,自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又進一步陷入到「烏克蘭陷阱」後,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急劇下跌。

其次,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明顯想把其霸權擴展到國際能源市場。北溪一號、北溪二號遭破壞,目的就是要使現在歐洲的能源供應高度依賴美國、英國和挪威。美國企圖用政治方式和政治力量壟斷國際能源市場,這是海灣國家所不能容忍的。

過去海灣國家同美國有一個交易,他們接受美元作爲石油定價。但是石油賣給哪些客戶,成交的價格、規模與時間,是由沙特等中東產油國自己商量決定的,以達到一個平衡。能源市場的供需,沒有美國霸權介入。現在沙特等國,之所以敢在石油減產問題上頂撞美國,就是因爲美國企圖以政治手段謀求在能源市場的霸權,這涉及到他們的經濟命脈,爲了維護整個全球能源市場的基礎不被美國掌控。

考慮到以色列是袖珍強國,再加上阿拉伯國家與伊朗的緊張關係,結合美國的地區影響力下降,現在阿拉伯國家敏銳地認識到,需要引入新的力量,來維護中東地區的穩定與平衡。而中國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不干涉他國內政、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都跟中東國家的發展相契合。與中國合作,沙特既可以實現經濟結構多樣化,又能在政治上擴大影響,同時還加深了與中國這樣的大國的關係。

海灣國家越來越認識到,中國的影響力在上升,而且過程是不可逆的。他們也越發認識到,中國一定會加大對中東的關注與投入,確保能源供應的安全和穩定,雙方是一拍即合。現在的中東國家,與其說表現出追求「獨立性」,不如說是越來越期望促成新的戰略平衡:第一要克服美國的霸權,第二也要克服美國的相對衰落。在這個節骨眼上,中國的介入確實是一個雙贏局面。

中東地區歷史遺留問題錯綜複雜,但中國是唯一一個能跟所有地區國家都保持友好關係的國家。中國的原則能站住腳,就是三句話,第一,不干涉內政;第二,勸和不勸打;第三,中國從道義制高點出發,呼籲一律以理性的、獨立的方式解決爭端,不要引狼入室,將自己變成大國競爭的工具和棋子。這是中國主張「結伴不結盟」政策的成就。一直如此,大家也心知肚明。

中國與他國合作的基礎是共同利益,不是基於價值觀或政治體制。上合組織是典型的例子,只要彼此之間有共同利益,就可以結伴。正因爲如此,中國主張的結伴關係是包容而非排他的;而且各國不論大小一律平等。比如我國領導人出訪沙特,兩國之間關係是平等的,利益是共同的。中國並不反對沙特跟其他國家結盟,不像美國。

最後,中國結伴的目的是爲推動合作與發展,不是爲了打仗。美國是勸打不勸和,通過「勸打」來突出它的掌控力。相比之下,中國在中東地區是非常有分寸的。

觀察者網:2022年11月,中美兩國領導人在G20峰會實現了首次線下面對面會晤。但拜登政府並沒有放鬆對中國的制裁與關稅,儘管大家都同意,脫鉤對中美兩國沒有好處。從您的分析來看,2023年中美兩國要想取得進一步合作,還有哪些空間?

黃靖:首先,我對2023年中美關係變好不抱期待,可能不變得更糟就不錯了。有幾個原因,第一,美國把中國視作前所未有的最嚴峻挑戰,這是國會兩黨的戰略共識。

其次,中美關係大的戰略格局沒有改變。中國還在不斷地發展上升,美國出現了一些問題。

第三,拜登政府繼承前任的政策,更變本加厲地推出所謂「競贏」中國(outcompete China)的政策,這也沒有發生根本改變。最後,美國國內的政治生態沒有改變,依然是社會高度分裂、政治和政策制定極化的情況。

現在,中美之間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維護全球金融穩定,避免再爆發全球金融危機。這是基於中國作爲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的地位,加上我們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還遠未完成。這次G20峰會上的中美峰會,美國財長耶倫也參加美方代表團,且座次僅次於拜登,比布林肯還靠前,就是體現美方希望在該問題上與中國合作。

明年美國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可能重演2014年到2016年的債務危機。中期選舉後,共和黨贏下衆議院多數。如果他們拒絕提高聯邦政府債務上限,而民主黨爲了不得罪選民,拒絕削減福利,雙方互不妥協,則聯邦政府將面臨再度關門。但不同的是,當年美國的債務規模尚可以維持。今天美國國債已突破31萬億美元,如信用卡、房貸、車貸和大學生貸款等民間債務,也達到20萬億美元,加起來是52萬億美元左右。這個債務規模是完全無法維持的。

一旦拜登政府不能和共和黨達成提高「債務上限」協議,非但聯邦政府要關門,關鍵是美國財務部將用盡舉債空間,一旦美國國債——世界債務市場上的「本源性抵押品」——出現違約風險,這將給世界金融市場帶來災難性衝擊。現在日本、德國、印度等都在悄悄拋售美國國債,防患於未然。

儘管從戰略上來說,明年中美的緊張關係很難回暖,但基於輕重緩急,可以從四個方面探索展開合作的空間。

第一是維護全球金融市場穩定。

第二是推動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合作,除了滿足我們自身的戰略利益以外,這個議題也是反擊美歐的一個道德制高點。在承諾減排的問題上,中國走在最前面,反倒是歐洲現在開始燒煤。

第三個合作領域是核不擴散問題。習主席在跟德國總理朔爾茨的交流中也提到,我們堅決反對使用核武器,這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因爲中國的常規軍事力量突飛猛進,至少在家門口,我們誰也不怕。所以要堅決反對使用核武器,對此我們跟美國也有共同利益。

最後一點,是推動基於多邊機制的全球治理。美國要搞單邊主義,我們就呼籲搞多邊主義,實際上就是反霸權。這一點可以拉着美國國內的一些自由派一起做。

觀察者網:2023年,您預測最大的黑天鵝事件可能是什麼?

黃靖:從戰略上講,我認爲2023年最大的黑天鵝事件,是俄烏衝突是否會以不利於中國的形式結束。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戰爭何時結束,而是以怎樣的方式結束。其實任何一方大獲全勝,都不符合中國利益。而最不利的結局,恐怕是俄羅斯與西方全面妥協,不管這個妥協使美國還是俄羅斯發起的。

其實,目前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戰略精英中,已經出現一個越來越強烈的聲音,就是美國作爲一個已經過了「頂峰」期的全球霸主,不應該同時與第二和第三強國爲敵。基辛格早就提醒,這是愚蠢的做法。如果美國醒悟,將有可能出現所謂的「尼克松現象」。當初尼克松是美國最反共反華的政客,比今天的蓬佩奧惡劣多了,但是他卻在1972年來到北京,迅速扭轉冷戰時期的全球格局。一旦出現美國與俄羅斯妥協的跡象(如果2024年總統大選白宮易主,這種可能性將大增),則中國的安全環境會快速惡化。

首先,印度的顧慮沒有了,它可以更加自由地去「平衡」中國。俄烏衝突暴露了印度最大的軟肋,結合前面提到的中東地區戰略失衡,現在印度最主要的國家安全威脅,是一條從土耳其到沙特、橫跨歐亞大陸的「伊斯蘭國家帶」。巴基斯坦與沙特的關係也很近。所以我們看到,印度頂住西方壓力,不參與制裁俄羅斯,不是爲了進口石油或武器,這些都是表象。關鍵是,只有跟俄羅斯合作,印度才能管控其面臨的西北方向「伊斯蘭帶」的安全威脅。

日本的情況也類似。一旦俄羅斯與西方妥協,日本馬上就會跟俄羅斯靠近。畢竟同時與中俄爲敵是日本最大的戰略噩夢。

第二個黑天鵝,是我最擔心出現類似2008年的全球大型金融危機。現在中國經濟正在努力走向全面復甦的關口,如果明年爆發大規模金融危機,無疑是非常糟糕的消息。可以回憶一下,2008年金融危機對當時的中國衝擊有多大。現在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貿易大國,且深度融入全球經濟。而整個經濟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金融。如果金融不穩定、出問題,實現全面經濟復甦的戰略部署就會受到重大打擊。這一點我們一定要重視。

第三個黑天鵝,即疫情可能復燃,出現新的變種,再導致全球疫情延燒。我現在在哥本哈根,歐洲的情況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好。我們去這邊的博物館參觀,整個館裡只有兩名職員上班,其他人都在家養病。除了奧密克戎,最近德國也出現新的流感變種,小孩特別容易中招,家長們都很擔心。所以對疫情絕不能掉以輕心。

第四個黑天鵝,就是俄烏衝突出現新的升級,比如俄羅斯使用戰術核武器,或者與北約及美國直接衝突。波蘭現在也蠢蠢欲動,調集了30萬軍隊到波烏邊境,一直想恢復1939年的邊界線。又或者,在其它地區可能爆發局部衝突,比如以色列跟伊朗,朝鮮半島等等。

總體而言,由於四個原因,導致2023年的世界格局面臨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第一,俄烏衝突前途未卜,無法預測以什麼形式和結果收場。第二,全球各經濟體普遍處於下滑和疲軟狀態,全球經濟出問題了。第三,疫情實際上還未得到完全控制,世界衛生組織遲遲不宣佈疫情結束,存在各種反覆的可能。

第四個原因是美國內政。美國作爲全球第一大國,國內政局高度不穩定、不確定,馬上又將進入大選季,許多外交政策都會出現「選舉考量」。其目的不是爲了維護世界穩定,而是爲了給政客掙更多選票。

綜上所述,我認爲2023年是比較有巨大不確定性的一年。當然,中國依然會是一個積極的力量。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