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融資需求變化優化金融服務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前不久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隨着我國融資規模持續增加,融資邊際效益增加比絕對規模增加更爲重要。優化金融供需結構、提高金融效率,成爲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重點。

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當前,我國信貸增長已由供給約束轉化爲需求約束,對該變化還有個認識、適應的過程。當貸款投放超過實體經濟真實有效的融資需求時,不僅會使低效企業長期佔用信貸資源、難以出清和優勝劣汰,也容易帶來企業資金空轉套利問題。這就要求適應融資需求變化,推進金融創新。

從實體經濟端看,在數字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趨勢下,新質生產力培育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了新的融資需求和投資產出關係。從居民需求端看,購房置業、大宗商品、文化旅遊等方面的支出結構和增長態勢,均發生了顯著變化。信貸增長的需求約束明顯,金融機構應針對新型融資需求,持續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一方面,促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和金融產業創新全面融合,提高金融機構精準識別新型融資需求的能力和效率,細緻、全面凝練融資需求特徵,定製化開發金融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利用因數智化技術廣泛應用而形成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重塑供應鏈特徵,形成金融資源帶動上下游企業協調融通發展的格局。

多措並舉,降低綜合融資成本,是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重要一環。其一,從國家層面降低企業貸款利率。今年8月份,1年期LPR相較於LPR改革實施初期下降了0.9%。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充分發揮再貸款、再貼現、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等的作用,促使民營企業、涉農企業、中小微企業等不同類型經營主體的貸款成本穩中有降。其二,從金融市場層面優化融資結構。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利用直接融資的靈活性、長期性壯大耐心資本,爲實體經濟提供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支持,同時通過增加融資期限,緩解企業還本付息壓力。搭建多層次、廣覆蓋、有特色的金融體系,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比較優勢,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結構化、多維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其三,從產品設計層面降低融資成本。精準匹配供需期限一致的金融產品,爲金融產品精準定價,從而避免在再投資、再融資過程中產生不必要的成本和風險。推出“保險+信貸”“信貸+基金”等組合融資新模式,降低綜合融資成本。

優化服務,提升風險防範能力,是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有效保障。去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防範化解風險,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需疏堵結合,在加強科學監管的基礎上,不斷優化金融服務,持續提升金融風險防範能力。以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爲基礎,增加金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信息對接,在可控風險下,促進金融機構產品創新。以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爲依託,推動知識、數據產權、管理技術等要素定價合理、流動性充足、配置高效公平,提高金融服務供給效率。以完備的風險預警及監測體系爲支撐,構建市場化金融風險擔保體系,通過不同主體風險分擔機制,緩釋或轉移金融風險,提高金融供給的深度和廣度。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詹新宇 郭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