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五連漲,中產又開始自信起來了?

文 | 蕭田

在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的《華爾街之狼 》中,電影將鏡頭對準了股票交易經紀人喬丹·貝爾福特,看其如何憑藉股市,在短短三分鐘內狂賺1200萬美元的故事。

電影用幾乎瘋狂的方式,一邊宣泄着生命的慾望,一邊撕開了人性的貪婪。從一窮二白創業到月入鬥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華爾街之狼”。

如今,夢想照進現實,類似的誘惑正在A股市場上演。

從9月24日起,A股經歷了連續5個交易日的大漲,尤其在9月30日這天,股民們的手機裡一片紅彤彤,想要在大漲的行情中找到下跌的股票,都變成了難事。

據Wind數據,短短几天A股總市值從74.98萬億元一下躍升到84.86萬億元,相當於市值增加了大約10萬億。如果平均分攤到每位股民頭上,每個人差不多賺了4.7萬元。

在這波漲勢中,賺得盆滿鉢滿的投資者不在少數。不少人曬出持倉情況,半日收益過50萬元,單日收益過百萬的比比皆是。

對於解套和即將解套的中產們來說,當走出和預期走出“資產負債表”後,這個國慶,他們將選擇用什麼方式歡度假期?

關於買股票還是買房子的老笑話又開始流傳了起來——

一撥人賣掉房子,準備進股市。另一撥人,剛從股市中套現準備入手房子。兩撥人擦身而過,互相瞟了一眼,心裡不約而同嗤了一聲“傻瓜”。

真實的場景是,這兩撥人最近都出現了。

周女士(化名)剛在國慶節前的幾個交易日裡賺了點錢,剛套現了一部分,就準備爲家裡置換房子。她不是空穴來風。早在半年前,她就開始觀望,直到本輪樓市政策出現後覺得是時候出手了。

“雞蛋不能同時放在一個籃子裡,我們房子看了也蠻久了,之前挑來挑去很猶豫,最近看中一套還不錯的房子,一直在和銷售人員談‘優惠’。政策出來後,銷售說再不買就要被別人訂走了。那我想想,乾脆買吧。”

周女士的體感沒有錯。

9月底,全國範圍內重磅樓市政策接連出臺,思路很明確: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廣州、深圳、上海等城市進一步優化房地產市場政策,放鬆購房限制,降低購房門檻,廣州更是全面取消限購,深圳部分區域也解除了限購。

政策紅利下,一路突進的資本市場,地產類股票也是衝在最前面的。

地產漲的好不難理解,924新政又是降二套房首付,又是降房貸利率,之前政治局會議又明確說了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都是政策支持的重點行業了,地產自然有反應。

周女士的購房決策雖然是基於這輪股市轉“牛”的行情,但也代表了另一羣人買房人的心態:

在財政刺激政策下,未來經濟形勢有可能走出通縮,走向通脹,從資產保值的角度上來看,房產價格不僅有可能短期止跌,更有可能上漲。

但更多人卻從長期考慮,在經濟動能切換之下,資本市場有創造新一輪財富效應的任務。

李先生(化名)認爲,財富效應曾經是驅動我國消費乃至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雖然2019年之前,我國經濟經歷了長時期的告訴發展。但人均收入水平不高,2023年我國人均GDP是1.27萬美元。不到日本1990年的一半。

人均收入水平有限的情況下,地產增值帶來的財務效應,是國內消費、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

過去很多年,央行通過地產放水,也能有效刺激經濟,但現在這個大動脈已經不好用了。在房地產當了二十年的貨幣蓄水池後,城鎮化、老齡化都已經開始開啓,房地產已經失去了全國普漲的基礎。

他說,即便是地產價格在短期內有上升的可能,但遠不如這輪財富效應帶來的收益。這個國慶,他沒有和往年一樣帶着老婆孩出去旅遊,而是留在家裡準備賣掉手中的5套房子中的2套。

踏空的痛苦比套牢要強1萬倍,李先生和許多人一樣都不想錯過這次機會。

周女士也坦言,她的朋友中,也有暫緩買房計劃,把準備好的首付款投入股市的人,“朋友說自己要求不高,把首付款炒成全款,就滿足了。但我覺得他這個要求已經非常高了。”

節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孫先生(化名)看着工位上的電腦,無心工作。

這天股市一開盤,他就掛一個價格,這是一個比前一日收盤價上浮30%的價格。十點左右,手機就收到提示交易成功的彈窗。

這意味着,他59元/股買入的股票在70元/股賣出,這一單小賺了十幾萬。

孫先生5年前入市,期間幾進幾齣。截止到今年4月,已經虧50萬的他灰心清倉離場。三個月後,他又再度入場,重倉買入兩隻軍工股,預料之外的是,他賬戶裡180萬的資金很快就虧得只剩下117萬元了。

這幾年炒股,孫先生已經累計在股市虧了147萬,這一次轉牛的行情裡,他下定決心要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熊市的時候,他的心跟坐過山車一樣起起伏伏。到了牛市,他的心情仍舊如此。

在9月23日最開始向上的這波行情裡,看着不少雪球上的股友連曬每天高達5個點以上的收益戰績,對比自己仍舊不見起色的股票。爲此他還難受了兩天。

但很快,他意識到,“量放得太大了,交易量上去,大家日子都會好過,肯定會輪到我。”

帶着這份信心,他開始調倉,賣掉其他股票,在9月26日重倉一隻當日上市的新股,因爲註冊制新股上市前5天沒有漲跌幅限制,他決定賭一把。

果不其然,第二天這隻股票就漲了50萬。這是他炒股以來第一次看到一隻股票一天能漲這麼多,也是他印象裡的最大一次盈利。孫先生心裡籌劃着“這次一定要回本!”。於是在接下的幾個交易日,不斷拋出。在短短3天裡,賺了100萬。

又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平完所有倉後的那個下午,該股股價仍處於上升曲線。這隻股票已經漲到280元/股,相當於單日漲了4.5倍,3天翻了9倍。

他很激動,“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行情,當時覺得這已經是非常好的戰績了。”現在他也非常後悔,“或許賣的晚一點,這個假期前就能回本了”。

賺了的想繼續賺,但已經解套的,準備去馬爾代夫旅行釋放一下,回來後再也不碰A股了。

吳先生(化名)炒股是被妻子帶入坑的。

本來他的收入還算不錯,自己一人的工資就能負擔起家庭生活的大開銷,每年夫妻雙方大概能攢下二十多萬。

但後來老婆迷上了炒股,天天沉醉於高拋低吸的短線操作,結果越來越上頭,從開始的時候手氣不錯賺了15萬,到後來拿了100萬做交易3年虧一大半。老婆把工作也辭了,整天埋在各種K線圖和炒股羣裡,吳先生感覺到老婆情緒的波動,漸漸與股市行情同步了。

在他描述裡,“每次回到家,在進門的一瞬間,看一下她的眼神就知道今天是虧還是賺,晚上天天2點多睡,說自己擔心得睡不着,明明家裡也不需要她賺大錢,但就是不聽勸還在外面借錢去炒股。”

不過這些質疑和壓抑情緒,慢慢隨着股市反彈發生轉變。9月從24號開始好幾日回血都超過10萬,現在已經接近回本線了。

他和妻子商量,這波行情解套後,兩人從此“金盆洗手”。四年裡,他們每天過着像做夢一樣悵然若失,早已經身心俱疲。趁着這個國慶,補上前幾年被耽誤沒能去的馬爾代夫蜜月旅行,把心心念唸的浮潛、海釣、水上飛機等項目都體驗一遍。

民間散戶高手,自學成“股神”。前有“上海爺叔”齊聚廣東路熱議A股,後有坐擁數萬粉絲的北京“股神奶奶”,自稱多次成功預言中國股市爆紅網絡。

在這輪轉牛行情裡,新老股民在同樣的誘惑下齊聚在A股。

小丁(化名)的爺爺本來在甘肅錯峰旅遊,看到國慶節前的股市大熱,說什麼也要買車票回來,好在她說幫爺爺線上操作才安撫下來。

70歲的爺爺仍在用老辦法炒股,整日看看新聞聽聽廣播,每看中一隻股就記錄下來。

“600438通威股份0.38”“603392萬泰生物0.44”,這樣的字眼在記事本上已經密密麻麻寫了一大半,記錄了個股相應的分配方案。

老丁(化名)堅信他記的這些東西彼此都有勾連,股票代碼、股票名稱以及漲跌狀況。有些股票還被單列出來,哪些是央企,哪些是民企,最近播報的新聞可能會影響哪一隻股票。

在小丁的描述裡,老丁看現在行情好了,出去旅遊還不忘觀察市場行情,說掙錢了搞個樓頂小菜園,到時候再盤個茶館,沒事就叫上老朋友一起打牌嘮嗑。

當真假難辨的收益截圖在網上被瘋傳,很多人都哀嘆自己怎麼沒這命。但來自身邊人的獲利,則有更直接的刺激效果。

才入校的05後大學生小黎(化名),見舍友入場1個月收益過千元,馬上跟風開戶,結果連基礎的交易知識都沒搞懂,拿着盜版的《量化分析》邊炒股邊學。

作爲大一新生也是股市小白,要對金融市場保持敬畏之心,這是他從學習材料中學到的第一課。

在實操中,他按部就班——把資金儘量分散,覆蓋多個板塊;持倉也很分散,基本上每隻股票只買一手;購買時機,鐘意與書上的某些戰法形態相似的熱門股。

行情到來之際,他也跟着A股大漲“喝到了湯”。全部自選股有些股票是直接跳空高開,有些漲停是直接封“一字板”,漲得十分堅定。那些日子裡,小黎的周邊談論炒股的聲音慢慢多了起來,學校裡的體育生、三食堂的廚師都在聊能不能進場。

但他認爲,周圍不少人都沒有炒股的知識,沒弄明白創業板的資金門檻,不知道開戶交易的要求,就急不可耐地開戶了。

相比之下,才入A股一個月的他,自己心態上已經靠近“老手”。就比如,節前他只賣掉了部分沒有封“一字板”的股票,其他就繼續持有了。僅僅這套操作,就賺到了1500多元。

股票市場是個“零和遊戲”,有人深度套牢,有人賺得盆滿鉢滿,有人含恨斬倉;有人踩錯市場週期“買了就跌、賣了就漲”,與財富失之交臂。

“股神奶奶”劉京新喜歡反覆回看電視劇《繁花》,因爲劇情非常逼真地還原了上世紀90年代上海跌宕起伏的“股市風雲”。她最喜歡的角色是爺叔,能夠在資本市場“翻手爲雲,覆手爲雨”。

在她看來,在“股市的魅力就在於它沒有確定性,水相當深,能培養人、鍛鍊人,是對一個人能力、智慧、人性綜合的考察與鍛鍊。”

“您會建議年輕人炒股嗎?”面對外界的提問,“股神奶奶”語重心長地迴應道:“人沒有經歷過炒股,等於白來一世。”

資料參考:

鳳凰網財經,作者:王迪,原文標題:《“股市是我的提款機!”炒股26年“股神奶奶”預言中國股市上萬點不是夢》

鳳凰網財經 ,《牛市瘋了:3天賺了一百萬,高興得太早,回頭發現“賣飛了”》

新識研究所,作者:範文、葉子,《這波在股市“賺翻”的人,都在幹什麼?》

首席人物觀,作者:錢鈺、小葵,《05後股民,第一次嚐到了股市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