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多少歲退休?
在小說和影視劇裡,古人的生活看起來跟現代人的幾乎完全不同,但其實並非如此,那些困擾我們現代人的事情,在古人那裡同樣存在,只不過它們太過日常,而沒有被留心罷了。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2》一書中,就記錄了古人的瑣碎日常,例如古人一週要上六天班,每天從早上六點工作到晚上六點,可稱之爲“666”工作制,和當今的996也沒什麼本質區別;例如古人平均退休年齡居然比現代人還晚;例如除了個別朝代,其他時候古代的房價都不低……如此看來,我們的煩惱古人一個也沒少,想穿越回古代的朋友們得做好心理準備了,看來哪裡都不是那麼好混的啊。
本文摘選自《古代人的衣食住行2》,經出版社授權推送。小標題爲編者所擬,篇幅所限內容有所刪減。
01
古代也有“996”工作制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古代什麼人在上班。“上班”一詞源於古人上朝。“班”最初的意思是排列,後來成爲衡量隊列數目的量詞。官員們上朝分成“文班”和“武班”,排成不同隊列,“上班”一詞就是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明清時期,上班多指到官府工作,如清代小說《濟公全傳》裡就有“昨天我在衙門上班”的說法。
中國古代是傳統的農耕社會,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非常普遍。大部分人是個體務農,沒有上班的機會。古代有資格上班的人,多是官員和衙門裡的胥吏衙役,另外還有奴婢和工匠。
知道了哪些人在上班,接下來咱們首先以古代官員爲例,來考察一下古人的上班時間。《詩經·雞鳴》裡曾用“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來描寫周朝官員上班的狀態。意思是說,公雞打鳴時,官員就已經在朝堂上站好了;東方陽光普照時,朝堂上已經開始忙碌起來了。這麼來看,周朝官員的上班時間完全取決於公雞幾點打鳴,要看公雞的心情。
今天的打工人爲了能多睡會兒懶覺,上班往往會踩點到達,但一定不能遲到,因爲需要打卡簽到。古代官員上班也要“打卡”,明朝《官箴集要·卯酉》記載官吏衙役等要“每日侵(清)晨於上畫卯,至暮畫酉”。每天卯時,人們就要在簽到簿上“畫卯”簽到,這一環節又稱“點卯”。我小時候常聽爺爺上班前說“到單位點卯去”,當時還納悶“點卯”是什麼意思,後來才知道這是上班簽到的意思,這個說法其實來源於古代的上朝制度。
卯時是早上五點到七點,咱們取箇中間值,按照六點算。從“至暮畫酉”可知,古人是在酉時下班。酉時是晚上五點到七點,咱們還取中間值,按照晚上六點算。這樣算下來,明朝官員大概早上六點上班,晚上六點下班,一天的工作時間是十二小時。
那麼,古代官員一週工作幾天呢?漢朝官員每五天一休息;唐朝官員每十天一休息;宋朝亂七八糟的假期加起來一年有一百多天,官員平均上兩天班就休息一天;元明清三朝的假期就少得可憐了,畢竟是皇權專制的巔峰時代,官員們要“不待揚鞭自奮蹄”。平均算下來,古代官員差不多一週要上六天班,再加上每天從早上六點工作到晚上六點,可稱之爲“666”工作制,同今天的“996”工作制簡直如出一轍。
古人上班遲到或曠工也會被扣工資嗎?當然,而且更嚴格。《唐會要》記載,在唐肅宗時期,“朝參官無故不到,奪一月俸”。元初著名畫家趙孟頫任職兵部郎中時,因爲上班遲到,差點被長官打了板子。明朝皇帝也喜歡打板子,這種處罰被稱爲“廷杖”,官員上朝遲到或無故缺席就會被施以廷杖之刑。魏忠賢專政的時候,有個官員上朝時怕遲到,害怕被打板子,就在紫禁城內一路狂奔,心想:只要我跑得夠快,遲到就追不上我。不料,這位官員慌亂中失足掉進了御河,淹死了。這真是怕遲到怕到“殉職”。
今人不滿“996”,古人對“666”也是滿腹牢騷。宋朝的歐陽修在《集禧謝雨》一詩中就吐槽:“十里長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馬行遲。臥聽竹屋蕭蕭響,卻憶滁州睡足時。”自己現在踩着泥濘、冒雨上班的日子,還不如以前在滁州可以睡到自然醒的日子。
除了官吏衙役外,古代的奴婢和工匠也要上班。他們的工作時長可能比一般官員還長。清朝的方苞在文章《婢音哀辭》中回憶一名叫“音”的婢女時,說她“夜四鼓臥,雞鳴而起,率以爲常”,即半夜一點到三點睡覺,早上六點又要起牀幹活兒,且常年如此。一天裡除了睡覺時間,她基本都在幹活兒,還沒有節假日,可謂“247”工作制——二十四小時工作,一週上班七天,像工蜂一樣每天不停工作,直到生命的盡頭。今天的打工人感嘆上班太累,自嘲“上班‘996’,生病‘ICU’”。這名叫“音”的婢女由於常年勞累,積勞成疾,年僅十七歲就去世了,可謂“上班‘247’,生病就歸西”。
到了近代,西方工廠制度引入,現代意義上的“上班”出現了。民國時期,上海工人的日平均工作時間爲八小時至十一小時。每月具體工作天數跟行業有關,紡織業最少,平均每月工作二十天;造船業最多,平均每月工作二十八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工人可以每週休息一天。直到1995年,我國才實行了雙休日工作制。
02
古代官員的退休生活怎麼樣?
官員階層是古代少有的上班族,老了也會退休,古代稱爲“致仕”。影視劇中也常用“告老還鄉”的場景來表現官員退休,例如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結尾,劉墉就騎上小毛驢告老還鄉了。此外還有“乞骸骨”“請老”“告老”“懸車”“告歸”“乞身”“致政”等說法,都是退休的意思。
古代官員的退休年齡一般是七十歲。《禮記·王制》記載:“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致政。”後世也偶有將退休年齡提前的,如朱元璋曾經爲了限制功臣集團的勢力,“令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六十歲以上包括六十歲的官員可任意決定是否致仕,一定程度上將退休年齡提前到了六十歲。但古代的官員並不愛退休,畢竟“權力在手,說有就有”。既然不想退,古代官員也可以延遲退休,前提得是高官。比如,清朝三品以上的高官,如果身體允許,可以工作到七十歲,即便皓首蒼顏依舊要爲皇帝服務。
古代也有提前退休的官員,比如身體不好的就可以病退,如果能夠病癒還可以得到複用。有的官員看不慣官場風氣或仕途不順時,也會以病退爲理由離開官場。明朝後期,宦官專權,有些正直的官員主動退休歸隱,理由多是身體不適。當然,這些官員也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明史》記載,明武宗時的官員何瑭,不滿宦官劉瑾的跋扈,拒絕行跪禮,只作揖拜見。他自知劉瑾不容自己,便上書提前退休,後來劉瑾被誅殺,他被複官起用。
古代還有一種懲罰式退休,叫作“勒令致仕”,即強制退休,一般是針對犯有過失的官員。具體有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考察不合格者。明清兩朝有嚴格的官員考察制度,其中京官是三年一考察,稱爲“京察”。京察合格者可優先得到升遷,不合格者就麻煩了。情節較輕的會降級或勒令致仕,嚴重的會被革職或移交司法處理。另外兩種情況是被言官彈劾或失去皇帝信任的官員,也會被勒令致仕。比如清末的袁世凱,因爲得罪了宣統帝溥儀的父親,即攝政王載灃,被強制退休,理由是“足疾”,就是說他腳有毛病。
古代官員的退休待遇如何呢?首先,品級和榮譽頭銜可以保留,運氣好的還會在退休前被加封官職,在退休後仍然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其次,古代官員退休後還可以享受免役、免稅的特權福利。古代多是宗族大家庭,一人爲官,全家免稅,這個福利的確很實在。
大家最關心的可能就是退休金了。在明朝之前,官員並沒有退休金。有時皇帝會恩賞個別官員退休後繼續享受俸祿,但這屬於特殊情況。有人考察過明朝官員的生平資料,發現享受過這種待遇的官員鳳毛麟角。到了清朝,官員就有退休金了,有全俸者,有半俸者,也有無俸者。一般而言,被勒令致仕的官員沒有退休金,誰讓你犯錯了呢?到年齡主動退休的官員,一般會享受半俸。三品以上高官能享有全俸,這屬於“光榮退休”。但古代退休官員並不依靠退休金生活,因爲他們往往在任時就已經在老家購買大量田產,退休後靠收租就足夠生活了。
古代官員退休後都幹些什麼呢?古人鄉土觀念較重,致仕後都會回到老家的大家族中去安度晚年,並不會留在京城養老。退休後,有的人會著書立說,終日以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爲樂,這是風雅的一派;有的人會放縱於聲色犬馬,好好釋放一下當官時的壓抑,這是逍遙的一派;有的人會務農種地,同瓜果蔬菜、花花草草爲伴,這是投身田園的一派;有的人會回家鄉辦教育,主持書院,開館授課,傳授爲官經驗,培養下一代,這是發揮餘熱的一派;還有一些致仕後的官員會橫行鄉里,與地方官員相勾結,爲害一方,這是厚顏無恥的一派。
清朝學者趙翼在其著作中就曾感慨:“前明一代風氣,不特地方有司私派橫徵,民不堪命。而縉紳居鄉者,亦多倚勢恃強,視細民爲弱肉,上下相護,民無所控訴也。”
03
古人的假期有多少天?
古人只有政府官員等少數羣體有假期,那他們的假期有多少天呢?
先秦時期的文獻有限,休假制度也無從考證。但那個時代實行世卿世祿制,官員都是世襲的,當官既是自己的工作,又是日常的生活,既然是給自己幹,放假與否也就無所謂了。
漢朝時,官員每工作五天放假一天,稱爲“休沐”。沐,是指洗頭髮,也就是說,每五天放假一天讓你回家洗頭髮,順便探親。《史記》記載:“每五日洗沐歸謁親。”爲何漢朝把洗頭髮看得這麼重要呢?因爲漢朝官員上班是“寄宿”制,平時的吃住都在官衙裡。官衙裡洗頭髮不方便,而古人又都是長髮,五天不洗就得出油,所以每五天給你放假一天,讓你回家收拾乾淨了再回來爲國家效力。這樣做,也能提升政府的形象和權威。試想,如果老百姓看見的官員都是鬍子拉碴,頭髮打綹,像叫花子一般,誰還會聽你管?漢朝的休沐就如同今天的週末,這樣對比的話,中國可以說是最早過週末的國家。
除了休沐假外,漢朝還有節日假。最遲在漢宣帝時,西漢已有夏至、冬至放假五日的制度,東漢繼續沿襲。另據學者考證,伏日、臘日(除夕)、歲首(元旦)等時節,官員也會放假。加上休沐假,漢朝官員一年有七十多天假期。漢朝官員還有探親假,根據漢簡《二年律令》記載,官吏如果離家兩千裡以上,兩年探家一次,每次八十天。
到了唐朝,每五天一休沐改爲每十天休一天,稱爲“旬假”。這麼說,唐朝人的假期減少了嗎?並沒有,雖然休沐假少了,但節日假卻多了許多。唐玄宗時規定“元正(元旦)、冬至各給假七日”。這樣,唐朝人比當代提前一千多年發明了“黃金週”。《唐六典》中對官員的節日假記載得非常詳細,除了兩個黃金週以外,寒食節連着清明節放假四天,中秋節、夏至、臘月各放假三天,像立春、立冬等重要節氣各放假一天。此外還有宗教節日,比如四月初八浴佛節。據歷史學家楊聯陞統計,唐朝的節日假總共有五十三天,再加上平時的旬假,唐朝官員每年的假日至少能達到一百天。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生活最舒服的朝代,官員的假期不僅種類多,而且時間長。《文昌雜錄》載:“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歲共六十八日。”到宋神宗時,僅節日假就有七十六天。另外,宋朝的地方官衙,每年臘月二十就停止辦公,叫作“封印”,讓官員準備回家過年。那什麼時候“開印”呢?只要在來年的正月二十前即可。
這樣算下來,宋朝官員過年時實際能放假一個月。此外,宋朝還有很多奇葩的臨時假日。比如太祖父親臘月初七去世,就曾放了七天假。仁宗的母親臘月初十生日,就曾放了三天假。真宗時,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的祥瑞之事,又將正月初三日定爲“天慶節”,放假五天。有學者統計,宋朝林林總總的假期加起來有一百二十四天之多!
到了元明清三朝,中央集權進一步發展,爲了加強對社會的控制,官員工作自然不敢放鬆,旬假逐漸淡化甚至一度被取消。在明朝,庶吉士尚有五日一休沐的假期。但庶吉士是皇帝身邊的近臣,他們的休假代表一定的特權。而其他官員,綜觀史料,未見有休沐假的記載。明朝的節日假也少得可憐,明朝《古今事務考》中記載:“國朝正旦節(元旦)放假五日,冬至三日,元宵十日。”元宵節假期後來也在明孝宗時被取消。
綜合學者相關研究,明朝每年的假期也就二十天左右。最恐怖的是朱元璋時代,他自己是個工作狂,因此也不許員工休息,一年只放假三天,堪稱“明卷帝”。這一說法見於歷史通俗讀物《明朝那些事兒》,但我尚未找到這一說法的史料出處,姑且作一個民間傳說參考吧。
縱觀古代官員假期長短的變化,這不僅體現着統治者人文關懷的增減,還反映了兩大歷史發展趨勢。第一個趨勢:假期的長短伴隨着專制集權的發展而變化。從漢到宋,是專制集權的發展和完善期,假期逐漸變長;明清時期,專制集權走向巔峰,假期制度越來越完善和嚴格,假期也就變短了。伴隨着君主專制不斷強化,官員假期只能越來越少。第二個趨勢:假期長短變化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水平。許多歷史學家都認爲中華文化造極於宋朝,而古代官員的假期,也恰恰是在宋朝時最長。
04
古代政府如何鼓勵生育?
在古代社會,無論是生產,還是繳稅,抑或上戰場打仗,國家都需要人。人口在古代是重要的資源,也是衡量王朝實力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尺度。那麼,古代政府有鼓勵生育的政策嗎?當然有。
首先,古代鼓勵大家早婚,畢竟結婚了才能生孩子,人口才能繁衍。先秦時期的《孔子家語》認爲:“男子二十而冠,有爲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許嫁,有適人之道。”男子的適婚年齡是二十歲,女子的適婚年齡是十五歲。墨子根據“先王之教”認爲:“丈夫年二十,毋敢不處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到了歲數不結婚,那是絕對不行的!古代官方也用各種手段催促早婚早育,西漢惠帝有詔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女子到三十歲還不結婚,政府會徵收五倍的賦稅。在西漢,家裡沒錢還真不敢單身,敢單身的可都是真正的“單身貴族”!
古代政府還設立官方媒人,專門給單身人士介紹對象,稱爲“掌媒”。管子主張:掌媒撮合單身男女,只要能結婚,國家還要分配房產和土地以示鼓勵。古代還有更簡單直接的婚配政策。西晉法律規定:“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女孩到了十七歲不結婚,官府會給她強行介紹對象。唐太宗時,還將單身人口數量作爲地方官政績的衡量指標。光棍多了會耽誤官員的升遷,官員自然會大力解決光棍問題,實實在在地做單身男女的“父母官”。
其次,婚後多生孩子有額外獎勵。春秋吳越爭霸,越王勾踐最初戰敗,爲了報仇雪恨,他開始了臥薪嚐膽的強國計劃。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鼓勵生育。爲此,越國頒佈了史上最有力的獎勵生育政策:“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人,公與之餼。”
這可謂“生育福利一條龍”政策!誰家的孕婦要分娩了,報告官府,國家會派婦產科醫生前來幫助分娩。如果生的是男孩,國家獎勵兩壺好酒加一條狗;如果生的是女孩,國家獎勵兩壺好酒加一頭豬;如果生了三個孩子,國家安排免費奶媽;如果生了兩個孩子,國家免費供應糧食。生活在勾踐時代的越國,只要你努力生孩子,完全可以衣食無憂。這一情況,很像今天某些發達國家獎勵生育的政策。
另外,爲了解決民間男女比例失衡造成的大量單身問題,古代官府還會下令釋放奴婢回家。東漢初年,人口銳減,光武帝多次下達釋放奴婢的詔令,讓她們回家結婚生孩子,加速人口繁衍。
在釋放女性資源這一點上,齊桓公是以身作則的典範。據《韓非子》記載:“齊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養者。桓公問其故,對曰:‘臣有子三人,家貧無以妻之,傭未反。’”這個光棍世家的淒涼生活,深深地觸動了齊桓公。回宮後,他將後宮中不少適齡女子都遣散回家。
總之,古代政府一直在大力鼓勵生育,促進人口增長。直到清朝,這種情況才發生變化。
在清朝前期,由於社會穩定,加之番薯、馬鈴薯、玉米等高產農作物的推廣,還有取消人頭稅政策的影響,人口出現了爆炸式增長。康熙年間,人口達到了一點五億,這已是清朝以前我國人口數量的“天花板”。到了康熙的孫子乾隆時,人口已經達到了三億。再到乾隆的孫子道光時,人口又增加到四億。對於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來說,這樣的人口數量已經不再是人口資源,而是巨大的人口壓力。
所以,清朝後期不再鼓勵生育,反倒有了控制人口數量的觀念。在這一社會背景下,一種叫作“溺嬰”的社會惡習在清朝流行開來。所謂溺嬰,就是在嬰兒剛出生時,將其投入水盆中溺死。溺嬰現象在各個朝代都有,尤以清朝爲甚。特別是在那些人口壓力大的省份,溺嬰現象更加普遍。
05
古代的房價高嗎?
當下的年輕人,買房壓力很大,那麼古人也有如此大的購房壓力嗎?
由已知的史料來看,漢朝的房子很便宜,簡直就是“白菜價”。《居延漢簡釋文合校》記載了兩處房價:公乘徐宗家“宅一區直(值)三千”;公乘禮忠家“宅一區萬”。這裡的“公乘”是漢代“二十等爵”的第八等,居延在當時是個四線小城,兩個公乘所住房子價格分別是三千錢和一萬錢。《九章算術》記載,漢朝一個“打工人”的年收入爲“二千五百”。這樣算下來,在漢朝小城市,一兩年的工資就夠買一套房了。漢朝大城市的房價略貴一些,像當時的新一線城市漢中,房價數萬錢。即使如此,普通人打工十年也夠買一套房子了。
爲什麼漢朝的房價這麼便宜呢?一是漢朝的城市人口相對較少,城市裡的人地矛盾沒有那麼大,房子足夠住。二是漢朝實行授田制度,國家給民衆免費分配土地,其中就包括宅基地。所以,漢朝人都有土地蓋房子,房價只是建築費和材料費。三是漢朝政府限制房屋買賣,如《二年律令·戶律》就規定:“欲益買宅,不比其宅,勿許。”意思是說,買房子只能買鄰近的房子。這一規定的本意是限制民衆流動,但客觀上也限制了炒房行爲,相當於房屋限購。
到了唐朝,房價就不那麼友好了,特別是盛唐以後的大城市。韓愈在《示兒》一詩中寫道:“始我來京師,止攜一束書。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廬。”韓愈官至吏部侍郎,相當於今天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死後被追贈爲禮部尚書。一個朝廷高官,在首都買房子居然要用三十年。如果韓愈此言不虛,不僅說明唐朝首都的房價高,還說明韓愈是個清官。唐朝房價之所以高,一是因爲唐朝的均田制逐漸崩潰,國家不再給民衆授田蓋房了,相當於沒有“國家分房”政策;二是隨着唐朝社會發展和城市人口增加,人員的流動性增大,人們對房屋的購買需求增強。
如果說哪個朝代的房價堪比今日之中國,那一定非宋朝莫屬。北宋經濟繁榮,人口劇增,城市高度發達。北宋都城汴京的發達程度,完全碾壓唐朝的長安。據宋史專家包偉民估算,北宋後期汴梁市區的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千米一點二萬至一點三萬人。由於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北宋的城市住房十分緊張。《清異錄》中記載了一戶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情況:“四鄰局塞,則半空架版,疊垛箱筥,分寢兒女。”意思是說,房舍四周位置狹窄,兒女們沒地方睡覺,只好在半空中架起木板,還把箱子疊拼起來當牀用。今人形容一線城市的住房狀況是“蝸居”,相比而言,宋朝首都堪稱“蟻居”生活了。
住房如此緊張,房價自然也是居高不下。汴京一間房子的價格都在千貫以上,按照購買力換算,合今天的上百萬元。注意,這只是一間房的價格,宋朝百姓一家通常有兩三間房。到了北宋末年,汴京房價更是高得驚人。蘇轍晚年(宋徽宗年間)在汴京買了一所普通住宅,花了九千四百貫。學者程民生在《宋代物價研究》中記載了當時“打工人”的收入:汴京的飯館酒肆的雜役,一天的工錢差不多是二百文,街頭商販一天的收入也在二百文上下。照此標準計算,一個“打工人”至少需要一百二十八年不吃不喝,才能攢錢買蘇轍那套住宅!這還是普通住宅,如果是豪宅大院,價格數十萬貫。即便官至宰相,若想憑工資買大宅,也要窮其一生才能買到。一千年前的宋朝,其房價水平和今天的中國如此相似。
到了明朝,房價大幅回落。明朝開啓了中國貨幣史上的白銀時代,銀子成爲主要流通貨幣,房價皆按銀兩計算。在小說《金瓶梅》中,潘金蓮和武大郎在縣衙門前的核心地段買了一套房子,四間兩層,還有兩個院子,花了十幾兩。學者張傳璽在《中國曆代契約會編考釋》中提到,崇禎十三年(1640年),北京正陽門大街的一座小型四合院,兩間南房、兩間北房、一間廂房,賣價只要三十三兩。明朝戚繼光軍隊的軍餉是每天三分銀,一年收入約十兩銀子。這樣算下來,三四年的軍餉就可在北京買一套房子了。
清朝房價則穩中上漲。根據學者鄧亦兵計算:乾隆年間,北京內城一間住房的均價是三十三兩銀子。《紅樓夢》裡,襲人的月例銀是二兩多。這樣算下來,襲人一年多的收入就可以在北京二環買一套小戶型了。與今天不同,清朝北京外城的房價要高於內城。因爲內城房屋價格受政府調控,不允許過高,而外城房價則由市場決定。
本文摘編自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2》
作者:講歷史的王老師
出版社: 北京日報出版社
出品方:讀客文化
出版年: 2024-3
編輯 | 輕濁
配圖 | 《如懿傳》《鐵齒銅牙紀曉嵐》《慶餘年》
主編 | 魏冰心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